专栏名称: 知新派V
当别人都轻而易举地取得共识时,你不可以不思考 - 或许真相被大家都忽视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知新派V

好好过年,放什么鞭炮

知新派V  · 公众号  ·  · 2018-02-14 20: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派论:

鞭炮的价值,就在于其巨大的响声;

喜爱鞭炮响声的原因:仪式感和刺激感;

燃放鞭炮弊大于利,限制燃放是好事;

年味≠鞭炮,还有很多替代品。


一到过年,

大家总少不了放点鞭炮,

噼里啪啦热闹一下。


不放鞭炮的新年,就像没有圣诞树的圣诞节一样违和。


毕竟,燃放烟花爆竹,烘托节日气氛,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关于鞭炮(又可以说是爆竹),每个中国人应该都有自己的记忆。


你我的鞭炮印记


普通人还喜欢放鞭炮吗?这个问题现在挺难解答的。不过, 几乎每个人都是接触过鞭炮的,过年听到鞭炮响声也是大多数人对年味的一大记忆。


现在人放炮,拉一挂鞭,打火机一点也就一两分钟的事。十几年前可舍不得这么放,几毛钱一挂的小鞭买回来之后先全都拆散了,用香点着放,几挂小鞭能从初一一直放到破五。


国人有多爱鞭炮,从鞭炮的种类的玩法中基本就可以略知一二。


常见的鞭炮有,最普通的 联排炮



还有单个的“ 巨响炮 ”:



小孩玩的各种 擦炮



光这样的小鞭炮其实就有很多玩法,玩帅耍酷的拿在手里点着了再扔,还有塞墙缝里放的、插小土堆里炸土,插雪堆里炸雪……总之只有想不到,没有炸不到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鞭炮,就不像过年。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


最早在南北朝时期, 那时火药还没发明, 人们过年时候燃放 爆竹 就已经形成了习俗。不过,那时燃放爆竹指的是 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 ,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鞭炮开始有新变化了,因为纸开始用起来了。 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


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了, 燃放的时间也从大年初一凌晨扩散到了 从除夕开始直到元宵 这时,无论贫富贵贱均要放爆竹,爆竹燃放到了顶峰。


为什么那么爱鞭炮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放鞭炮,好多人不理解。


大多数人觉得:

放烟花的话还好理解,毕竟烟花绚烂夺目,但放鞭炮只有噪音和刺鼻的气味,甚至很危险,除了传统之外,人们为什么要热衷于放鞭炮?甚至是二踢脚这种危险性很强的鞭炮?


对的,就是 噪音。

就是有很多人觉得一无是处的 噪音。


这种突然式的巨响,如果不是过年,你会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意外。


为什么大家过节会这么喜欢这种响声?

因为大家需要这种响声带来的 仪式感 刺激感。


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代表的是大家对于过年需要鞭炮最表面的理由。


以家庭为单位放的鞭炮,有依靠响声来驱逐过去一年整个家庭的霉运之说。


放鞭炮还有一个仪式感的作用,就是告诉大家,过年来了。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


刺激感: 这种刺激感,代表的是大家内心深处对于鞭炮的依赖。


现代人的迷信程度远远低于古人,人们喜欢威力强大的烟花炮仗,显然已经和驱鬼关联越来越小了。


而除了家庭以外,个人玩耍的各种大鞭炮,小鞭炮,不管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勇敢,是为了吓人,还是纯粹的好玩,其实完全就是在寻求 刺激感。


大家在燃放烟花爆竹之前,虽然知道它们是安全的,但在它最终爆炸之前还是会心悬一线,点燃和爆炸之间的 等待期 ,自然令人既紧张又兴奋。 燃放者因而心跳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更会出现大脑释放多巴胺等生理反应。


噪声越大的鞭炮,燃放者点燃引信后的等待期就会越长,自然也就能收获更多的刺激感。


而过年,恰好很多人给了一个寻求刺激的机会。


争议越来越大


有人喜欢,当然也会有人不喜欢。作家王晓渔曾经在微博上的调侃,中国很快将进入两党制: 鞭炮党和反鞭炮党


争议有多大?现在关于是否应该准许放鞭炮和烟花,甚至很多地方政府也在摇摆不定。


以北京为例,:

1987年,从完全开放,开启“逐步限制,趋于禁止”的管控总方针;

1993年,开始在城八区禁止燃放;

2005年,“禁放”改为“限放”

2017年,五环内全面禁放。


从开放到禁止,再到限制,最终还是回到了禁止。


更严重的情况是,很多地方每一年都出一个规定。没到年末,你都不知道当年还能不能放鞭炮。


为什么总变?因为不管怎么样都有人不满意。


除了这点之外,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鞭炮带来的,可不只是想要的响声,还有许多附加的危害。


比如,变味的空气:


每到年三十,空气便会变味。PM2.5甚至直接爆表,超过一千。


在适宜气象条件下燃放烟花爆竹,PM2.5浓度虽然也会骤然飙升,但是污染物清除速度也会较快。而在气象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燃放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不能得到有效清除,很容易导致出现持续重污染天气。



像上图那种空气状况,你肯定一刻都不想待。


还有,巨大的噪声:


在现代社会,人们接收到的噪音已经相当全方位了,不过大多尚可接受。

比如,正常交谈的分贝值大约只有50;

街道的环境声也只有70分贝;

再往上,就到了会让人感觉不舒适的噪音范围了。

汽车轰鸣声,大概是80分贝;

嘈杂的酒吧背景声,大概是90分贝。

再往上,就是人类的极限了,意味着有致聋的危险。

比如,螺旋桨飞机起飞的110分贝。


但是,和鞭炮和烟比起来,这些都还差的多。 即使是普通的鞭炮烟花,其分贝值也高达120,现实中的鞭炮烟花,很多都在150分贝值以上!


看来,为了保持其“ 存在感 ”,鞭炮只能越来越响了。


这样,玩耍的人是爽了。可是周边的人呢?如果是集中性的放鞭炮还好,还可以有个预期。如果是有人在你路过的时候突然扔一个呢?如果有人在半夜放起了鞭炮呢?


还有人身安全,公共安全等问题。


鞭炮一开始被禁,其实都不是上面说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确实造成了不少的伤害。


比如北京87年开始说要限制燃放,就是因为之前因为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财产损伤和人身损失越来越大。

1986年春节,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烧伤、崩伤446人,两人被摘除眼球。1987年大年三十24时至初一1时,一个小时内北京平均每36秒一起火警,“出动的消防车辆无法返回营地,只能从一个火场奔赴另一个火场”。


还有桥梁被炸了,这不是笑话。



当然还有更多更多其他的场景。 你身边一定也遇到或者至少听到过,爆竹伤人的故事。


放炮能使人愉悦,但同时也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对于环境的伤害,对于他人的权利侵犯。


美国就是出于这些原因 不必要噪音抵制协会 的抗议下 诞生了第一部烟花炮仗方面的立法。而在大洋彼岸 ,越来越多的政策也开始出台,禁止或者限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传统和自由不是万能的理由,尤其是当这已经侵犯到部分人的休息权,健康权,甚至公共安全的时候,当燃放鞭炮的权利跟更多人的环境权利相冲突的时候,必然要让渡这部分自由。


没有鞭炮照样过好年


放鞭炮,追求的就是个年味。不放鞭炮,年味就没了吗? 实并不是的。


是不是真的需要鞭炮来烘托年味? 年味是由很多因素共同组成的,鞭炮只是其中之一, 最重要的年味因素当属家庭团圆 。如果家里大都觉得鞭炮这个环节可有可无,那就大可直接不放鞭炮了。


如果,对你来说鞭炮声不可或缺,那么,也许可以找一个替代品,比如,跟亲友一起拿手机放鞭炮,现在的 各类手机鞭炮APP 已经很成熟,效果很仿真。



按照编号挨个把手机排好队,划过开始键,就可以 接龙放鞭炮



至于 刺激感 仪式感

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能比在投资市场里 筹谋拼杀一年获得红火收益 更加刺激;

也没有什么事情能比 与亲人共同举杯 更具有温厚的仪式感 :)


-END-


关注 知新派 预见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

轻松读懂财经 助你拥抱财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剑圣喵大师  ·  二十多岁是用来脱贫的,不是脱单
7 年前
恶魔奶爸  ·  从电影《悟空传》,看职场领导力
7 年前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  拔牙之后,应当怎么吃?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