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zcxsf
1979年,索尼Walkman诞生。它让听歌这件事变得便捷而潮,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数代人对音乐品质及设计细节的审美感觉——包括知名索粉、苹果之魂史蒂夫·乔布斯。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送给乔布斯一台Walkman,乔布斯边拆边赞叹,遂将索尼式设计定为品牌美学标杆,再将他认为的数码产品之美传递给苹果信徒。
2000年,索尼Playstation2诞生。这台经典家用游戏机及其大作构筑了充满想象力与乐趣的客厅文化,延续着任天堂红白机时代停不下来的,喧闹欢腾的欢聚时光。
2007年,亚马逊Kindle诞生。它让阅读重回一种高傲纯粹的姿态,不被淹没在大量繁复而浅薄的娱乐方式里。
同样是2007年,穿着三宅一生定制款黑色圆领羊毛衫、Levi’s 501 蓝色牛仔裤、New Balance 992 运动鞋,把标志性的圆框眼镜推到头顶的乔布斯,手持一台发售前鲜有人看好的、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半成品的iPhone,微笑演示各种非智能机时代无法理解的操作,重复着“It is pretty cool”的赞叹,宣布一个时代的开始:以诺基亚、摩托罗拉、多普达等品牌构成的旧王朝的终结,“全屏幕、home键、单手指操作”等设定从新奇酷炫变成习以为常。从乔布斯第一次自信而纯熟的演示开始,关于初代iPhone的种种忐忑,变成了后来诸多跟风者所认同的种种必然。
于是苹果、乔布斯及其多系列产品构建了我们近十年的重要记忆,以历代iPhone为代表的贯彻灵性、伸张志趣、储存记忆的数码设备,成为公众真实生活里分量极重的一部分。
经过一段漫长时光后,看似没有人情味的数码设备,会被使用者刷上了一层叫岁月和成长的新漆。设备不再是原有的,与你似乎毫无关联的陌生样子。它成了你的东西,你们的东西,时间的东西,有记忆、感情和故事的东西,便不再是初初买来的“一个物件”而已。
2017年9月15日-17日,“天猫时代之物展×iPhone”将在北京798艺术园内木木美术馆——木木花园进行,以物品、故事、情感的线索,引领公众回顾一下iPhone十年引领生活方式变革的轨迹和其中深藏的故事——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在当时看来都很不平常。
初代iPhone突破了电容触屏、多点触控技术难关,以“一根手指点按”为基础逻辑,多根手指完成滑动和缩放等设定,取代原有繁复而原始的塞班、Windows Mobile、BlackBerry OS等为代表的全键盘点按的方式。
李楠在《iPhone可有设计哲学》中指出“一根手指的极致优化”的方式,是“把用户从二选一中解脱出来”的iphone独创。这是一种封闭高速路式的设计哲学:“对我们的心灵来说,两点之间,不一定是直线最短。没有路口的封闭高速路,可能更短”。任性不值得提倡,除非你犟对了地方——苹果与成就了苹果的乔布斯素来是超技术的,其伟大之处在于同时注重了人文与科学细节。
初代iPhone在彼时国内没有迅速形成巨大反响,有机会用上的人反而有些提前接触未来的不适应感。由真实故事计划发起并搜集的《被iPhone标记的人生》(以下简称《人生》)中的@大熊 说道:身边没有人听说过Apple还有手机,又各种不兼容,我鼓捣了半天也没越狱成功。同学们都说,我肯定是买了个山寨机。更重要的,当时是诺基亚的天下啊!
2008年6月,iPhone 3G的硬件完成了小幅度更新,它的历史价值在于推出了筛选严格、应用品质超群的App Store,以更高的应用标准压制安卓Google Play Store至今。诚如《人生》里在iphone3G上第一次用豆瓣 FM 和 Instagram的@杭之 说的那样,“那时候 APP还是个很陌生的东西”。
乔布斯在初代iPhone发布会上说,iPhone是ipod、电话和互联网设备三合一的产物。iPhone不只在多元娱乐层面推动了时代,也改善了从3G时代开始的网络体验。“随时随地上网”成为生活常态,甚至因为过于方便而成了时代的病态。
2009年6月,iPhone 3GS开创了以“S”代表小升级的系列传统。iOS 3.0的应用内支付(IAP)机制迅速走红,这套联系开发者和用户的付费模式给苹果带来了大量收入,对手机应用生态和从业者生存环境都是极富意义的改善。
《人生》中的记者@江湖传说 对3GS的使用感受是“手机拍的图就可以上版”,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后来苹果成为手机摄影界的长久的标杆,顺理成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星、华为等厂商在2015年左右靠近甚至反超苹果的水平之前),苹果在速度(对角&合焦拍摄)、稳定性、准确性和易用性上一直都是手机中的翘楚,非常适合“只想拍出好照片,但不关心拍的过程”的用户——而这类用户和这种需求,永远是我们身边的主流。
2010年6月,iPhone4成为划时代的一作——更强的系统升级和设计进化(迷人的前后玻璃设计),让iPhone真正开始成为一种身份象征。3.5英寸960*640分辨率的“视网膜屏幕”概念被后来者频繁引用。
另外一个让iPhone4 进入“划”时代的,是“卖肾买机”的说法。这句话放到现在,多是在开iPhone售价的玩笑,而在当年有大量卖肾筹钱的血泪案例——缺失尊严,渴望尊严,是许多人的追求与困顿。一个意味着极端地位的产品,也造就了一些为此而极端的时代病人。
2011年10月,iPhone4S成为乔布斯辞世前的绝唱,也成为了大部分人认为“手机就该是如此”的神作。在当时睥睨群雄的双核处理器、800万像素摄像头、icoud服务、Siri语音助手……以及,被iPhone4逼到彻底交出王位的诺基亚。
诺基亚的坍塌源于在巅峰期的自负:太多路好走,无所谓哪条,然后一步错步步错,败给了苹果也败给了自己。这不仅是诺基亚的悲剧,也是很多人的生活从高峰急转直下的缘由。诺基亚也因此染上了悲情色彩,直至卷土重来的今天也挥之不去。
这一年出现的icloud服务,让《人生》中的@达本钟感叹不已。四年之后,他手持iPhone6S注册Apple ID,iCloud自动同步了一些照片——屏幕上出现了他两年前给前女友买的iPhone上,他们的合影。他开始悔恨于自己当初不够浪漫,在错位时空里看着手机里唯一一张两人雪地手印的照片:如果我变得有趣一点,她还会离开我吗?
2012年9月,iPhone5进入4英寸时代,这一改变顺应了当时的大屏化的市场竞争趋势,让乔布斯执着于3.5英寸的“黄金尺寸论”作古。2013年9月,iPhone 5s/ iPhone 5c,苹果首次同时发布两台设备,再次成为设计和国民生活的双重潮流风向标。
iPhone 5s首次采用主处理器(A7)+协处理器(M7,处理重力加速器,陀螺仪,指南针数据)的设置,以及以3.56亿美元收购指纹传感器厂商AuthenTec后新增了Touch ID。对5s最浅显又影响深远的记忆,大概就是土豪金卖到断货,叕有许多跟风者出土豪金配色的手机。同时,iOS7从拟物化变为扁平化,被大量吐槽后叕迅速为各家模仿,审美上再领风气之先。
iPhone5s发布的年份,恰好是90后开始进入社会时。《人生》里的@王恩聪 因为买5s和父亲第一次达成“男人的契约”:预支父亲的6000多块第一时间买了手机,年末还上了这笔钱。他感到了一份初出社会靠自己拼出成绩,得到回报的满足。
2014年9月,iPhone 6/ iPhone 6 Plus是苹果首次同时发布两台同质设备,屏幕尺寸和性能同时飙升。同时,连接人与iPhone的新形态产品Apple Watch诞生。2015年9月,iPhone 6s/ iPhone 6s Plus发布。增加了被同行研究借鉴的3D -Touch,以及很难被借鉴的Live Photos。从6系列开始,iPhone已经没有了4时代的惊艳,进入了不可避免的审美疲劳和革新降速期。
《人生》里的@伤痛的阿是穴 曾坐过牢,出狱后他用真实故事计划的稿费买了一部iPhone6S Plus。这段漫长而纠结的牢狱生涯以一部iPhone作为转折点,他形容“这是穿越”,因为“我19岁入狱时,中国还是功能机的时代”。
2016年3月,iPhone SE第一次复用隔代设计(iPhone 5s),同时增强性能(与iPhone6持平),成为史上性价比最高的iPhone。2016年9月,iPhone7/iPhone7 plus多了双摄和AirPods耳机,少了3.5mm耳机孔,屏幕支持P3广色域——虽然这是摄影师、设计师更能感知到的专业变化。
然后就是最新的iPhone8/iPhone8plus和iPhoneX,以及还来不及发生的故事。
关于iPhoneX“看了一夜直播,发现网上爆料都是真的”的调侃,是整个供应链透明化的必然结果。苹果年年被爆料,但观众对其改变一直保持浓厚兴趣——这不只关注产品本身的形态变化和改进,更是在关注苹果的新想法会对生活带来哪些有趣的变化。
在后来者的拼命追赶下,iphone4横扫一切的神话成为绝唱。即便是希望再一次改变一切的,变革激进的iPhoneX也很难做到。但这不妨碍我们用更轻松开放的心态去选择新的数码设备与生活。十年间,每一台iPhone都关联着无数爱情、亲情、友情、成长、选择、困顿、挫败的故事,这与市场大势并无太多关联。
手机里有太多的乐趣,太多的连接,太多真实与虚拟混杂的重要事件,太多我们既有的、未知的,美好而荒诞的生活。这超脱物外的意义,是我们对iphone葆有特别情感的缘由。
“天猫时代之物展×iPhone”将影响时代的系列物品集中展示,配以真实故事计划搜集来的“十年iPhone故事”,期待公众到这里找到所需:无论是牛人,好物,还是与这些物品有关的回忆和故事,都可以得到印证和共鸣。
一切已装列停当,盼诸君随意参观。iPhone主题只是天猫时代之物展系列的开端——正如文章开头所叙述的那样,满载生活回忆的除了iPhone,还有其他设计考究的物品。那深深浅浅的感情与故事,散布在更多的,需要我们挖掘的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