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募格学术
募格学术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各类学术与生活相关资讯与信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发表英文学术文章,助力于中国学术之崛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研大匠  ·  2年多 5 ... ·  6 天前  
实验万事屋  ·  博士和博后发了17.3分Nature子刊,这 ... ·  4 天前  
募格学术  ·  985高校,迎新任副校长! ·  5 天前  
实验万事屋  ·  这北京大学发的27.7分Nature大子刊,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募格学术

生物硕士的求职经验分享:我如何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募格学术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9-23 12:55

正文

本文转自生物专业就业咨询论坛

01
我作为一个曾经只会埋头蹲在实验室做实验,曾经迷茫自己的人生不知该走向何方,曾经纠结于找工作还是继续搞科研、出国读博的生物专业研究生,通过过去一年的求职,我离开了投入了我7年时光的生物专业,并且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如今已经入职两个多月,工作虽然没有许多大牛的那么高大上,但是作为一个曾经浪费大量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科研,一年之前从没有做过任何职业规划的应届毕业生,这样的工作已经让我非常满意。



下面慢慢为大家介绍我的心得体会。(由于和我的求职经历一样是长文,为了考虑大家阅读方便,这次分段放出)


经验一:关于努力和选择

首先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定要尽早找到自己的目标。小米CEO雷布斯同学说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某件事情上选择错了目标,比如选错了专业,选错了工作,选错了伴侣,无论之后我们怎么努力付出,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只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伤害和悔恨。


不得不说,很少有人很早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喜欢哪种类型的人。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天才,只是有的人找到了自己天才的地方,所以变成了天才,比如盖茨,乔丹,巴菲特他们。如果你让盖茨去打篮球,乔丹去炒股,巴菲特去写电脑程序,他们估计都泯然众人矣,和世界上大多数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才能的人一样,淹没在人海之中。


不过好在我们都还年轻,还有大量的时间寻找最适合我们,而且我们最喜欢的职业和爱人,这就是年轻人的优势。


许多人都是这样,谈过几次恋爱之后,反思自己的感情经历,才会明白自己喜欢的是哪种人,最适合和自己结婚的是哪种人;其实选择专业和工作也是一样,多接触几个学科的知识,多接触不同种类的工作,我们才能明白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


这里不得不说,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我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理工科专业,都是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的;但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做研究,也许他们更适合做销售,人力,品控,生产,市场,供应链,财务等等其他方向,而且社会上对于研发人员也没有那么多需求。尽管以上方向也有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他们自己也有同样的问题,自己本身不一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他们也需要多接触其他专业的信息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李开复最初的专业是法学,和奥巴马是同学,后来发现计算机才是最爱,于是转行,成了谷歌的副总裁;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最初也是律师,后来接触到了投资和巴菲特,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副总裁;还有许许多多名人,比如马云,谷歌创始人布林等等,最初的专业和之后的工作都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不断地尝试。想找到合适的伴侣,就多接触人,不论是别人介绍还是搭讪;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多参加实习,各种类型的工作,多和不同行业的人交流,了解内情,而不是一直呆在实验室里。一旦发现不合适,尽早回头,不论你在那个人,那个专业,那份工作上投入了多少。(虽然很坑爹的是,许多大学转专业名额很少,比如我本科的学院,每年最多才两个,只有靠自己私下自学或者修第二专业等方法寻找新的出路)


当然人的本性是难以割舍过去的投入,对沉没成本念念不忘,这是人性;我们只有理性地认清形势,勇敢地同错误的过去说再见,才能有机会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做法。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我举的名人的例子是灌鸡汤,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学校好,他们有个好爹妈,有贵人相助。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促成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这也是促成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有的人,专业是父母选的,工作是熟人安排的,恋人是别人介绍的;碰到不喜欢的专业,不敢转行,浑浑噩噩地读了几年耗费青春;碰到不合适的人,看不出那个人是个人渣,或者看出了也拖泥带水舍不得分开找更好的,拖着拖着年纪拖大了。这些事情都做不好,凭什么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不仅仅因为有好的背景;这个世界上有背景的富二代多了去了,怎么就他们几个人名字被世人铭记?他们自己出色的对自身才能和兴趣的判断力,以及对于自己努力方向的决断能力,让他们超过一大片纨绔公子,成为创造历史的人。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没有必要一定要像他们一样成为天才,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到更好就行了。我们没有富二代的家庭背景,没钱去西洋学习先进文化,努力学习考个一本,甚至985,乃至全奖的香港学校还是可以的;没有关系把自己安排到家族企业的中高层,可以把打dota,看韩剧的时间拿来上求职网站,听别的学科的公开课,了解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去找实习,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找一份有前景的工作,做一个中产阶级乃至富一代还是可以的,然后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经验二:关于听取谁的经验

在我们的人生中,尤其是像面临选专业,选工作等重大抉择的时候,都会有亲戚,朋友,师长给我们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建议。在关于听取谁的建议方面,我有一条重要的心得:“在给你建议的领域,听取成功人士的经验,不要听平庸者和失败者的经验。



像我之前曾经犯过比较二的错,我居然去听一个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靠家里安排工作的人关于求职的经验。现在想起来他给我的经验,简直是弱爆了,如果我随便看完哪一本关于求职的书,我在这方面的经验就可以秒杀他。


所以说,想要提高成绩,就听学霸的建议,不要听门门挂科的学渣的建议;想要升官,就听大领导的建议,别听那些当了几十年还是个科长的人的建议;想发财,就听大老板的建议,别听当了几十年基层员工的建议;想要人生规划的意见,就听那些人生赢家的建议,别听那些失业在家,靠领低保艰难度日的人的建议。


说句大白话吧:“你听了谁的建议,那个人的现在,就是你的未来。”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身边平凡的人,甚至庸俗的人是很多的。但是肯定,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就学习那些相对优秀的人的优点。举个例子,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经常会接到辅导亲戚家小孩成绩的请求,对吧?


虽然不一定听了建议就一定会那样,还要考虑执行的问题。但是,正如上文所说,选择比努力重要。选择正确了学习的榜样,你后面的付出才会有成效。


这个社会埋头苦干的人很多,能看清正确方向的人不那么多。看看考研时自习室里埋头苦读的身影,你觉得他们好刻苦;你再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考研,他们可能回答:“我也不知道,我爸妈/我男/女朋友/我学长/我老师/我七大姑八大姨叫我考的,他们说学历高了好找工作/好找对象,我也不知道以后干嘛,先读着呗,读完了再说。”


跑题了。回到学习成功人士经验那一点,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那么几个在某方面出类拔萃的人,遇到了就谦虚地学习他们那些优势的经验。具体采取什么方式,大家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我对于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就不随便给建议了。


经验三:关于考公务员的经验

当然我对于考公务员还是有点建议可以给大家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能裸考笔试拿第一名。


不过我还是得提醒大家,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就算我在这里全盘托出我的经验,你们也不一定能够做到裸考笔试第一。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个概念,人的学习方式分为听者型和读者型两种。听者型的人喜欢通过听别人讲获取信息,让他们看书是看不进去的;读者型的人喜欢通过看书学习,让他们听别人讲容易走神。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对号入座。


我读过那篇文章后,发现根据学习方式这个概念,在招聘的各种考察方式中,不同的考察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有偏向。例如常见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比较偏向于听者型的人,因为讨论中你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快速吸收总结,形成自己的意见进行表达,而读者型的人经常会漏掉别人的意见;而笔试,尤其是行测和申论,比较偏向于读者型的人,因为题量大,题干长,需要快速读题,阅读大段大段的材料,提炼中心思想,而听者型的人一般很难有较快的阅读速度,经常会时间不够用。


而我是属于典型的读者型的人,而且性格内向不擅长抢话说,因此我无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率很低,只有25%左右。而到了笔试,由于我读题快,从小数学比较好,之前为了准备外企网申的笔试题还是针对性地练习过行测,不算完全是裸考,因此最后行测居然提前十分钟做完了;申论虽然没写过,但是看过答题要点,加上我写作能力还可以,所以会有这么神奇的结果。


当然原因还包括岗位专业限制,对手太菜,地铁没堵车,我吃的早饭没拉肚子,也许还有某位报我岗位的大神那天早上拉肚子,塞车,因为各种原因弃考等等,这都是不可控的运气成分。


因此大家不要傻乎乎地也去裸考,然后挂了之后责备我经验不管用。针对自己的特性扬长避短才是王道。


介绍操作方式前,有句知乎上的名言要告诉大家:“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没有到拼天赋的程度。”


听者型和读者型的人在各自偏向的考察方式中的优势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针对性地努力提高收效明显,阅读各种面经,笔经,多多练习完全可以弥补天赋的劣势。尤其是网申中的行测题,完全可以找行测做得好的同学陪你一起做。剩下的自己看书去吧,另外多请客吃饭攒人品。

02

上一节说到了听取成功人士的经验的问题,而成功人士不仅自己需要在擅长领域成功,而且那个人的成功要为人所知,并且愿意分享他的经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个人品牌的塑造。


个人品牌,归根到底,指的是个人在别人心智中的印象。别人会从一个人的外形,行为对这个人形成一个判断。而塑造一个良好的个人品牌对自己具有极大的益处。


比如面试的时候,一个人穿得西装革履,打扮得精神抖擞,面试官第一印象会觉得这个人不错,愿意进一步了解;如果打扮得很邋遢,第一印象糟糕,很少有人愿意会深入了解。再比如,一个人如果一直做事很仔细,主动承担责任为大家服务,大家就愿意信任他,给予他更多表现机会;而如果那个人自私自利,私吞大家的活动经费,自己本来有钱还利用职权霸占给贫困生的助学金,改评分骗奖学金,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不值得信任,很难再给他机会(大家应该见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不得不说,我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太注重自己形象。意识到这一点源于两年前刚来研究所里的时候,竞选研究生会失利。回去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同学们对我的认知不够高,即自己的个人品牌塑造不够。


研一那年在科大,学校组织的足球赛,篮球赛我都没有参加,我们班人数最多的几门课我也没选,整体宅在寝室睡觉或者玩电脑。除了和我一起上过课的同学和一起玩过游戏的同学对我比较熟,觉得我这个人还不错之外,其他大部分同学其实对我没什么印象。我想,竞选那天我走上台的时候,同学们心里的想法估计是:“你丫的到底是谁啊?凭啥让我选你?我又跟你不熟。”


而大家认识到我其实主要是来到所里之后,因为我经常参加征文比赛获奖,新春游园会给大家排练了一个小品,更重要的是,写了那篇求职经验之后,大家才对我有了更深的了解:“哇塞,这个小子平时不怎么说话,也不怎么参加活动,原来其实这么有才!”


从我自身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价值,而且要懂得销售自己的价值,培养自己的个人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你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自己也能获得更多。


这个社会竞争很激烈,酒香不怕巷子深也是过去的事情。酒不仅要香,而且要让所有人知道我的酒香,让他们排着队来秒杀,酒还没酿出来,订单都排到几年之后


虽然研究生会竞选的事情我早已无所谓了,但是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的观念。有的同学如果还是觉得个人品牌的塑造不重要,那么我举个例子吧。如果你不懂自我营销,你喜欢的那个女生没有看上你,被另一个人渣祸害了,你一定会很心痛吧?


其实有的时候我会很纳闷,怎么会有人为了区区几百,几千块钱去损害自己的个人品牌,愿意被贴上“人品有问题”的标签。是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吗?更何况这些人都还是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就更让人奇怪了。不过他们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是在直属领导面前给自己塑造一个完美形象。这种抓住最关键影响因素的思想和操作手段值得我们学习,操作的动机我们就不要学了。


谈谈做法,首先是外形的改变。不可否认,一般我们理工科学生不太注重自己的形象。男生经常整天穿个背心,T恤,大短裤,拖鞋到处乱窜;女生经常打扮得很女汉子,套着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一双球鞋就出门了。偶尔有那么一两个稍微懂打扮,看起来比较有女人味的女生就被当成了女神。去年我随便穿了一件白衬衫和马甲就让所里一群人侧目,哎,其实都是淘宝货。


所以,大家可以多看时尚杂志,多看知乎上服装搭配的专栏,钱少就淘宝,钱多就去实体店买名牌。买点护肤品用用,要出门就打扮得好看点,人的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


其次,是做事情,尽量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不要给人不靠谱的印象,因为一旦这种印象形成就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改变。


最后,是多多和人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优势。这是我以前做得最不好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比如我写作水平还可以,我就参加征文比赛,写几篇有点深度的文章;对排练节目有经验,就帮助排节目;演讲水平还可以,就参加演讲比赛。还有的同学足球篮球羽毛球打得好,就去和人打球。一来二去,大家就熟了。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没什么特长,啥兴趣爱好都没有,我以前比较封闭经常也是出于这个原因。那天我们班毕业聚餐,和两个同学喝酒聊天时谈到研究生会竞选那件事,他们的观点让我明白了,就算什么都不会也可以和别人打成一片。


他们说,就算你不会,你也可以要别人教你,谦虚地学习。学着学着,大家都有共同的爱好,就能经常叫着一起玩。最关键的,还是不要自己孤立自己,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勇于融入集体。


这个观点让我大受启发。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除了念书什么都不会,经常用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而感到自卑,因此经常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来到广州的这两年,我发现了,自己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点值得去欣赏,别人其实都有不为人知,难以诉说的痛苦。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没有必要去羡慕谁,也没有必要去鄙视谁。相比于很多人,我其实生活相当的幸福快乐。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和我一个课题组的L同学,我的导师Z老师,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同学对我的认可。是你们让我明白我是一个非常值得别人欣赏的人,让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价值,为大家做一些有用的事情。谢谢你们!


谢了这么多人,总得再写点有深度的东西回馈大家,告诉大家那些我看到的很重要的东西。


这个世界纷繁复杂,但是各种事物的运行都是遵循其内在规律,比如气候的变化,股市的涨跌,政局的动荡。而透过这些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质,其内在的运行规律,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我不记得是谁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天才创造历史,聪明人顺应潮流,普通人随波逐流,傻叉逆流而上。”顺应时代潮流做事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我们都是普通人,做一个创造历史的天才可能性太低,更有可能的是做一个顺应潮流的聪明人,最好不要随波逐流当个普通人,坚决不要当傻叉。


比如,以楼市为例。我们肯定做不了住房市场化改革的那些决策者,影响不了历史。但是聪明人可以通过政策看到,楼市腾飞即将开始,早早通过各种手段融资在黄金地段投资房地产,赚得钵满盆盈。普通人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后果,但是自己家的住房也随着房价的上涨资产价值翻了几番。傻叉卖了自家住房拿着毕生的积蓄投资那些自己不懂的东西,比如高杠杆的期货,结果亏得倾家荡产……


我的知识和阅历有限,对于很多事物的看法一知半解。下面和大家聊聊我对于国家经济以及行业发展规律的看法,愿意信的信,我对于大家相信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


首先说国家经济发展规律,那就是,一切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社会一切都由国家控制,是完全的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许多轻工业行业,比如纺织,造纸,服装,食品等,有民间资本参与,那些臃肿的国企在竞争中败给民企,大规模地下岗裁员。这是第一波。


97年金融危机后,国企开始第二波下岗潮,许多重工业的国企,什么钢铁厂,油田工人大量下岗,市场经济大量地进入重工业行业。还有国家全面废除福利分房政策,改为大部分为商品房,房地产行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新的一次转变。


而到了现在,更多的行业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家应该听说过这么几条新闻:“温州试行公务员聘任制;”“中石化引入民资;”这说明市场经济在进入政府部门以及经济命脉的能源行业。还有我们所去年曾经传出改制的消息,改为A类则政府全额拨款,但要裁员30%,改为B类则无需裁员,但是自负盈亏。许多省一级的研究所都早已完成了改制,国家不再养那么多科研人员,要把自己推向市场,自己养活自己。这说明,市场经济也已经进入了科研行业。


我们所改制的消息虽然最后不了了之,原因不明。但是我觉得,改制是这个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潮流,迟早还会再来的。我们无法去改变趋势,只有根据趋势去改变自己适应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而留在科研行业的那些人不会受改制影响呢?除了金字塔高层的首席科学家们,研究员们,再就是那些科研能力强,极具上升空间的青年科研人员。每年发个两三篇SCI的人,管他上面怎么改制,肯定不会受什么影响。而那些做了好久没有科研产出的人,改成A类会被裁掉,改成B类没有产出,弄不到科研经费,还是无法生存。


当然市场经济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资本会流向预期回报率高的项目。有些很重要但是投入大,产出慢,风险高的科研项目就没人愿意去做。这就是高层人士考虑的事情了,必须由国家投入去做。


其他行业也是一样,只有能力强,不可替代性高的那些人,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屹立不倒,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也是我在求职经验中介绍的,我倾向于找能极大程度提高自身价值,发展前景广的工作的原因。


市场经济,就是要面对市场,识别市场的需求,根据需求提高自己的价值,通过自我营销在市场上塑造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获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就算是做科研也一定不要只是埋头蹲在实验室里苦干,一定要多看文献和新闻,了解最有前景的趋势,有正确方向的努力才是有价值的。然后学会个人品牌的塑造,向市场销售自己,与别人合作获得成功。


别的行业也是一样,不能光是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看清路了叫上别人一起拉车,自己站在车顶专心看路。为什么在车顶看路的CEO比在车前面拉车的普通员工价值更高?埋头出苦力拉车的人很多,能看清道路的人很少。走错了路,一车人都要玩完。如果你既会找到人拉车更能看路,谁都离不开你,你的价值就最高。


所以奉劝想找铁饭碗的同学三思。如今的社会,铁饭碗不再是在一个地方把同样一份工作做一辈子,而是一辈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过得很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