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史
读史(ID:dushi918):上下五千年,立史明智,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人文历史  ·  古代到了年终,也会评出年度最佳员工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史

功成身退之术,你们得跟曾国藩学

读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14 19:38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读史"免费关注。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文:向尚瞰 读史(dushi918)专栏作家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经过努力,功业成就了,名节建立了,事业已经发展到顶峰了,就应该急流勇退,这就是顺应天理。


老子对人生的观察是深邃的,这在于他看到了人性的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是放眼历史,谁能守护得住名利?“功成身退”表现出一种前瞻性,以及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清醒的、睿智的把握与预测。


在中国的历史上,尧、舜、禹以自动禅位于新人而被后人永世称道;春秋时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泛舟于太湖之上,飘然归隐,成为历史佳话;留侯张良帮助刘邦成就帝业,统一中国,奠定了刘汉王朝几百年的基业,最后自已也选择了归隐之路,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这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人物。

“功成身退”是人生至理名言,但在名利场中,知其理而能身体力行者并不多。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功成了,名遂了,身却不退。他们据高位,得厚禄,哪怕功高震主,却没有半丝退身之想,最终落得个身死名灭的下场,不亦悲夫!


与范蠡同时辅佐勾践成就霸业的文种,与张良同时帮助刘邦打下天下的韩信,就是不懂“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贪恋权位富贵,最终一个被越王勾践逼得自尽,一个被吕后设陷处死于未央宫,这也是不知功成身退的一个极好的教训。


更有那种贪恋权势的官迷,就更为可笑了。宋神宗时,邓绾和蔡京就是两个典型的官迷。邓绾原为宁州通判,后因善于阿谀逢迎,当上了州长,他有一句名言:“笑骂从汝笑骂,好官我须为之”。他这里的“好官”可不是史书上所说的循吏,而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官位。只要能达到目的,嗤笑算什么,就是骂,也都随你的便。


蔡京也是一个死乞白赖的官迷,据史料记载,他四次拜相,“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皇上)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甚至到“老疾,目失明,文书案牍不能省阅”时,依然贪恋相位。最后宋徽宗命童贯和其长子蔡攸向蔡京索取辞官表,蔡京一时失措,自陈曰:“京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者,以上恩未报,此二公所知也。”“时左右闻京併呼其子为‘公’,莫不窃笑”。


诸位看看,一听要其下台竟慌乱到併呼其子为“公”的地步,还不可笑吗?

在中国官场深谙功成身退之理的要数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他在这个时候想的更多的不是欣赏自己的成功,而是担心重蹈历史上许多身居权要的重臣身败名裂的覆辙。


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打下天京之后,曾国藩怕功高震主,急办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当年就举行考试,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南来驻防;三是裁撤湘军4万人,以示自己并不是在谋取权势。


这三件事一办,立即缓和了多方面矛盾,原来准备弹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弹劾了。两年后,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又上疏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


其实,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就准备解决曾国藩的问题。正在朝廷琢磨如何解决时,曾国藩却主动功成身退,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这不可不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有成必有败,有利必有害,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的公理。一个人再有才华,随着年事的增高,肯定会呈递减之势.相反,新人则呈上升之势,生生息息,此消彼涨,人们自然喜欢更有活力的东西。


所以只有顺乎自然规律,顺乎世道人心去行事,才能无愧于已,无愧于人,无愧于社会。


人的一生,就是要懂得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的道理,做一个审时度势的智者,做一个善始善终,永远保持良好形象的聪明人。


作者简介:向尚瞰,真名曾春生,一九三八年二月生,一九六一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当时名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以写蕴涵人生的哲理杂文见长,江西省杂文学会对他的杂文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向尚瞰标举哲理杂文。以丰富的学养,智慧人生取胜。”曾出版杂文集《学海泛舟》、《俯读仰思集》、《喻世心语》、《笑对人生》、《哲思随笔》,散文集《佳山·丽水·名城》,传记文学《两代瓷工》、《瓷坛瑰宝——王锡良传》等。二○一七年开始给网络投稿,二○一六年全年《微信录》被公众号《读史开眼界》、《读史阅世》采用,连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