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香港新特首林郑月娥来说,或许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管治,而是管治还没正式开始,香港的司法独立性便受到了质疑。近期,香港法庭的系列案件判决,让其陷入到香港政治的风暴中心。这些案件涉及雨伞运动、旺角骚动、“反新界东北发展”的社运人士,以及因为在立法会议员宣誓中拒绝宣誓或宣假誓,而被取消议员资格的议员等。
之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舆论的中心,在于香港律政司介入后,使得案件在新的判决结果中比原审量刑更重。香港异议人士认为,香港的司法界已经开始政治化,香港法治已经开始威权化。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眼下的香港政治,早已不复回归初期的政治生态,进入非常态政治当中。非常态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问题很容易被政治化。香港这种政治生态的变化,最显著的代表,就是激进本土力量的出现。这意味着过去建制派与泛民主派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激进政治力量的出现,很大原因在于对泛民主派的政治作为不满,认为其不能代表香港的反对力量,解决香港现在的各种问题。
激进政治力量的出现,意味着泛民的政治路线已经失败,但这并非什么可喜的事。激进政治力量更喜欢在街头表现,而非立法会内。即使经过最近系列的判决,或许会让他们一时沉寂,但究竟会安静多久呢?我们不得而知。一旦卷土重来,是否变得温和,还是更为激进呢?恐怕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香港的政改迟迟未能进入正轨。林郑月娥并没有承诺在她的任期内一定会重启政改。但现在看来,如果向来备受香港公众敬重的香港法治,都已经受到质疑了,一旦政改过程出现的争议,谁能来做最终的裁决者,才能让各方都接受呢?缺乏令所有人都依赖的第三方裁决者,或许是未来香港最大的问题,而这样的社会注定会是分裂的社会。
说到香港政改,一直以来都是以香港行政长官与立法会议员的双普选作为目标。但就最近这些事件而言,其实也涉及香港其他政治制度,比如律政司的角色。目前在香港,刑期复核由律政司司长专有,这样的设计是效仿英国制度。但由于2002年香港引入高官问责制改革后,律政司司长成为政治问责官员。这种情况下,势必影响其独立性。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香港的管治能力,相对于其他城市,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但问题在于,这种管治能力,还能持续多久。香港政治精英的“退场”,恐怕是香港未来管治的另一危机。此前有传言说,林郑月娥在组建政府班底时遇到了问题,有很多人并不愿意出任政府高官。这恐怕并非空穴来风。
就说律政司司长袁国强吧,原本也打算在上届政府任期满之后离任,只是由于新特首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选择继续留任。林郑月娥组建的政府班底,被外界视为毫无特色。这究竟是有意而为,还是因为迫于无奈,恐怕只有特首本人清楚。但香港精英为何不愿再出任政府高官,恐怕这是一个很严重问题。
香港的政治制度,不允许政党成员出任政府官员。一旦要进入政府,就必须辞去政党职务。这样虽然保证香港不会出现政党执政的情况,却令政治人才无法通过政党培养产生。因此,香港政府只能依靠公务员系统进行管治。但问题是,香港引入主要官员问责制,问责制下的政府高官来自公务员系统以外,导致其政治质素未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同时,这还导致一般的公务员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前景并不明朗。当职务到达一定程度之后,还能否继续往上晋升,就成了问题。整体来说,现在的制度既阻止了政党培养人才,也未能激励公务员系统产生优秀的政治精英。未来香港政治精英势必出现断层,削弱香港的管治水平。
香港的政治改革困难重重,管治方式也一直受到反对派的挑战,在经历各种社会纷争之后,香港的法治也卷入政治风暴之中,未来的香港,究竟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
作者是中国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