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龙商网超市周刊
《超市周刊》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实用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菜系周报】AAFC微调加菜库存,关注菜籽消耗节奏 ·  11 小时前  
中工网  ·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些人将直接受益! ·  18 小时前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  ·  农业农村部专题研究稳定生猪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  3 天前  
微观三农  ·  湖南: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龙商网超市周刊

中国便利店为何没有领头羊?——国内便利店业态“变异”观察与调研系列报道(4)

龙商网超市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9-29 06:30

正文



作者:刘朝龙

————


本文2214字,阅读约需7分钟


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国内的便利店商业生态圈,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对便利店业态的发展,是不是一件好事情?


(一)


在所具备的功能与夫妻老婆店大同小异的很长一段时间,便利店在国内很多区域市场并不是一个被看好的业态,这一点,可以从便利店企业在连锁零售业的占比中窥得一斑。


直到互联网+、资本力量的到来,便利店成为 O2O 的最佳前沿阵地、创新社区生鲜店的基础品类。


是否还记得几年前京东、阿里大力度与线下零售企业、尤其是便利店企业的O2O合作,一起开拓所谓的增量市场,甚至干快递的顺丰直接开出不伦不类的嘿客店,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线上巨头的 O2O 并没有给便利店行业带来真正的升级换代、竞争力提升。


一位便利店企业的老总曾对龙商网&超市周刊表示,线上与线下只有本着结婚过日子去合作才有可能成功,一对多的情人般的合作那就是耍流氓,蜜月期得手后就拿出利润分成的过滤器。


O2O的风口没有将便利店巨头吹上风口浪尖,但对便利店价值的追逐、甚至是炒作随后却成为投资机构释放庞大资本能量的流出口。


(二)


看到一种说法,说近两年来资本对零售业的狂投,是金融领域玩资本的一种“闪转腾挪”之术,资本之意并不在零售。


从去年无人便利店领域的昙花一现,到不久前接连由于“资金链断裂”猝死、批量关停的邻家、 131 等资本催生的新零售便利店,不明觉厉。


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来如风、去匆匆的资本对便利店业态的未来能够负起多大的责任。资本的狂投便利店到底是来打酱油的,还是真想在这个领域打造出几家或一家行业的独角兽来?


不难发现,资本催生的便利店企业,高管团队与背后的老板普遍是两张皮的存在形态,也就是说双方要形成统一的合力、强大的企业向心力,是很难的,高管团队与投资方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同床异梦往往是这类企业的通病。


这就是一种明显“攒出来”的企业,在企业的文化底蕴、团队的稳定性方面与扎扎实实通过市场磨炼成长起来的企业无法相提并论,而且这种企业自身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异常脆弱,可以说是生存在资本的襁褓里。


近两年来,便利店领域的创新、变异品牌此起彼伏,但大多名过其实,高逼格的表象以及快速的市场拓展并不能掩盖这些企业尚不能靠企业自身造血生存的事实,一旦离开资本的输血,瞬间猝死是这些企业的不二选择。


资本往往喜欢走捷径,但看似低门槛进入的便利店领域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短期的高举高打就能发挥出规模效益的行业,相反,便利店的规模是建立在企业自身供应链资源、经验的长期积累与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技术输出系统的基础上的,这样的规模才能与企业的稳定、效益的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家便利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这些也就决定了,单纯依赖资本打造的便利店企业如果不能在快速扩张之前或同时建立起一家实体企业应有的造血机制与能力,未来等待它们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被资本转手卖掉。


(三)


便利店业态在国内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7-11式便利店的概念,而是无论从经营内容还是业态形式上都出现了众多的变异。


比如,便利店与生鲜品类的结合,便利店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便利店与餐饮、服务的嫁接等等。裂变出多种基于便利店基础品类的小店品牌模式来,永辉生活、盒马f2、生鲜传奇、便利蜂、苏宁小店、京东小店以及各种无人店等,都可看作为便利店在国内便利店领域的变异。


简单说,近两年出现的各种所谓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就是卖啥的不吆喝啥,都想将自己的商业模式做成某些特定群体的流量平台从而赚取第三甚至第四方参与者的钱。但是,这样真的好吗?这应不应该成为一种商者的长期盈利模式?


恐怕尚需时间来检验。


(四)


以上,实际已经回答了中国的便利店为何没有领头羊这个问题,那就是在浮躁的行业环境下,真正专注便利店的企业太少了。


但并非没有,比如广东的美宜佳、比如河北的36524,一个是目前国内最大、实现跨区域发展并已经可以与 7-11 、全家这样深谙便利店运营模式相提并论的便利店企业,一个是深耕区域、实现便利店加盟、运营模式良性循环的城市便利店企业。


浮躁让便利店领域始终面临着各种创新内容与形式的诱惑,这也就很难让任何一家企业身处其中而不为所动,因此,在这样一个行业环境下,也就不会有哪家企业能够成为行业的领头羊甚至一枝独秀。


不仅对便利店领域、即使对整个连锁零售行业来讲,这种多样性的浮躁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五)


2017年的 12 月,盒马在上海的白金湾广场开出了第一家盒马 f2 便利店,快捷、新鲜,定位于办公室白领的即食餐饮需求场景的到店实现,而并不支持线上下单配送。


环形的卖场布局、以时尚年轻人钟爱的海鲜即食餐饮为核心构建品类,在白领云集的超大商务区开这样一家极富想象力的新零售便利店,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这应该成为第二个火爆的便利店版的盒马鲜生。


但事实却是,从今年9月 14 日起,这家店已经进入到了闭店调整改造期,用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的话讲,就是要推倒重来,一切以强化便利功能为先。改造期大概在两个多月时间,也就是最晚今年 12 月,一家全新的盒马 f2 将再次呈现在这里,呈现给行业。


(六)


作为便利店业态的世界级巨头,我们钦佩7-11成熟、庞大、完善、高效的便利店供应链以及管理模式输出闭环,也佩服日系便利店企业的专注与企业文化底蕴。


但是在国内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消费需求差异明显的市场,国内便利店领域的众多企业,保持自身的个性化模式,未尝不是另一种精彩的存在。


为坚守者加油,为躁动者鼓劲,而无论怎样的折腾,都将成为中国便利店财富的积淀,一如正在调整期的盒马f2,期待两个月后能够再次给便利店行业带来新的惊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