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FaceAPP的「变老」功能让很多人玩的不亦乐乎。
我被呈现出来的样子是:
不得不感叹算法的强大,我从中看到了祖父、祖母的影子,大概四十年后自己也就这般模样了吧,好在还留了那么一分不羁。
韶华易逝,我内心又惴惴不安,老了之后,健康无恙倒还好说,若是身体像漏风的房子,那难免成为家庭的负担、社会的负担。
这绝不是我对衰老的恐惧,任谁也敌不过自然规律。
风烛残年,腹肌没了,球踢不起了,杠抬不动了,迷妹们老了,给我点赞打赏的人也少了……
这都没什么,我怕我丢了。就像苏大强一样,走在大街上,万家灯火,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盏。
权威数据表明:我国60 岁以上人群中,6%-10%的人患老年痴呆症;80 岁以上人群中,这个比例达到20%-30%。
而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患「老年痴呆症」是老人走失的首要原因。
你怎能不焦虑?你怎能不忧心检视当下的社会救助体系。那关乎的是你我的未来。
以前坐出租车,总会听到的是:「下面播送一则寻人启事」,内容大多一致:XX,老人,痴呆,于XX走失,重金酬谢。
这类「启事」,还多见诸于电线杆和报纸的夹缝。
由于信息触达和覆盖的问题,传统「寻人启事」的效率想来不是很高,最终大概率还要靠警方的帮助,这虽是他们的工作范畴之一,但多少在警力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牵扯了精力。
有人说,家庭不能负起更多的监护责任吗?这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又不是在这人间奔忙,谁没有巨石般的压力,寸步不离的照应,何其难也。
「寻人」就是于时间赛跑,有「72小时黄金时间」之说。我在东北待过五年,要知道,那儿的冬天相当漫长,如果一个老人走失了,不能迅速找到的话,他很可能直面的就是死亡。我在当地都市版的社会版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了。
拿什么缩短时间?拿什么提高效率?拿什么从死神那抢回一条生命?
科技,唯有科技。
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有力,那不妨看看我给你的一些数字。
从2016年的大年初二成立至今,「
头条寻人
」用了3年多的时间,一共找到了10000人。其中找回年纪最大的走失者已有101岁高龄,找回走失时间最长的是揭西一位在外漂泊57年的老人。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帮助32名走失者回家;最快情况下,只用60秒,就帮不知所措的父母找到失联的女儿。
「头条寻人」如此高效当然是背后有强大的技术做支撑。
就从我们经常收到的「寻人信息弹窗推送」说起。这样的信息从核实到划定区域,再到推出,最快只需要三分钟。
比如一个老人失踪在一个小时之内,头条会预估在这一个小时内老人步行半径所能达到的距离,保守估计不会超过5公里,然后头条通过技术,以走失地为圆心,5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向所有出现在这个圆形区域内的用户推送弹窗。走失的时间越长,这个同心圆就会越大。
过亿月活的人群就是一张巨大的「寻人网」,除了调动「字节系」的产品资源,还和生活服务、新闻媒体、广播平台等移动产品合作,想尽可能地把这张「寻人网」的面积扩大。他们还不断为这个项目注入新科技含量,譬如「人脸识别寻人」已投入使用,还有「防走失手环」的推出,都在为「寻人」的成功率加上重重的砝码。
「科技向善」是当下的热门词汇,不妨谈谈我的理解。
「科技向善」应落到实处,如果不渗透到日常运营中,那就是一句漂亮的口号。
「头条寻人」是在践行「科技向善」。利用信息触达来「寻人」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似乎是常规动作。譬如有的企业就用「404页面」来刊登「寻人信息」,「头条」本来有这个想法,但一开始就被张一鸣给否定了,他认为这个页面本来就很少人看到,何必做这些「花架子活」呢?
他们像做产品一样经营公益项目。这个团队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不玩噱头,把信息触达、精准推送、沉淀数据库发挥到极致。
「科技向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调动起更多人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