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
“
阅读原文
”
,可订阅《文化纵横》2019
年2月刊。
✪ 闫广芬、尚宇菲
/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导读]
近年来,女生读博士
的话题不时引发议论。在媒体的刻意渲染下,女博士往往被贴上另类标签,某种程度上说明社会还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女博士。尽管如此,选择读博士、做科研的女生却有增无减。这是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还是主动认同上的果敢追求?本文以6位在读理工
科女博士为研究对象,发现女博士的志趣在此,其品格支撑她们坚持完成学业,并
将科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她们在科研过程中敢于摒弃不经批判的想法,拒绝不证自明的结果,对前人的智慧成果和约定俗成的结论加以分析、质疑、反思,最终形成“研究性思维”,用这样的独特角度审视生活别有乐趣,从而坚信觉醒与思考是人生的价值,这恰恰是在科研过程中所能真切体会到的。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没有性别门槛之分。
文章原载《研究生教育研究》
,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女博士风采(一)(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访谈无关)
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
入推进,大学生就业难、高质量就业更难的问题日益
突出。缓解就业压力、获得高质量就业之门径是当
下许多大学生读研究生的动机所在。在就业压力前
冠之以“女性”二字,用“难上加难”来形容一点也不
为过。那么,女性读博士真的是为了就业而作出的
无奈选择吗?
男女平等作为我国基本国策,在各个领域都已深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女性受教育比例不断攀升,以处在教育系统最高层次的博士教育为例,女生比例也已接近半数。然而,
女生读博士还要面对一些偏见、陋俗。例如三高(离婚率高、自杀率高、发病率高),另类(性情异化,性别异化)的标签,可见当下的中国社会还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女博士。此外,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存在着明显的专业性别分隔,形成了所谓“男性学科”(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和“女性学科”(语言、人文、社会科学等)。
在传统男性主导的学科领域中,特别是科学、数学、工程、技术专业,女性所占比例较小,人们据此形成理工科专业不适合女性、女性也不具备学习这些专业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刻板印象。
女生读博士,其内心的感受如何?自我认知如何?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
在T大学和P
大学中
选取最具
代表性的6名
在读理工科
女博士作为研究对象,
以访谈的形式对她
们的个人经历作深入了解,探究理工科女博士的学
习动力是什么。
▍
并非无奈之举,而是主观认同:从职业到志业
女博士A坦言:
考研成功后,A 被调剂到力学专
业,专业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就业的困扰,A
认为跨专业的硕士文凭在求职时无论偏向哪个专
业,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实验室的硕士生在求
职过程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签到工作,这与本科毕
业时的求职状况如出一辙,她认为更高的文凭才能
给女生明显的优势。加之她更偏向去科研院所或高
校工作,博士文凭不仅是准入资格,也可以带来更好
的发展前景。
“找到一个好工作”促使A 做出读博士的选择,这与父母坚信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观念不谋而合。
然而一次参加面试的经历让她重新
考虑了自己的想法,有的HR在面试结束以后会委
婉地表示男生更适合这一岗位,录用男博士或同组
的男硕士。甚至有人在面试时直接发难:
这让她充满了挫败感,也让她
发现高学历有时只是一个准入资格,并不能完全改
变求职困境,也就是说,
高学历和好工作之间并没有必然对应的关系,真正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的,是经受高等教育后,自身具备的能力与品格。
在学历与工作之间的必然联系被打破后,她着
眼于自身,看到了自己的转变。她意识到
读博士的过程本身就伴随收获,这样的收获是隐性的、微妙的,蛰伏在一个人身上,一方面体现为能力的提升,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为观念上的转变,除了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从学生到研究者的角色意识转换,还有从“读博士为职业”到“视博士为志业”的转变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读博士这件事本身就是
‘有意义’的,我慢慢地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状态,也愿
意在未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把它当作一种志业,这
是我心甘情愿的。其实,在读博士的时候,很多人就
默认了今后的生活就是这样。现在实验室的科研生
活实际上和工作以后差不多,所以我也就会有意识
地适应、习惯这样的生活。”
女博士风采
(二)(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访谈无关)
女博士A身上或多或少有着其他人的缩影,她
们读博士的起点可能跳脱不开对于职业的获取,但
是终点却指向志业追求。正如A 自己所说:
“读博
士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自己得坚定,如果只是因为逃
避硕士毕业工作的压力,后期会特别痛苦。”
读博士
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一观点让A实现从“职业”到
“志业”的转变,她不再局限于就业这件事情,而是有
意识地去适应科研生活,将之作为自己未来的生活
习惯,并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选择。
▍
并非被迫接受,而是主动选择:从兴趣到志趣
女博士B在本科期间就开始进入实验室,在学
习相关知识和做实验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能够通
过实验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这激发了她的兴趣:
“对于所学的专业知识,总觉得能多学点就多学点,
读博士的话理解也会更深入一些,我想要去尝试把
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因此,B选择
了硕博连读,硕士处于本科和博士的过渡阶段,学制
一般是两年半到三年,在这期间要完成必修课、发表
论文、实习和找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学习
和做科研,而且硕士的学习内容相对博士来讲较为
宽泛,难以聚焦并深入到一个知识点,读博士恰恰可
以满足她对于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的诉求。在博士期
间的专业训练下,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获得了提升。在参与横向项目时,她可以
更好地学以致用,在专业领域中做出一点贡献:
“用
自己掌握的知识理论,创造出真正地能为生活服务
的新产品、新的物质,或者优化某种材料的性能去解
决实际中的问题。虽然可能只是微小的贡献,但是
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甚至是社会,还是有一定的
价值。”
女博士C从高中开始就喜欢化学这一学科,本
科期间做实验时被一些有意思实验现象吸引,
她确信化学是一个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学习和实验并不枯燥乏味,科学研究也是件充满魅力的事情,因此自己愿意探索下去,就顺其自然地读了博士
,想要通过
深入的学习更加了解所学专业和科研:
“我们通过实
验研究得出了具有意义的成果,而且只有我们做出
来了,才会有一种自豪感,但是不止于此,我还想通
过研究来提高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对专业
领域和相关的研究有兴趣,我就会有探索下去的
欲望。”
女博士风采
(三)(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访谈无关)
女博士F选择水利作为具体学习方向是受到
了一位授课老师的影响:
“她是我们讲课最好最清楚
的老师,我对她很崇拜。她跟我说她把她的一生都
奉献给水利,她不后悔。”
老师对于专业的热爱触动
了F,她很好奇,什么样的专业能够让一个人无怨无
悔,这激发了她对于所学专业的兴趣,也希望自己能
够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读博士一年后,她依旧清
楚地记得自己在保研面试的时候说道:
“我热爱水利这个专业,希望能够在这个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对于知识、对于科研、对于专业的兴趣
让她们做出读博士的选择,心甘情愿地让自己花费
几年的时间,精神饱满地走在名为科研的路上。在
这一过程中,她们带着自己的兴趣,通过知识的学
习,在专业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一点改
良、只是微小的进步,都会让她们心满意足并且认可
自己的选择。此时此刻,
兴趣已转化为志趣,成为支撑她们完成学业的动力。
有人说:
“博士就是那群不
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这个专业的人。”
因为兴
趣,她们乐在其中;因为志趣,她们无怨无悔。
▍
并非犹疑不决,而是主意坚定:从性格到
品格
1.要强
在谈及个人性格时,受访女博士提到了自己有
“要强”的一面:
“大家都觉得女孩子不擅长理科,所以最好学
文,班主任也建议我学文。我当时是拧着一股劲的,
为什么女生一定要学文科,所以我就选择了理科,我
觉得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也能学好理科。”(A)
“现在实验室里有一种大家都赶着要提前毕业
的感觉,周末也会像平时一样在实验室待到很晚,我
会有压力,但是也可以说在科研的劲头方面,他们会
激起我的好胜心,给我一个带动作用,我是不想落后
于人的。”(D)
“大家都认为女孩子读博士很吃力,我自己的话
本来心理上就有些争强好胜,所以一定要完成读博
士的目标。”(E)
在传统观念里,女性所具有的气质决定了她们
与知识、科学相隔离,性别常常作为个人能力的判断
标准。虽然受访者承认男女生之间体力和思维上的
差异,但是并不认同将这样的差异作为评判孰优孰
劣的依据,只是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而已:
“虽然化
学是理工专业,但是因为女孩子比较细致,也就更擅
长做分析这个方向,这边还是女多男少。”(B)
甚至
有时,
女性的性别反而是一种优势。
相较于男性,女
性无需负担太大的经济压力,这足以让她们专注于
科研本身。C表示:
“虽然企业招聘对男生更友好,
但是整个社会对女生的要求会更友好,比如说在赚
钱的方面不会对女生有苛责。”
D说身边的女生,不
管有没有结婚,在成果快慢、是否延期的事情上可能
没有那么的着急:
“但是男生不一样,他们还有经济
压力,真的是非常的焦躁,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到赶紧
发论文、赶紧毕业、赶紧走。”
女博士风采
(四)(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访谈无关)
受访女博士处于性别差异被淡化的家庭环境与
科研环境中。父母尊重她们读博士的选择,为她们
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支持与鼓励,并且没有重
男轻女的思想;导师对学生的评价来源于他们在科
研活动中的总体表现,以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而非
性别作为标准,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此外,实验室也能够形成一个男女平等、公正和谐的
氛围,没有谁会刻意强调性别是科研能力的影响因
素,也没有谁会突出女博士的特殊性。
在受访者看来,
“要强”不是用严苛的要求绑架自己,也不是通过攀缘对比拔得头筹,而是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大多数人认为理工科是男性“擅长”的领
域,女性在此从事学习和科研活动时,往往伴随着质
疑与戏谑等“不信任”。因此,女博士们以积极进取
的态度,通过不懈努力取得成果,证明在理工科领
域,自己身上也具备“擅长”的特质、具有独立从事科
学研究并产出成果的能力,从而获得认可。B认为:
“男女之间的确存在差异,但是各有所长,不存在‘优
劣’或是‘适不适合’之类的绝对划分。”
C也表示:
“每一个不断进取和努力的人都应该得到认可,这是
没有性别之分的。”
这也是一种为女博士正名的
表现。
2.自尊心
近来一个名为“娶妻当娶女博士”的脱口秀走
红。其中一句“没有paper的女博士就像没有子嗣
的皇妃”,引起了E的共鸣,在转博士以前,E只知
道博士毕业的要求是两篇SCI,但是不知道要达到
什么标准、经历怎样的过程。然而,两年的博士生
活,让E真正感受到了科研方面的压力。
“有一次,
即将录用的论文被退稿了,这是我最失落的一个点。
另外,博士论文里有个问题不知道怎么突破,这个事
情一直悬在脑子里,精神一直紧绷着,你没有办法放
开它。我会一直想着算法,走路的时候也一直思考,
过了元旦整个人就塌了下来。”
面临科研难题,E毫
无头绪,始终无法突破瓶颈。在情绪处于低谷时,她
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读博士,
甚至开始考虑要不要继续读博士。根据相关规定,
如果硕博连读期间可以申请降级,通过答辩领硕士
文凭。但是,她马上打消了放弃的想法:
“开弓没有
回头箭,除非选择降级,虽然可以这么做,但是很丢
人,我是不会的。所以还是会赶鸭子上架,继续坚
持,一定要往下走,没有回头的道理。”
E坦言,自己
坚持读博士有一定的原因是“自尊心在作祟”。
选择直博的话,甚至没有申请降级转硕士的机
会。F表示,自尊心让自己有动力坚持读完博士:
“很多人都知道了我要读博士,也在关注我。我会有
种破釜沉舟的感觉。不想丢人,也不想让他们
失望。”
于她们而言,博士学位不仅是一纸文凭,也是自
己多年努力与付出的证明,体现了自我价值。而且,
在女博士学习的历程中,会有一些知情人在审视她
们,关注她们最终能否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因此,为
了让自己多年的心血不付之东流,不让别人“看笑
话”或是对自己失望,在自尊心的影响下,坚持完成
学业。
女博士风采
(五)(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访谈无关)
3.坚定
性格坚定能够让女博士不受他人想法干涉和社
会言论影响,遵从内心的想法。一方面表现在女博
士的想法不会因外界影响而改变。一直以来,
女博士被当作“第三种人”,“女博士被诈骗85万”“女博士难觅佳偶”等负面新闻也深化了女博士呆板、另类等刻板形象。然而,受访者表示,这并不会影响到自己坚持读博士的想法
:
“我比较坚定,不会受到网络上的想法和社会上
的言论的影响。”(B)
“女博士这个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别人
的想法,不会影响到我的价值观。”(C)
“新闻都有夸张的成分,我会选择无视,不会让
它影响到自己。”(E)
选择读博士意味着要面对和解决科研、生活等
多方面的问题,这并不是件容易事。当别人给自己
“打预防针”时,F表示自己并不会知难而退,A则自
信地认为可以克服困难,并表示别人不会影响到自
己的决定。
“大家都认为女生读博士很难啊、女博士
很奇怪之类的,其实我倒挺想成为第三种人的。”
D
表示自己毕业以后还要换个专业读博士,这正是她
意志坚定的写照。
另一方面表现在女博士通过给自己心理暗示来
强化自己的想法。D将读博士当作自己一定要完成
的事情,常常告诉自己要努力达成这个目标。E表
示自己有很坚定的想法和信心:
“我总会告诉自己,
读博士是我一定要做的事情,我的付出值得一个满
意的结果,所以中间有任何困难我都会努力克服。”
女博士往往在心理气质方面既具备男性气质的
长处,又具备女性气质的优点。受访女博士可以
像一些男博士一样作为项目组的负责人组织进行研
究实验,有时也要亲自动手搭建试验台甚至将实验
室当作宿舍,为了记录数据或是优化模型不眠不休。
她们所表现出的坚强、坚定等特质一度被认为是男
性所具备的气质,她们在研究过程所体现出的逻辑
思考、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也被认为是男性的专
利。这些“公认”的男性优势恰恰体现在女博士身
上,在长期的科研生活中,成为她们所具备的品格。
▍
结论
不难看出,受访女博士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做出
读博士的选择,她们坚持下来的原因都在于主观意
愿,即
读博士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如图1):
一方面,读博士能够带来收获从而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