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吉林人,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端智库课题首席专家,中央纪委专家智库成员,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执政党建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党章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中青一班、中青二班、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市委书记班、县委书记班和博士生班讲授上述专题课程。曾获得首届全国党校系统“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精品课表彰;曾荣获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科研优秀奖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参加非洲、欧洲、拉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的政党访问和交流活动。
张晓燕老师主要从事党内法规研究,是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治学严谨、为人真诚、待人谦和,是学生心目中公认的良师。
读文献,提问题,授人以渔
我是张晓燕老师招收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生。初见张老师,是在开学后不久的导师见面会上。张老师穿着精致的旗袍,长发挽起,说话声音不高,低调而优雅,让人印象深刻。会后,张老师与我讨论起博士期间的学业规划,告知我三年学习中的关键点和大致的时间安排,嘱咐我多读经典,珍惜学习时光;又体谅我兼顾家庭与学业的难处,让我统筹好时间。老师的一番话,解除了我的顾虑,让我倍感温暖。
为了让我们练好学术基本功,张老师鼓励我们多读党的文献。她建议我确定一个研究选题后,查阅选题相关的党的文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同时,需注意不要就文件研究文件,要透过文件规定的内容本身去了解在不同时期党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去发现长期以来坚持了什么,比较和思考前后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去考察这些规定的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张老师特别强调读一手文献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读一手的文献,才能真正明白文献中重要表述的基本含义,才能对文献的提出背景和目标指向有更清晰、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于中央新出台的文件和党内法规,她总要细细研读,中央党校档案馆里时常能看见她的身影。
“未看原文不张口,没读全文不文章”,是张老师多年来的工作习惯。她说:“对于中央新出台的文件或者党内法规,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分析,把握文献的目的、框架和内在逻辑,吃透文献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她跟我们分析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两部党内法规,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对两部党内法规所作的说明,这是掌握两部党内法规制定和修改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主要考虑和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文献。学习和研究党内法规,不要以为总则太虚和只有分则的具体规定是实的,不要为了省力气、偷懒直接或只看分则。总则是学习和研究党内法规的重中之重,在总则中第一条又是重点,因为它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党内法规的“立法目的”。要抓住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两部党内法规的“立法目的”是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核心问题,分析《准则》十二个方面的框架结构的学理支撑,弄懂《准则》每一部分内嵌着理论、思想、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吃透《条例》紧紧围绕责任设计制度、围绕制度构建体系的顶层设计理念。这种读文献的方法,让我们大为受益。
一年级下学期后,张老师开始有选择地让我们参加课题组研究。初次接触党内法规,我有颇多困惑,写出来的初稿自己也不满意。老师看后,并没有责怪我,而是提出了她对于文稿的修改意见。之后,她又进一步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这些党内法规亟待出台?根据这一思路,还有哪类党内法规需要修订?”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指导,让我们去做科学研究的有心人,“心中要有许许多多问号”。跟老师做课题的阶段,是我最有收获的阶段。
课题结束后,老师会把课题的最终稿发给我们,让我们对比自己之前的文稿,注意论文写作中的突出问题。从提纲拟定到不同类型文稿摘要的写法、从文字到标点、从提法的准确性到历史线索中存在的问题,张老师都逐一指出,希望我们在写毕业学位论文时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真正体会到写作中每一个题目的提炼和概括都需要理论积累、每一个细节都值得重视,也深深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深切关爱和殷殷期望。
持戒惧,求精益,正身垂范
张老师说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每次交谈,总是娓娓道来,如说家常,让人倍觉亲切。特别是在授课时,坐在讲桌后的张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速不急不缓,言语朴实却句句入理,深入浅出却逻辑严密,正是恰到好处。在每次上课的开场白中,张老师总会说:“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跟大家共勉!”下课后,总会有学员自发留下来与老师探讨问题,跟老师交流听课体会。有的学员说张老师的课润心入脑;有的学员说张老师把党章讲活了、讲透了;有的学员说张老师对党章了然于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有的学员也会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建议。张老师对学员的好评总是淡然一笑,却高度重视学员的建议,她经常跟我们说:“每一位学员都是厚厚的一本书,坚持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在中央党校教学中尤为重要。学员们文化程度很高,实践经验丰富,国际视野开阔,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要虚心倾听学员建议、向学员学习请教,学员一席话,点到关键处。”
记得去年张老师在省部级干部全面从严治党专题班上完课后,对旁边党建部的老师说:“昨晚我备课到凌晨三点。”原来是中央最近出台新的条例,为了能够在讲课中更精确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部署,张老师查找资料到凌晨。像张老师这样的专家,对党内法规早已如数家珍,但在每一次上课前,仍然精心准备。正是这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敬畏与谨慎,才让张老师的授课精益求精,既探究现实问题,又有理论深度;既有政治高度,又有学理支撑;既有理论阐释,又有案例分析;既有历史经验启示,又有国际比较视野。因此,张老师获得全国党校系统首届“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精品课荣誉和奖励。
除了承担理论专题课、党章和党内法规课程以外,张老师还承担过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厅局级干部进修班、中青一班、中青二班、西藏班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没有统一模式,张老师曾经被组织选派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公共管理课程和案例教学,这对她的案例教学风格有直接影响。她课前不向学员布置准备发言人;不采取课前设计好几个讨论题目,课堂上就围绕这几个讨论题讨论的方式;为了确保学员在课题讨论时间充裕,她不设计课堂学员分组讨论并且由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环节。她把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根据理论分析框架和案例细节层层递进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带领学员跟着老师的提问节奏进行自由和深入讨论,引导和鼓励学员积极踊跃地、直截了当地回答此问题,告诉学员不要长篇大论和所答非所问;要求每位学员发言严控时间要求和尽可能避免内容重复,使更多学员有发言机会,力求众多思想分享和方案多选;对学员发言的看法和提出的举措会马上发问别的学员有没有不同看法和其他举措,试图给学员以散发思维和多元视角;当学员提出一些政策问题时,老师会介绍中央政策最新精神;当讨论到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时,会询问和挖掘学员处理相关问题的做法经验和案例,最后,由老师对学员发言进行点评和理论分析、框架介绍和分析。这样,经过全员头脑风暴,全程参与,学员感到有收获和受启发。
由于校内学员教学评估效果好,张老师时常接到校外一些单位和机构诚邀讲座和干部培训。张老师一直坚持只讲自己比较熟悉的专业领域和专题,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其他专业领域和专题,总是热心地向对方推荐很有研究的其他老师。“不误导人家,不砸自己的牌子”是张老师一贯的原则。
研党规,提建议,勤耕不辍
张老师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和法理学专业。进入中央党校工作后,在著名的党建专家蔡长水教授和叶笃初教授等众多前辈们的支持、引领和帮助下,张老师开始从事党章教学和研究,在职攻读了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研究生,是著名的党史党建专家陈登才教授的开门弟子。每当跟我们说起党建教研部的老领导、老前辈和导师,张老师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恰好是张老师在中央党校从教30年。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党的干部教育和培训事业,以及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工作;以科研为基础,立足于党内法规研究,着眼于党的制度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耕不辍。张老师的研究不跟风、不说套话,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既不离经叛道,也不僵化教条。她对党内法规制度的思考具体而深入,将问题分解和细化,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她曾建议对党内法规进行一次“落日条款”清理;建议在党章修改时增写“党徽党旗”一章,明确党章解释权归属问题等;建议党的地方委员会的职权在其全体会议闭会期间不应当全部委托授权由地方党委常委会行使、有些职权应当保留且只由地方党委全委会行使;建议注重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建议在各级党委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等等。她的一些建议被党章修改、党内法规制定和中央决策采纳。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意的学习》一书,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峥嵘先生以诗的形式写成的在中央党校进修学习笔记,其中有一首诗写的正是陈先生听张晓燕老师《党内法规建设问题研究》课纪实:“教授身着旗袍妆,秋阳映窗谈规章。制度体系保执政,党章总纲宣主张。治党治国韬略明,立德立法肌体强。纸上条文重践行,步调一致向远方。”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关注学习时报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添加关注
文章分享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二维码
点击下方二维码→保存图片→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