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拜年了! ·  4 天前  
半月谈  ·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通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汉代古朴、魏晋飘逸、隋唐雍容……好一部中国服饰史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1-30 08:30

正文

一部服饰艺术史,既是一部华夏民族的物质文明发展史,又是一部共同生活的记忆史。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传统服饰华美精致,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对服饰的重视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服饰与礼仪的密切关系,也从商周延续至今。历代服饰的传承,不仅在服饰艺术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也像活化石一样反映着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和民俗。

今天,我们走进中国的服饰史。

文 | 高春明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中国文化之美》(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7月出版),原标题为《衣冠华美》。
1
尊卑有序:上古服制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大规模的丝织生产尚未得以确立,人们普遍穿着朴素,一般百姓主要使用粗布和毛褐材料制作衣服。到了奴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商朝社会经济尤其是纺织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人们具备了初步的纺织知识,在传统的织机上安装了提花装置,织造出各种图纹,服饰的装饰水平更加提高。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戴箍筒式冠巾、穿华丽服装的贵族男子。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权。周代的纺织技艺大大提高,国家出现了专门为贵族生产丝绸的作坊,丝绸的规模性生产从此开始。衣冠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被逐步完善。到了周代后期,冠服制度又被纳入“礼治”的范畴,并且作为礼仪的表现形式,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相交之际,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个时期的服饰形制异彩纷呈,各异其制。如楚国崇尚戴高冠,贵族男女不仅穿着丝履,还在履上装饰珠翠。魏国男子喜欢在黑衣之外加罩一件白色罩衣。齐国则从齐桓公开始,举国上下皆尚紫服,致使紫色丝帛珍贵异常。秦国崇尚武力,勇士头上皆裹红色头巾。赵国的儒生则身穿褒袖长衣,足蹑方履,走起路来两袖翩翩。

春秋以后,中国还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服装——深衣。深衣就是长衣,具体的做法是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因穿着方便,被广泛用作礼服和常服。中国历代服装虽然姿态万千,但从形式上看只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是上衣下裳制,一种是衣裳连属制,深衣就属于后者。后世的袍褂、长衫等衣服,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产生的。

曲裾深衣展示图,参考出土帛画复原绘制。


深衣独特的前襟被称为曲裾,衣服的前襟被接出一段,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可以用带子系缚。曲裾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掩盖下体,因当时的裤子还不完备,仅在小腿上套两只名叫胫衣的裤腿,无法蔽体。在上衣和下裳分开穿着时,下身因有裳的遮蔽,不存在暴露的问题。但衣裳连属的长衣,对下体的遮护便存在隐患:如果将下体裹住,走路就迈不开脚步;如果在衣服的下摆开衩,又难免会暴露。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聪明的古人想到了曲裾相掩的办法。

2
古朴典雅:秦汉礼仪



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的统一只有短短十五年,系统的服饰制度尚未健全,受阴阳学说的影响,服饰崇尚黑色,但在款式上还是延续了春秋时期的基本形式。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秦孝公。

随着大汉王朝的一统天下,衣冠制度与服饰妆容走入了新的时期。汉初建国,衣冠制度还未全备,帝王百官参加祭祀仍沿用秦朝旧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正式议定了车服制度。上自帝王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饰各有等差,尤其体现在冠帽和佩绶之上。

汉代冠式丰富,名目繁多,这些冠式是区别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各人根据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佩戴,如帝王、臣僚出席重大祭祀仪式时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时戴进贤冠,武官的专用冠是武冠。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也是在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袍出现于战国,秦朝沿用,并令三品以上官吏穿着绿袍,庶人穿着白袍。汉代因袭其制,不分男女均可着之,甚至将其用作朝服。它的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

灰地菱纹袍展示图,根据河北望都汉墓壁画、山东沂南汉墓壁画,并参考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纹饰复原绘制。


汉代,妇女居家时也可将袍穿露在外。因为外面不加罩衣,所以不能过于简洁,人们一般会在袍的领、袖、襟、裾等部位缀上缘边;袍上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美,一些别出心裁的妇女纷纷在袍上施以重彩,绣上各种美丽的花纹。久而久之,袍服便成了一种礼服,甚至在一生中最为隆重的婚嫁时刻,也穿这种服装。

汉代袍服的特征是衣袖宽博,尤其是臂肘处做得十分宽大,形成圆弧,但到了袖端,则明显收敛并装上袖口。这是从保暖及便于活动的角度做出的考虑。

汉代以后,妇女的深衣又有发展,最明显的变化仍在衣裾。从湖南长沙楚墓的帛画以及湖北、山东、山西等地出土的陶俑、木俑来看,西汉时期妇女的深衣将衣襟接得甚长,穿在身上可以缠绕数道,每道还有花边露在外面,层层叠叠,十分美丽。还有一种深衣,下摆被裁成三角,上广下狭,形同刀圭,穿着时叠压相交,绕体一周,宛如燕尾。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中穿绕襟深衣的汉代妇女。

3
潇洒飘逸:魏晋风度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服饰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当时战争频繁、王朝更迭、社会动荡、民众迁徙,加之佛教传播,玄学盛行,多民族的文化传播与融合,折射出时代特定的审美取向。由是,魏晋服饰风尚飘逸洒脱,大开大合。

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喜欢穿大袖宽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无不大袖翩翩。衫子之制有单、夹之别,以练、縠、纱、罗为材料,制为对襟,两襟之间用襟带相连,也可不用襟带,一任衣襟敞开。秦汉时期的袍服袖端多缀有一个收敛的袖口,魏晋时期的衫子则不用这种袖口,袖端宽敞,给人以飘逸之感。衫子的颜色以素雅为主,尤喜用白色,即便在婚嫁宴会等喜庆场合,仍可穿着白色之衫。其穿法也非常随意,有的敞开领襟,有的袒胸露臂。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中,几位雅士穿着单衫,袒胸露脯,散淡超脱,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裤子盛行,士庶百姓受北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崇尚穿着长裤。裤的款式相当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大多做得十分肥大,俗称大口裤。和大口裤相配的上衣则做得比较紧窄,名为褶,这一套衣服在当时被称为裤褶。裤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流行的一种服式,最初被当作戎服,专用于军人,后广泛用于民间,成为普通百姓的常服,且通用于妇女。

4
雍容华美:盛唐气象



公元6世纪末,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直到605年,隋炀帝即位,才创建了隋朝的服制,上自帝王,下逮胥吏,各有等差。唐初车服制度皆因隋制,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正式颁布车舆衣服之令,冠服制度始定。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都会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据《唐六典》记载,和唐朝政府来往的国家有300多个,最少时也有70多个。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大量云集长安,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对于外来的衣冠服饰,唐朝政府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唐代的服饰变得更加丰美和华丽,尤其是妇女装饰之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个时期,男子的服饰有幞头和圆领袍衫等。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因以帕巾裹头不太容易系结,所以幞头特地在方帕上裁出四脚,并将四脚接长形成阔带。裹头时将巾帕覆盖在头顶,后面两脚朝前包抄,自下而上,于额上系结;前面两脚则包过前额,绕至脑后,缚结下垂。

圆领袍衫、罗纱幞头展示图,根据传世绘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

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男子服装的主要形式。除祭祀典礼之外,平常都穿这种服饰,一般都用织有暗花的料子制作,并以颜色区别等级。在袍服的下部,通常还施有一道横襕,名为“襕衫”,这种襕衫一直延传到宋代,仍为士人上服。

这一时期,女性的服饰装扮瑰丽美艳,风格大胆开放,是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在服装上的体现。隋代及初唐时期的妇女服装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盛唐以后衣袖日趋宽大,衣服的领子有各种形式,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特别是盛唐以后流行袒领,里面不穿衬衣,袒露胸脯。

唐代妇女除衫襦以外,还穿一种名为“半臂”的上衣。“半臂”最先为宫女所着,后传至民间,成为一时风气。这是一种短袖上衣,其制由汉魏时期的“半袖”发展而来。

左为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三彩俑——穿袒领半臂及襦裙的唐代妇女;右为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根据传世绘画复制。

唐代妇女还喜欢在肩背上披搭一条帛巾,名谓“披帛”。披帛的材料,通常以轻薄的纱罗为之,上面印画各种图纹。它的形制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但长度较短,使用时披在肩上形似一件披风。另一种帛巾,长度多达两米以上,妇女平时用此,辄将其缠绕于双臂,酷似两条飘带,走起路来飘飘若仙。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中穿襦裙、披帛的唐代贵妇。

天宝年间,在妇女中还流行过穿着男装的风气。这种风气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一度影响到宫内,成为贵族妇女的家常衣着。

5
清新雅致:宋式美学



宋代兴起的理学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人们的美学观点也相应变化。譬如在建筑上,出现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槛枋梁栋,不设颜色,只用木头的本色。在绘画上,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形式。在衣冠服饰上的反映就更为明显,整个社会主张服饰不应过分豪华,而应崇尚素简。所以,宋代的衣冠服饰样式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那样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

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衫为主,百官公服也是如此。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和前代有所不同,其最大特点是从巾帕演变成了一种帽子。公服幞头以硬翅为多,展其两脚,长如直尺。隋唐时期的幞头一般都用黑纱制成,而宋朝的幞头却不限于黑色,尤其是在喜庆宴会等隆重场合,也可以用鲜艳的颜色,有的还用金色丝线在幞头上盘成各花样。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妇女的服装,上衣有襦、袄、衫、大袖、背子、半臂、背心等多种形制,下裳多穿裙。宋代妇女虽然也穿纱罗之衫,但在穿法上与晚唐、五代有所不同。因为宋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内敛,妇女穿着罗衫时多在里面加入衬衣,有的还在衫子里面缀上一层衬里,做成夹衫的形式。因为袖身宽大,宋代妇女所穿的衫被称为“大袖”,多作为在外面穿着的正式服装。这种大袖的服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有具体反映。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局部)中的宋式大袖礼服。

大袖原是皇后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传到民间后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不过普通妇女不能穿着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背子是一种便服,在宋代妇女中比较流行。它的形制与大袖相似,也用直领对襟,两腋开衩,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里衣。衣长大多过膝,只是衣袖做得比较窄小,不如大袖宽阔。穿着时可以把它罩在襦袄之外,也可衬在大袖里面。士大夫之家的未婚女子及身份低卑的侍妾,尤以穿背子居多。士庶妇女因为劳作的关系,也喜欢穿简洁的背子。

从宋至元,不同民族间的服饰文化交流也依然在延续。元代服装也以长袍为主。男子公服多从汉俗,大袖、盘领、右衽,下长至足,并以颜色及纹样区别等级。蒙古族妇女服饰亦以袍服为主,其制多用左衽,袖口较为紧窄。汉族妇女仍穿襦裙,受蒙古族的影响,服式也有变化,有时也用左衽。

6
整饬回归:大明复兴



1368年,明朝建立,统治者对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制度相当重视,不久便废弃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着手制定新的服制。

新的服制颁布之后,数百年间变动不大,只是在服装的颜色及禁忌方面做了些更为具体的规定,如不许官民人等服蟒龙、飞鱼、斗牛图案,不准用黑色、黄色和紫色,不准私穿紫花罩甲等。

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人们的衣着本应比较朴素,颜色黯淡。但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江南士人的服饰逐渐趋向华丽鲜艳,质地追求丝绸绫罗,式样也追求奇异翻新,甚至男着女装,图案上也出现了团龙、立龙等逾越名分的现象。这一趋势的出现,与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局部)中穿宽袖衫的明代儒士。

明代男子的服装恢复了传统特色,以袍衫为尚。职官朝服仍承古制,用冠冕衣裳,儒士所穿的服装也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如“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背子、比甲、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用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背子也是明代妇女的常用服饰,它的基本样式和宋代大体相同,仍以对襟为主,下长过膝。到了明末清初,人们对这种背子做了改制,如将袖口放宽、衣领改短等。

比甲是一种没有袖子的对襟马甲,据说产生于元代,先为皇帝所穿,后来才普及于民间,转而成为妇女的服饰。直到清代,比甲仍盛行不衰。后来的马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左为穿背子的宋代妇女,参考出土砖刻、陶塑及出土实物复原绘制;右为比甲展示图,根据明人仕女画复原绘制。

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裙子的颜色崇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裙幅初用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细褶数十,行动则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用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被称为“月华裙”。此外,还有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时称“凤尾裙”,更有用整幅缎料折成细道,制成“百褶裙”的。

7
多元共生:满汉融合



清王朝统治中原后,强迫汉人遵照其习俗,改服满族服饰。男子服装有袍、褂、袄、衫、裤等形制,其中,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清代长袍多开衩,官吏士人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开衩之袍袖口装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因其形似马蹄,故称“马蹄袖”。平时袖口翻起,行礼时则放下。不开衩的袍褂俗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的服饰。袍上所用的纹样也有严格规定,除皇帝、皇后绣有龙纹之外,其余以绣蟒为贵。

清朝职官的褂子颜色多用石青,即黑中透红的颜色。另外在胸背正中各缀一块补子,俗称“补褂”,或“补服”。补子的形制,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大体与明朝相同。还有一种褂子长度仅及腰际,最初是军队中的服饰,由于它便于骑马,所以被称为“马褂”。以后传到民间,不分男女贵贱都以此作为装束,逐渐变成一种礼服。

汉族妇女服装,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要求严格遵从满族服制,而对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普通妇女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和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里衣,颜色大多用红,如粉红、桃红、水红等。

上为窄袖花边镶挽袖大袄,下为红缎绣龙凤马面裙,均为传世实物。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马面裙、凤尾裙及月华裙等,随着时间推移也有许多变化:有在裙上装满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系以小铃铛的,也有在裙子下端绣满水纹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自上古祖先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于社会大众,还通过文化传播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代的古朴、魏晋的飘逸、隋唐的雍容、宋代的雅致、明清的奢华......服饰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沉积和情感印记,最终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体系。透过服饰,现实与历史一次次邂逅、交互、对话。

(本文图片除剧照外,均来源于《中国文化之美》一书,已获授权。)

欢迎关注瞭望智库视频号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团为库叔提供2本《中国文化之美》赠予热心者。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包括博雅国学、中和礼仪、音乐正声、诗国情韵、各美其美、书法灵韵、丹青妙意、纹饰内蕴、色彩雍容、衣冠华彩、舞台芬芳、营造神功、器物巧美,寻索大美中国的精神源流和蕴含其间的中国智慧,绘就中华美学的现实镜像与未来图谱。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2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库友们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可享优惠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