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主任、和君高级合伙人 张卢锋
2019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第20个年头,也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正式提出的第三年,康养产业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未来可以替代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朝阳产业,康养产业中的企业也有不同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康养产品模式。
康养产品主要包括健康生活相关用品、辅助生活起居的科技用品、医疗器械与医药用品、食品与保健用品、文化消费用品等。
采取产品模式的企业,在研发和供应链管理方面,至少应具备研、产、供、销、服中的一种或多种能力。研发端,须能针对精准定位的目标人群,发现并满足康养市场的痛点需求来设计功能,盲目的全功能并不能实现对目标用户群体的产品聚焦,合适比全面重要;生产端,要有严格的品控,品质才是产品价值的根本,在中低端价位实现中高端性能,才是研发与生产的完美结合,优质低价是竞争趋势;在营销和服务端,应充分尝试利用去中间化的社群营销模式,增加社交属性,减少渠道层级,发挥社群的传播渗透效应,打造现象级的爆款产品。好产品会说话,但先要打造出真正的好产品。
第二,康养服务模式。
康养服务主要包括日常家居生活服务、健康体检服务、康复护理服务、长期照护服务、医疗服务、旅游服务、精神文化服务、财务与法律服务等。
采取服务模式的企业,更应关注流程管控的水平与人才团队的实力。企业应该完成高效率的内部组织与流程设计,设计权责清晰、激励合理的服务流程,通过提升组织化、制度化、流程化的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降低在不同环节由于个人可能出现的能力或状态不稳定,而带来的服务质量的不确定性。企业要善于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手段,实现服务数据化、标准化基础上的形象化和品牌化。在提供服务的全过程,企业仍然需要关注对人才团队的培养,依靠良好的服务、靠谱的团队,才能不断地将用户体验转化为口碑传播和高频复购。
第三,康养平台模式。
康养平台主要包括数据与资讯平台、标准评估与检测平台、产业链交易平台、社会化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行业活动平台、专业化交流平台等。
采取平台模式的企业,首先要关注如何拥有平台话语权,强公信力、先导性的标准体系、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领先的平台技术、深厚的专业化积累等,都可以在产业中凸显其平台价值。基于平台价值,快速获取流量,积累形成可叠加的规模化影响力,才是企业获取产业内的平台型企业地位的关键。平台的打造,需要时间的磨砺,所以资金和品牌显得至关重要。资金决定了在平台尚未成型时可以生存和持续投入的能力,可以用资本化引导事业发展方向、建立利益退出通道;品牌则意味着溢出价值,可以用品牌化规范业务经营的标准、实现对平台价值的催化和固化。
以上三种模式,对企业而言不是绝对单一的业务选择,可以基于平台获取流量和数据,依靠产品和服务获得盈利,最终打造品牌;或是基于产品和服务吸引流量和关注度,继而打造平台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相对而言,综合模式对企业的能力和资源要求更高,需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而任何商业模式的实现,都需要企业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完成对康养产业的准确研判,从而做出方向性的产业布局,才能走出进入康养产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