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 [第52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 / 主播:由竹先生
长篇连载,每周三、五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本号主页回复:地图
战争的导火索
广义来说,导致“孤星共和国”登上历史舞台的“得克萨斯革命”,也应该是美墨战争的一部分。不过严谨点说,此时得克萨斯还属于墨西哥的一部分,这场战争的法律性质还是墨西哥内战。话说回来真要是这样定性,得克萨斯人估计不会愿意。那次自己争取来的独立,可是得克萨斯人的骄傲。
法律意义上的美墨战争,爆发于1846年-1848年间。战争的导火索仍然是得克萨斯。虽说当日领军收复得克萨斯未果的前墨西哥总统桑塔·安纳,在被俘后签字承认了得克萨斯的独立,但这位总统在被俘后已经被国内解职。墨西哥国内民众亦难以接受得克萨斯独立的现实。即便接受,也还有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划定两国的边界。
得克萨斯人希望他们与墨西哥的边界能推进到格兰德河,而且是以整体格兰德河作为边界线。这不仅意味着墨西哥将失去半个新墨西哥,连位于河流左岸的首府圣菲都将交给得克萨斯人。这种要求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墨西哥人希望其与得克萨斯的边界,定位于格兰德河与圣安东尼奥河之间的“努埃塞斯河”。
按说墨西哥人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过分的是得克萨斯人。只是得克萨斯人或者说美国人提出这样一个不合理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帮得克萨斯多得到点土地,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将国境线延伸到太平洋。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想办法拿下新墨西哥所覆盖的这片高原,再图谋加利福尼亚。如果墨西哥沉不住气主动开战,那一切就好说了。
墨西哥深知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宣称要重新将得克萨斯并入墨西哥,以期以此为筹码让得克萨斯接受以努埃塞斯河的方案;一方面强烈要求美国不要介入,否则将引发一场战争。就像刚才说的那样,美国对战争早有准备和评估。当日如果得克萨斯人自己搞不定的话,那么美国在1836年应该就会以保护侨民之名直接出手。
相比墨西哥,已经建国超过半个世纪的美国优势十分明显。包括得克萨斯在内的北美三州,在墨西哥就是地广人稀的边境地区。美国相信,如果墨西哥人连孤军作战的得克萨斯都搞不定,就更谈不上有力量在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与美国抗衡了。多年来墨西哥人一直威胁要用战争重新控制得克萨斯。考虑到双方的实力对比,这种宣称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来说,只是在打“嘴炮”。
墨西哥十分清楚在没有外部干涉的情况下,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在后来的历史中,很多殖民地在独立之后,会选择继承依附前宗主国来解决争端。比如东帝汶与印尼的争端问题,葡萄牙人就出力颇多。问题是墨西哥是用战争方式独立的属于硬脱钩,想让西班牙接受这个现实,重新定位二者的关系都还需要时日。就像英、美两国也是在两场独立战争之后,才在北美做到和平共处。
西班牙指望不上,墨西哥唯一能指望上的外部势力只剩下在北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英国,以及跟英国如影随形的法国了。以当时的情况而言,法国不大可能成为墨西哥的后盾。德克萨斯独立后的第二年(1838年),墨西哥就与法国爆发了一场小型战争。战争的导火索说起来有点儿戏。一位在墨西哥城开蛋糕房的法国人,要求赔偿四年前因墨西哥内乱而遭遇的经济损失。
为此墨西哥人将由此引发的战争戏称为“蛋糕战争”。随后法国军队登陆并占领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港。次年双方签订和约,以墨西哥为法国侨民的损失作出赔偿(包括支付法军军费)为条件结束战争。整个过程,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你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很显然,法国人不是为了这点利益而兴师动众。
整个事件的背景说得直接点,就是法国看到西班牙在拉美的统治崩盘,希望乘机将拉美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克萨斯独立后,西班牙也于当年年底接受现实,正式承认墨西哥独立。这就更为法国直接干预墨西哥政治扫清了障碍。基于自身也是天主教国家,法国认为自己来填补西班牙的空缺是最有优势的。墨西哥并不是唯一的目标。蛋糕战争爆发前,法国就以类似的理由封锁了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口。
战事的开启,为之前因德克萨斯独立而失去总统宝座的桑塔·安纳带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由于在“蛋糕战争”中表现英勇,甚至失去了右小腿,桑塔·安纳在几年后再次当选墨西哥总统。只不过墨西哥国内政局远未到尘埃落地的时候,德克斯萨并入美国的前夜,这位军人总统又一次被赶下台,并被流放至古巴。
从法国入侵墨西哥的真实目的来说,墨西哥虽然赔了钱但也不算失败。只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就此死了心。墨西哥独立部分曾经说过,20多年后拿破仑的侄子重建法兰西帝国之后,又一次尝试武装进入墨西哥,甚至帮墨西哥带来了一位皇帝。
阻碍法国人野心实现的并不是墨西哥本身,而是他的老对手英国。蛋糕战争之所以结束是因为英国居中调解,告诉法国人英国的利益因这场战争受损。在美、墨争端中,英国也是墨西哥唯一能够指望的外部势力。基于地缘政治关系,尚能控制加拿大的英国,并不希望美国继续西扩,这会让美国成长为北美的霸主,威胁到英国在北美的利益。
英国的策略不是给墨西哥撑腰,而是说服双方不要开战。英国人比墨西哥人更了解自己的这片前殖民地,他们相信一旦开战,墨西哥人丢掉的可就不止是得克萨斯了。不过在德克萨斯公投加入美国后,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英国最终并没有去阻止战争的爆发,甚至从中获取了利益。
关于英国那边到底是什么情况,下一节会具体解读。现在还是关心一下墨西哥的取舍。得克萨斯并入美国迫使墨西哥必须作个明确表态。不过墨西哥如果还想装鸵鸟的话,也还是可以装下去的,只要美国军队不进入努埃塞斯河与格兰德河之间的区域。然而美国军队还是很快不顾墨西哥的反对,挺进到了格兰德河东岸,并开始构筑防御工事。这种情况下,此时无论在墨西哥最高权位上坐着的是共和派总统、皇帝,还是独裁者,都没办法什么都不做了。
墨西哥城之战
1846年4月24日战争正式爆发。一支1600人规模的墨西哥骑兵,进攻并消灭了一支美国部署在格兰德河附近的侦察部队。这一事件出现正是美国想看到的。如果墨西哥人不主动进攻的话,美国还很难找到合适的理由吞并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借墨西哥人主动进攻之机,美国可以将边境纠纷正式升级为国家战争,进而实现自己真正的目的。
从战争理念来说,美国一直更注重战略潜力的评估,并不认为战术上的先发制人特别重要。美国所参与的很多战争中,都是等对方先出手,再将战争全面升级(当然不是全部)。这样做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国内政治。以美墨战争来说,国会虽然通过了战争决定,但并不是所有议员都赞成开战。大多数北方的废奴派议员都投了反对票,而南方那些拥有奴隶种植园的州则是战争坚定的支持者。
这种对立在美国是一种常态,甚至被认为是民主的表现。认定美国需要一场战争解决问题的主战派需要做的不是说服所有人,而是在表决中占据多数。日后美国发起的每一次战争你都会发现,站在主战派一边的美国总统,往往都在等待潜在战争的另一方主动出手,以此来挑动国内民意,进而在国会顺利通过战争决议。在这个问题上,相信触发太平洋战争的“珍珠港事件”,会比美墨战争的例子更为鲜活。
5月13日,走完国内法律流程的美国正式对墨西哥宣战,迫使墨西哥不得不在10天后也向美国宣战。宣战后美军迅速沿墨西哥湾沿海平原,进入相邻的墨西哥新莱昂州,并于9月迫降该州首府蒙特雷。戏剧性的是,新战争又为流亡的桑塔·安纳带来了政治机会。这位曾在华盛顿签字认可德克萨斯独立的前前总统和前总统,告诉时任美国总统,送自己回国能够劝说墨西哥投降。
考虑到桑塔·安纳此前的确帮美国拿到了德克萨斯,美国人遂用船将其送回了墨西哥。不过桑塔·安纳深知自己在墨西哥的人气是建立在对外战争的表现上,而正在被美国入侵的墨西哥人,同样希望这位民族英雄能够率领自己打赢这场战争。共和是个好体制,但进入战争状态后,军事独裁看起来更容易取得民众的信任。
回到墨西哥的桑塔·安纳旋即成为墨西哥的新总统,并整合了一支规模为两万人的部队,北上迎接入侵的美军。这支墨西哥主力的数量要远多于驻扎于雷蒙特的美军,后者的人数不到5000人,仅为前者的1/4。虽说上次在得
克萨斯,墨西哥军队的数量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胜利,但那是在美国移民已覆盖德克萨斯的情况下,客观上算是跨境作战,这次才是真正的本土作战。不过蒙特雷的战斗仅仅延续了两天,墨西哥军队就主动后撤退回了墨西哥城。
主动后撤的原因是另一支美国军队在墨西哥的后方登陆。进入墨西哥境内作战的美军并不止于墨军主力所面对的这些。既然已启动国家战争模式,那么战争就不会仅限于两国的边境地区了。想要达到顺势吞并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利亚的目的,将战火延烧到墨西哥城是最有效的办法。只有身处首都的权贵们亲身感受到威胁,入侵者的目的才能迅速达成。
想直取墨西哥城,美军不需要走陆路,不要忘了美国和墨西哥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拿下雷蒙特之后,美国攻击部队的主力及后续部队会合,由海路沿墨西哥海岸线南下,在几年前法军登陆的韦拉克鲁斯港上岸。这支规模为12000人的部队,才是美军真正的主力。仅仅用了不到20天时间,就拿下了这座墨西哥最重要的港口。
位于墨西哥南部,面朝墨西哥湾的韦拉克鲁斯,是当年西班牙在墨西哥境内建立的第一个殖民点。1519年,以摧毁阿兹特克文明而闻名于世的西班牙探险家埃尔南·科尔特斯,正是在此登陆然后登上墨西哥高原。日后西班牙在墨西哥高原所掠夺的财宝,也大都从韦拉克鲁斯装船,横穿加勒比海与大西洋回到西班牙。
只要拿下韦拉克鲁斯,美军就可以重复西班牙当年的财富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北上的墨军主力除了回防别无他法。1847年8月,美军兵临墨西哥城下,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桑塔安纳所指挥的25000人规模的守军。这个数字看起来倒是够用,一般而言围城者需要倍数于守城者才有获胜的可能,尤其是跨境作战。只是对墨西哥人来说不太有利的是,他们的首都既没有城墙,也没有现成的城防体系。
自从西班牙占领这座阿兹特克人的都城以后,300多年来它还从未遭遇过来自外部的攻击。正因为如此,当时的美国媒体将这次针对墨西哥城的进军,描述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两栖探险”。鉴于墨西哥是座不设防的城市,墨军只能在城市之南沿河抢筑防线。
无论从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来说,墨军较之美军都处于下风。独立后这些年来的内斗,更是让这个国家内部一直没能形成合力,即便是在打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军队的士气亦没有因此提振起来。讽刺的是墨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反倒是一支主要由美军逃兵所组成的,包含: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瑞士、波兰裔军人在内的,被称之为“圣帕特里克营”的国际部队。
在任何一场战争中,逃兵现象都是无法避免的。不过铁了心去敌军那里充当中坚,那事情背后就没那么简单了。组成圣帕特里克营的美国逃兵,绝大多数为爱尔兰裔。在北美大不列颠移民中,爱尔兰人处在鄙视线的最底端,甚至不如那些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移民。在美国历史上,被视为粗俗和黑帮的代名词。
坚定的天主教信仰,是爱尔兰人在英国和美国受歧视的核心原因。尽管在十三殖民地时代,信仰自由就被挂在嘴边,但信仰所造成的民族鸿沟不是那么容易填平的。美墨战争发生时,正是“爱尔兰大饥荒”的时段(1845-1850年)。由于英国的漠视,有约1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另有100多万爱尔兰人在饥荒期间背井离乡(大多数移居美国)。
母国在大英帝国的悲惨遭遇,以及自己在美国所受到的歧视,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爱尔兰逃兵事件,而墨西哥作为离美国最近的天主教国家,自然成为了逃亡的方向。可以想见,那些圣帕特里克营的其他国籍军人,绝大多数也应该是天主教徒。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带上了些许宗教战争的色彩。
虽然爱尔兰人表现英勇,但墨西哥人不可能靠这样一支小部队,就打赢美墨战争。1847年9月8日,美国正式向墨西哥城发起进攻,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结束了墨西哥城之战。此后撤出墨西哥城的桑塔·安纳,带着残余部队又与美军打了段时间的游击,甚至在撤离前将三万名囚犯放出来,给美军制造麻烦,但都不可能改变失败的结局了。
美墨划界
整场战争中,墨西哥方面的死亡人数约为2.5万,而美军方面也有1.3万人死亡。美军的损失中只有1700人是直接战死,大多数人则是死于疾病。考虑到南下的美军,是在他们不适应的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又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地区,这个数字并不夸张。历史上,中央之国伟大的始皇帝,在征发大军南下征服气候炎热的岭南地区时,同样遇到了和美军相似的困境。
尽管墨西哥之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不代表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就没有战事发生。美军在战争中的损失,也包括这两片战场。在新墨西哥,一条被称之为“圣菲步道”的商道,帮助由密西西比河流域出发的美军,直取新墨西哥的政治中心圣菲城。这条道路,是法国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纳赠送给西班牙后,由西班牙殖民当局委托一名法国探险家于18世纪末开拓的。没想到却在战事开启之后,让美军有机会直接杀到圣菲城。
在袭取圣菲之后,这支美军继续沿陆路向加利福尼亚前进,不出意外的是,进军的道路又是西班牙人当年开辟的商道。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驶入太平洋,在加利福尼亚与陆军会和,先后占据了圣迭戈、洛杉矶等上加利福尼亚城镇。
其实就算美军不去,墨西哥也已失去了对加利福尼亚的控制。战事开启之后,一名移军加利福尼亚的美军上尉,成功的煽动了一些移民叛乱,组织了一支人数约为60人的小部队,于1846年6月23年在加利福利亚的索诺玛镇,扣压了墨西哥政府任命的镇长,并升起了一面“加里福利亚共和国”国旗。这面旗帜的左边为一颗五角星,右面为一头熊。这个闹剧般的共和国,因此又被称之为“熊旗共和国”。
需要说明的是,熊旗共和国成立时,虽然距离美国宣战已经过去了整整40天,但宣战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加利福尼亚。等收到消息后,闹剧的组织者当即主动放弃独立,准备迎接王师入境。从宣布建国到放弃,这个只控制一个镇的所谓共和国,存续时间总共不过25天。并没能如流血的“得克萨斯革命”那般,给所属州留下一笔政治文化遗产。
被迫站上谈判桌的墨西哥方面表示愿意放弃,本来就视之为鸡肋的上加利福尼亚,但拒绝承认以格兰德河划界的方案。毕竟承认这一方案,意味着失去新墨西哥。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从现在的美墨地图上能看到的,美国还是得到了格兰德河上游地区,并将河流的中下游定位为美国和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的边界。
除了军事上的失败以外,墨西哥国内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更是迫使他不得不接受美国方案止损。由于一直在共和与军事独裁之间轮转,这些年来墨西哥东北部和南部的几个州,包括:科阿韦拉州、新莱昂州、塔毛利帕斯州、萨卡特卡斯州、尤卡坦州都闹过独立。其中前三个州与得克萨斯接壤,最后一个尤卡坦州则与早期分裂出去的中美洲相接。
这次借美墨战争,墨西哥中央政府的军力都集中在中北部之机,诞生过玛雅文明的尤卡坦地区又开始闹独立。为了独立“尤卡坦共和国”先后向西、美、英等国求救。在这种情况下,墨西哥如果不满足美国提出的条件,势必会再次面临“掐头去尾”的尴尬局面。换句话说,美国一定会支持上述有独立倾向的州独立。到那个时候,局面将变得更加不可收拾。
事实上美国在和谈中还提出想从墨西哥手上购买下加利福尼亚。考虑到下加利福利亚对墨西哥本土的保护作用,墨西哥自然是完全无法接受。好在美国的提议也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对于美国人来说,下加利福尼亚的气候有点太过炎热(加利福利亚这个名字的原意就是“热的火炉”),当时就没有再继续图谋下加利福尼亚了。
不过到了1854年,美国还是花费了1000万美元从墨西哥手中购买了下加利福尼亚北端,希拉河以至格兰德河之间76800平方公里的土地,让美墨边境进一步南移(史称“盖兹登购地”)。这样做是为了修筑横贯美国,连接洛杉矶的大铁路。而墨西哥出售土地的苦衷,则是因为欠下了美国的巨额债务,需要用这块土地冲抵债务。
弱国无外交,有这样一个强大的邻居在,墨西哥在地缘政治上除了选择妥协和依赖,看起来没有更好的选择。美国没有进一步南下,归根结底是气候而不是墨西哥人阻止了美国继续南下的野心,那些在美墨战争中因水土不服而丧命的美国士兵,无疑给美国敲响了一记警钟。不过人都是健忘的,日后美国在越南等热带战场再次受环境和气候的困扰时,不知道会不会回想起,自己早已有过这方面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