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姜胡说
我姓姜,大家都管我叫大胡子。跨界疯人院院长。我是一名企业顾问,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和团队。姜胡说是我去年开通的私人帐号。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两件事:第1.如何帮助个人成长,第2.如何通过成长赚到钱。就这些,别的没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产宝  ·  综合案例 | ... ·  4 天前  
锦缎  ·  迈瑞医疗史上最弱三季报 ·  6 天前  
知识产权界  ·  广东高院发布知识产权刑事典型案例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姜胡说

我为什么要投共享充电宝?

姜胡说  · 公众号  ·  · 2017-06-29 22:14

正文




有朋友问我对共享充电宝的看法。

恰好今天有时间,就和大家说道说道。


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可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答两个问题:

1、它给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

2、是不是那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然后才是商业模式。



给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



商业的本质是『持续为用户提供真正想要的东西

给饥饿的人美食。

给寒冷的人衣物。

给写公众号的人打赏


单纯地思考用户的需求,不被『表象』所迷惑,全力思考『问题的本质』,找到核心所在,集中精力创造『用户真正想要的价值』


共享充电宝是刚需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先看几个好玩的设计。

那些设计

Warby parker,这个将优质的复古镜架卖到95美元而闻名的互联网电商。有着一群不安分的主创。最近,他们又离职做起了行李箱,并创立了一个叫做Away的品牌。



这个行李箱采用了市面上最好的材质,配备了双层耐磨滑轮,来自日本YKK材质的拉链。还专门设计了用来『分类』的袋子,可以用来装脏衣服,允许在打包行李的时候挤压,以节省空间。


最主要的是,在行李箱的内部,他们设计了一个内置的充电装置,以便于用户从外部接入使用。这种充电装置允许最多充电5次以上,支持各种平板电脑、Kindle以及手机等各种外部设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内置了充电宝的行李箱。


充分考虑到了商旅人仕的各种需求。

就是不知道这样的箱子能不能顺利通过安检被带上飞机。


有人把充电器内置到了箱子里。

而另外一些人则把它变成了风衣。


专注可穿戴科技的荷兰时尚设计师波林.范.东恩(Pauline van Dongen)最近推出了一款可充电的时尚风衣。


这款风衣的正面有3个太阳能面板。能够储存更多的能量,充电时间达到数小时。支持的充电设备包括智能手机、MP3播放器、相机、GPS以及其他USB可充电设备。


看,有人为了能让你少带一块充电宝干脆把太阳能面板干到了你的衣服上。


这些都是来自歪果仁的发明。

最近咱北京大学也发明了一款可以为低功率设备供电的摩擦发电机。


这款发电机利用“人体是电的良导体”的特点,采用“新型柔性透明摩擦发电机”取代传统的导电方式,实现了一种将人体用作电极的摩擦发电机。

真够绕嘴的。简单点说吧。

在未来,这款发电机很可能发展成为为便携电子设备充电的装置。


共享允电宝是刚需吗?

不是。

它只是解决方案。

就和那个可以充电的行李箱、风衣,以及那个新型柔性透明摩擦发电机一样都是解决方案。


真正的刚需是充电的需求。


VS 充电宝


很多人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的原因是,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充电宝,他们根本没必要费时费力的找地方去租。


充电宝是个好产品。

可惜有点违反人性。

没人愿意带充电宝。

沉,而且有些不方便。有时候带了却用不上。过安检的时候也很不方便。

共享充电宝的出现,正是要解放这些人的。


什么是商机?

商机就是找到用户欲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忘带(或者懒得带)充电宝,但是又着急用电的“偶发性需求”。就会激发共享充电宝的使用。

理论上这个频率应该和自带充电宝充电的频率是一样的。


如果共享的密度足够,机场、车站、餐厅、酒吧、商场都普及了,就像现在的共享单车一样,人们出门的时候就不再需要携带充电宝了。


这就是商机。

趋势

前两天参加一个行业会议,遇到一位直播界的朋友。他和我说最近他们平台的数据有些下滑。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很多人去玩《王者荣耀》了。


玩直播和『农药』的是同一波人。

付费习惯也一样。

几局『农药』刷下来,手机就没电了。


而《王者荣耀》每日活跃用户数达到了 5 千万。


去年Pokémon Go 在日本上线。

钟情于二次元、曾经说过“漫画比精神科医生更有效”的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那些家里蹲和宅都为了捉小精灵出门了。”事实的确如麻生太郎所说,为了寻找小精灵、孵化精灵蛋,不爱出门的日本宅们确实纷纷走出家门。


不少景点还专门为此设立了移动端充电设备。这包括位于京都府福知山市做为游戏中玩家PK道馆所在地的海眼寺。


根据2017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到2016年年末,中国手机网民占总体网民比例已经高达95.1%,消费者的衣食注行正向移动端深度倾斜。



2016 年,中国用户花在网上的时间占据了整体媒体时间的 55%,对着手机的时间也第一次超过了电视。网络直播与游戏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


随着游戏、直播、社交类产品的普及,出行充电的需求也必然会越来越强烈。


而需要充电的设备也不仅仅是手机这一款装备。


更好的解决方案?


『70%的男性用户,远远多于女性用户。其中大部分是19—30岁的年轻人。』


根据之前腾讯创业的统计数据,共享充电宝的典型场景主要出现在餐厅、洗浴中心、酒吧、咖啡厅、快餐店、KTV、酒店。


其中桌面式充电宝的网点多分布在餐厅。



而机柜式充电宝的网点则主要分布在商场。


反倒是机场、火车站这样的核心场景分布并不多,我猜测很可能是入场成本较高的缘故。


在使用频次上。周末比工作日的数据更好。

一些核心场景的购物中心和串吧达到了20多次。

相对餐厅的使用次数则要低很多。



其中桌面式设备的使用时长,有70%的用户为30-60分钟,6.6%的用户超过1小时。


而机柜式设备的用户中,有42%的用户时长介于30-60分钟之间,30%的用户使用超过1个小时。


从共享充电的使用习惯统计,大部分用户是在手机急需充电、而又刚好没带充电宝的情况下,初次体验共享充电。


那些随身携带充电宝的用户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目标用户,如果不能争取到他们,共享充电宝就没有足够的粘性用户。那意味着共享充电宝需要为用户带来更方便的使用体验。


目前,市面上的几款共享充电宝产品都不是非常理想。

比如劣质充电宝存在的安全隐患、租赁和归还的便利性,以及用户私密信息的安全问题等等。


充电才是刚需。

共享充电宝是针对应急性充电的一种解决方案。

你必须证明相对其它方案:如随身携带充电宝、为用户提供电源插座或USB接口,或者等待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更迭,共享充电宝是目前更优秀的那个。


说到技术更迭。

共享充电宝实际上是在电池技术得以解决之前的过渡解决方案


共享充电宝公司根据调研结果,得出的市场判断是短期内手机电池技术仍难以有重大突破。所以资本才会如此积极的加入到共享充电宝的市场竞争中。


而其它充电技术,共享充电则会随着技术的更迭而更迭。



小电的创始人唐永波在最近的一次发言中表示,我们不是共享充电宝的服务商,我们致力于未来五到十年,做小功率智能设备共享充电的服务商。


商业模式


据36氪的报道:共享充电宝行业融资总额超过 12 亿元人民币,是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这两者确实拥有不少的共同点:

1、不需要依托线上资源,流量来自于线下。

2、借助移动支付的便捷性,第一天即可获取现金流。

共享还是租赁


有人质疑过共享充电宝,说它并不属于共享经济。

我同意。


什么是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是释放闲置资源。通常情况下服务是非标准的。比如众包,就是一种分享经济,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什么是共享经济?

同样是盘活闲置资源,共享经济相对分享经济,服务更标准,关键的核心点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资源是有固定成本的。

不论是Uber还是Airbnb,因为不占有汽车、房屋这些物品,因此也不需承担后期的维护费用,这些成本都是由私家车主和房东自己去承担。

不考虑补贴,单论商业本质的话,Uber和Airbnb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反观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却都是在人为制造新的资产和新的需求

本质上是一种B2C的租赁行为。

是一种非常重的资产模式。

前期投入、中期运营、后期维护带来的成本都非常高。


以共享单车为例,它的线下运维成本其实非常高。之前有人根据朱啸虎的演讲,推算出ofo的运维成本在1000元/辆/年。摩拜的维护成本相对要低一些,但是单车的造价成本更高。


这是非常重资产的租赁模式,在边际成本方面的降低非常有限。


就在今天,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说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的逻辑完全不同,Uber 和滴滴连接司机和乘客,而摩拜用重资产“连接机器(单车)和人”。(这也是我关注的一个方向:人和机器的连接。)

在聊到合并的可能时,胡玮炜表示:『共享单车不同于其他行业,它不是一个用 app 就能把需求全部统一的模式,涉及到很多重资产和全产业链,所以在这种运营、效率和产品周期都不同步的前提下,我们觉得没有合并可能性。』

即便如此,共享充电宝的财务模型仍然是成立的


在日本,人们早就养成了付费使用充电宝的习惯。



来电科技的创始人袁炳松曾经算过一笔账:每台每天被借出0.7至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机柜成本、场地费用的情况下,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


根据之前腾讯创业的实地调查,目前每个充电宝的流转率应该在0.5左右,平均使用时长也达不到1个小时。并不像之前预测的那么乐观。


但是考虑到未来网点的密集度和习惯的养成。回本周期也不会太长。


即便未来会出现各种免费或者补贴,但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它的财务模型仍然是成立的,只是”资金效率”要低一些。

VS 共享单车

说到共同点,他们的差异也很明显。


共享单车切中的是刚需高频的场景


面对白领,解决的是上下班最后1-3公里的问题。

走路有点远,打车不划算,买车又怕丢,共享单车抢占的是地铁站口三轮出租的生意。


面对在校大学生,上课地点和宿舍的距离通常很长。买车怕丢,毕业以后还要处理掉,共享单车恰逢其时。


而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切中的忘带(或者懒得带)充电宝,但是又着急用电的“偶发性需求”


是不是刚需呢?是。

是不是高频呢?不是。


随着后期网点的铺开,这个频次很可能会被提升。

可以投吗?

让我们回来商业的本质:为用户带来价值

共享充电有用户需求吗?

有。低频刚需。


有商机吗?

有。

在革命性技术更迭来临之前,解决用户懒得带或者忘记带充电包,急需用电的场景。

1、我相信技术变革还有3-5年的窗口期。

2、我认为用户很懒。而且这个懒还可以培养。


充电宝一定会被颠覆。

是被技术颠覆的。

共享充电是颠覆之前的一门生意。


可以投吗?

可以。

但是...

问题


门槛低、复制快、缺乏壁垒。


这个壁垒是团队与运营的壁垒。不是产品本身的壁垒。

因为它本身就不是技术变革,而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这要求团队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保证市场中的地位。


我们翻看一下共享充电宝上一轮投资,几乎都是错过了共享单车的。


腾讯除外。

虽然马化腾也说自己没看懂。

但是他还会投。


所有共享类项目基本都是关乎大量用户的市场需求。

只要有大量用户聚集的地方,就一定会有AT的身影。


现在线上流量成本已经过高,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从线上走向线下。

比如阿里、京东、亚马逊。


通过线下共享充电宝也许能成为一个流量收集的入口,获得一些有支付能力的用户。更何况这其中还包括为小程序、支付导流的场景。



就在不久前,美团某高层及内部相关人士向36氪透露,该公司已立项参与当下最热的共享充电宝业务,由高级副总裁兼餐饮平台总裁王慧文牵头。这个王慧文是谁呢?校内最早的联合创始人。可见美团的重视程度。

可以说『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几乎就是为美团点评量身定制的。为商家提供服务、快速起量、高效运用资金也是美团擅长的。它的加入顺理成章。



陈欧在个人微博中表示,看好共享充电宝的发展前景,公司未来还会继续投入十几亿元。这意味着他将投入公司当前账面50%以上的现金。


和陈欧互怼的王思聪在他的个人帐号上立贴为证:『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着实吓出我一身冷汗。

如果说陈欧入局共享充电宝和他原有的业务有点远,王思聪则是和这个项目最为匹配的投资方。无论是业务还是战略布局,都是如此。


不过后来想想,也就释然了,相对豪门,十几亿的生意也不过是几个小目标的叠加而已。和『成』之间至少差了一个陈欧的距离。



对于共享充电宝目前遭遇的诸多质疑,朱啸虎认为,任何一个商业公司刚出来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质疑。到今天,团购还有很多人质疑,共享单车还有很多人质疑,直播还有很多人质疑,这是很正常的,这才是赚钱的时机。


对如今的阿里和腾讯来说。只要在大方向上对宏观战略布局有利,他们就会参与投资。即便失败了也不会有多大的经济损失。


腾讯投了。

阿里还没有。

但我打赌它一定会投。


我也会投。

但不是在国内。








推荐几篇相关文章:


未来消费者的三大趋势

TMD!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在说什么?

姑娘,开个房间可好?


免费『充电』,客官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