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工锂电
专注于锂电、动力电池领域的集产业研究、展览会议、专业网络于一体的全方位整合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激光院“标准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项目通过 ... ·  昨天  
军武次位面  ·  99元3件~大牌代工厂清仓捡漏100%纯棉长 ... ·  昨天  
国防部发布  ·  “和平-2025”多国海上联合演习落幕 ·  13 小时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实弹射击,禁止驶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工锂电

【宁德时代•聚焦】毛利率不低于28% 起底资本下注负极材料背后逻辑

高工锂电  · 公众号  ·  · 2017-06-19 19:01

正文



摘要

GGII分析认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各大锂电企业正在迎来资本估值的最佳时机,对于负极材料企业来说,盈利状况良好、技术实力过硬、成本管控能力强的标的更容易获得资本偏爱。


继正极、隔膜、电解液之后,负极材料被资本相中的案例正在增多。


日前,雪莱特(002076)公告称,公司因正在筹划重大事项,涉及购买资产构成重大资产重组,自2017年4月5日开市起转入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继续停牌。公司重组拟购买标的资产为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斯诺”)100%股权。


根据公告显示,截至目前,公司已与深圳斯诺控股股东鲍海友签署《关于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框架协议》。具体方案及募集资金用途等细节尚未披露。雪莱特称,公司将于2017年9月19日之前尽快复牌。


G20-锂电峰会成员企业深圳斯诺成立于2002年,主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相关业务。作为专业的负极材料研发制造企业,斯诺在改性人造石墨的研发生产方面享有多项独特技术和工艺,拥有常规型、倍率型和容量型三大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品具备高容量、循环寿命长、大电流放电、良好低温性及安全等性能。


事实上,高工锂电纵观锂电负极材料领域发现,除雪莱特公布重组标的为深圳斯诺外,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资本逐渐青睐负极的案例正在增多。初步梳理包括杉杉股份收购湖州创亚、跃岭股份收购翔丰华终止、中科电气收购星城石墨、江西紫宸已纳入璞泰来旗下正排队IPO等。


从时间维度和力度来看,相比正极、隔膜、电解液等其他锂电三大关键材料,负极进入资本视野相对落后一大截。根据企业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超过100亿元投向锂电隔膜领域;但相比之下,2016年全年流向负极材料的资金额却并未超过这一额度。


这背后与负极材料本身工艺、技术、成本管理水平等内部基因息息相关。尽管细究之下,负极领域的资本兼并购也存在不成功的案例,比如跃岭股份最终牵手翔丰华失败,收购方案终止;但作为资本潮流下的小插曲,这并不影响资本下注负极的决心。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分析认为,一方面,负极材料企业受下游动力电池需求驱动,大肆投扩产,同时受账期、降成本等压力,企业资金链相对紧张,亟待资本注入;另一方面,资本逐利而居的本性,敏锐地嗅到负极材料利润增长稳定且持续向好的味道,这也成为资本看重负极的最主要原因。


【背后逻辑】利润稳定增长盈利空间呈上升态势


溯源而求本,寻史以求真。若想深入剖析资本追捧负极背后的热情之源,首先必须站在负极材料沉淀多年发展较为平稳的历史平台。


作为锂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负极材料相比其他3款材料在公众视野中的曝光度并不高。这种低调自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后,硅碳负极新材料的研发才逐渐开始改变。高工锂电了解到,这背后其实与负极材料多年发展工艺、技术、成本管理等内部发展体系较为成熟密不可分。


技术路线方面,负极材料在锂电池应用上已经非常明晰。在数码电池领域,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以天然石墨为主;在动力电池领域,人造石墨一直是电池企业的首选,接下来向硅碳负极升级路线也为业内一致认可。


工艺方面,仅从动力需求面来看,人造石墨关键工艺过程在于最后的热处理工序;成本管理方面,基于上述两大体系的稳定,成本相对透明,负极材料先行者更具先发优势。


在市场平静背后,实质上隐藏着资本相中负极的秘密。高工锂电了解到,基于上述三大原因,负极材料长期遭遇电池企业压价。但必须正视的是,尽管处于议价弱势一方,负极材料企业盈利能力却不差,甚至一直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


高工锂电盘点贝特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正拓能源、星城石墨、凯金能源等多家负极材料企业年报数据发现,2014年-2016年期间,负极材料企业毛利率最低不超过28%;而从营收及净利增长情况来看,也一直保持向上增长的势头。



GGII分析认为,利润增长平稳且保持持续向上的增长空间正是资本相中负极材料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资本看重负极材料的原因还包括两点:一是对逐利资本而言,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等评估杠杆会引导资本流向有价值的领域。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其地位毋庸置疑;二是负极材料核心技术、工艺存在壁垒,这从石墨电极龙头企业方大炭素进军锂电市场而屡屡败走可见一斑。而投资或兼并购现有负极材料的优质标的,无疑是快速切入这一市场获利的有效捷径。


作为被资本青睐的另一主体,负极材料亟需资本“救济”。GGII表示,这种迫切性主要源于:


1.受益于动力电池大体量需求增长,负极材料企业均在投扩产,同时还在研发硅碳负极等新型产品。 根据此前高工锂电《10家负极企业产能逐步释放 石墨价格将持续下滑》 (戳此查看) 报道,截止至2017年6月10日,宝泰隆、璞泰来、凯金能源、科达洁能、杉杉科技、翔丰华、易成新能10家企业共计超24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投建,目前大部分企业尚未投产。


2.动力电池行业账期长,这影响负极材料现金流,导致资金较为紧张。 实际上,账期长、回款难已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痼疾,丧失议价话语权的负极材料在这一大环境下也并不占据优势。


3.从长远来看,负极材料企业降成本压力较大。 随着去年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以及行业规划路线颁布后,2017年动力电池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整个产业链的洗牌战加剧。动力市场,负极材料市场格局尚未完全确立,企业仍需不断修炼内功提升竞争力。


综合以上,资本与负极材料达成牵手默契也就顺理成章。GGII分析认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各大锂电企业正在迎来资本估值的最佳时机,对于负极材料企业来说,盈利状况良好、技术实力过硬、成本管控能力强的标的更容易获得资本偏爱。



声明: 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 zhaochong1988121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