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步主义
所谓进步主义,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但也要用全力去好好生活,进步是一种状态。本号题材较广,因为Po主真性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梅特涅的信徒  ·  困龙翻身与刘秀脱困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品牌星球BrandStar  ·  会员内容年度精选|2024 ... ·  3 天前  
品牌星球BrandStar  ·  会员内容年度精选|2024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进步主义

为什么混了那么多圈子,仍然没一个能帮到你的人?

进步主义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10-07 23:27

正文

进步主义


关注🔍 进步主义 公众号

每周50本 有趣 好玩 精致 品质 好书

晚间11:00 【 深夜送书 】档 免费送

搜索@ 进步读书 微博 同样有惊喜


作者:木沐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职场木沐说(ID: mumushuo2017)

本文已获原作者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号“职场木沐说”


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社交场合,参加一个论坛或是聚会,你通常的表现会是怎样的?



  • 会迅速成为话题中心,主动和每个人say Hi,活动结束后,已经留下了重要人物的联系方式


  • 只和自己认识的几个人聊天,虽然也有去结识其他人的愿望,但是却不想采取主动行为,不好意思或不知如何开头。活动结束,几乎没有认识的新朋友


  • 在角落里审视着整场活动和参会者,觉得那些谈笑风生的人好无聊,不过是在炫耀而已,你宁愿自己低头刷手机,以便显得自己很忙


对于上面“满场飞”似的交际方式还是不屑一顾的“高冷”范儿,如果纯粹是因为人的天生性格有分别也就罢了,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社交行为来对待,那以上表现就立分高下,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了。


专业的人不会浪费每一次社交活动,因为那是自己积累人脉的好机会,而且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参与这次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是有备而来;


而业余的人,则仅仅把它当作一次普通的活动出席而已,有时甚至当作一个负担,懒得去和陌生人认识,觉得和这些人没啥关系,活动结束就各回各家。


有人说,这些社交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就算你活动中认识了几个人,关键时刻也用不上,还是得靠自己的哥们和好朋友;


而有人则反对,说不混圈子,还叫什么现代人?很多牛人就是从圈子里混出来的!


那社交关系到底重不重要?社交活动有没有用呢?



01


社交活动到底有没有用?


去年,为了贯彻总部的数字化创新战略,我被指派负责中国区的战略落地。


我很开心接受这个挑战,同时又非常惶恐,因为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数字化创新对我们还是很新的话题,公司对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资源都非常有限。


为了尽快推动项目,我动用了同学资源,对接到主管单位,获取这方面资讯,动态和进展,然后又顺藤摸瓜,有机会访谈到创新孵化器,加速器和投资机构,从而掌握到一手信息。


然而一个门外汉,是永远无法成为游戏玩家的。我开始刻意参加一些路演和论坛,找人聊天,拜访专家,有意识地建立以我们为中心的小小生态圈。


短短几个月,就从无到有,连接到主管单位,协会,孵化器,第三方和投资机构等,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合作伙伴。


有了这些合作伙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在后来的项目落地上获得快速进展,初见成效。


回顾这段经历,小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 刻意参与社交活动,获取信息,机会和进入圈子。


这里面需要区分社交关系中的两个概念:强连接和弱连接。二者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 强连接:人和人之间有很强的身份标签和认同感,形成较为固定和封闭的圈子;借助圈子,可获得资源和实质性帮助


  • 弱连接:人和人之间是较为松散的关系,没有形成圈子,主要是获取和收集信息,以及发现和识别机会。圈子之间是靠弱连接联系的


我在推动项目过程中,参加的社交活动综合运用了强连接和弱连接两种方法。


动用同学资源,就是利用MBA校友的圈子(强连接),初步接触到主管部门,然后参与行业活动,结识从业人员,了解行业动态(弱连接),进而发展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交流和业务合作探讨(强连接)。


如果无法分清强连接和弱连接的区别,混淆二者的分工,就会轻易否定社交活动的作用,或是仅建立了弱连接关系,却指望它承担强连接的作用,不能如愿时,就会灰心丧气。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困惑:混了那么多“圈子”,吃了那么多“饭局”,认识了那么多“朋友”,一到关键时刻,这些人却根本帮不上忙!没错,这就是错把弱连接当成了强连接!


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不是没用,而是我们会不会用,如何用好。


用的好,会对我们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用的不好,当然是荒废了时间,熬红了双眼,肥起了肚腩而已。



02


对社交理解的2个常见误区


误区1: 互联网社会不再需要社交


有人说,互联网社会,我们不再需要团体作战,不再需要社群,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通过一个人搞定。是不是这样呢?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上世纪90年代末曾经提出对信息社会的预测:


城市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会成为巨型城市。


人是社会化动物,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是人的本能。信息化和互联网并不能阻隔人们通过接触,了解和社会交往获得自我满足和价值实现。


互联网时代当然仍然需要社交。


我在之前文章中提到的朋友昆哥,从厦门来北京闯荡,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圈子的半径无形中拓宽了许多。


他说,虽然很多朋友之前一直通过微信联系,但是一旦见面,通过面对面交流,可以获得更加深层次的合作,很多新的想法就是在撸串,喝啤酒时一拍即合的。


互联网不仅没有让社交消亡,反而让人和人之间产生深度链接有了更大可能。


误区2:有能力为对方提供价值,才有资格参与社交


有些人的社交理论是:“有资格参与社交的前提是,你要能为对方提供价值”。


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它强调了我们自己必须提升自我素质,能力和层级,才有资格参与到相应的圈子;只有能够提供对等价值,别人才有可能和你互换资源。尤其在建立强连接关系和进入圈子时,我们得有这样的自知之明。


但这个观点最大的误区,就是 没有考虑到弱连接关系的建立 。认为当你自己还没啥能力,没啥资源的时候,社交互动就和你没啥关系,回家洗洗睡吧。


我身边就有一个经营弱连接关系的高手Susan,她参加线上读书群,英语打卡群都会主动结识群主,核心成员,以及那些和自己职业相关或对自己未来发展可能有帮助的人,并志愿帮忙协助维护运营社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