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建筑经典 | 广州华南植物园水榭
请看独家原创视频
广州市区的华南植物园里,
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湖边小亭,
这个1965年建成的水榭,
曾是广州最高级的贵宾接待室,
接待过很多国家领导人,
叶剑英都曾在这里种过树。
水榭是已故岭南建筑大师郑祖良的代表作,
它将现代风格与传统庭园的乡土建筑相融合,
是50年前标杆性的杰作,
也是1986年评选的“羊城八景”之一。
60年代中期,中国建筑界是迷茫的,
因为中苏关系破裂,
原有的苏式社会主义形式的建筑不能继续了。
现代建筑和传统的庭园乡土建筑的融合,
逐渐引起了建筑师们的重视。
水榭,就是那个历史背景下,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水榭,位于广州的华南植物园,
这是中国历史最悠久、
品种最多的南亚热带植物园。
当时因为广交会,非常多的人来到广州,
因为这种需求,推动了一批现代建筑的诞生。
同时,为了接待重要的高官,
广州也需要一个规格比较高的贵宾接待室。
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郑祖良(1914-1994),
他是岭南近现代重要的建筑活动家、
岭南现代园林设计与建设的核心人物,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流花湖公园、
荔湾湖公园等几十座园林的设计者。
设计水榭时,郑祖良已经52岁,
却依然能做出如此空灵、轻逸的建筑。
水榭位于植物园里景色最好的地方。
华南植物园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水系,
水榭就建在这个水系一个很特殊的位置上。
它刚好是三种不同形状的水面交汇的地方,
一个景观精华所在的地方。
水榭,从入口到临水,有21米进深,
有着9处空间转折、3个方形天井,
每转一次身,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入口时,你是不太看得到水面的。
然后经过几次转折以后,
隔着一个花格窗,
第一次看到了一个深远的水景。
接着,沿着对角线的视线望过去,
我们就进入了一个被覆盖的、但是开敞的空间。
再往右转,转到一个平台的时候,
看到的是两处水景。
一处是蜿蜒的河。
一处是最深远的那个水面。
在方寸之间,
给人空间无尽之感。
来到最后一个平台的时候,
视线被完全的打开。
这个21米的路程,
是从人工走向自然,
从封闭走向开阔的过程。
最后的平台,甚至连栏杆都没有,
能感觉到天水一色的瞬间。
从岭南建筑本身的特征来讲,
它体现得非常好的,
除了对空间流动性的追求以外,
还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
一个就是它非常通透,两面没有窗户,
从水面掠过来的风可以完全地穿过整个水榭,
烈日暴晒的时候能为游人提供阴凉。
另外一个就是在形式上,
它没有用任何传统的瓦屋顶,
而是采用了细柱和薄檐。
整个水榭,只用了3根细细的柱子,
顶着平展的板,
很能展现纤细和精致的感觉。
传统建筑的柱子都很粗,
而这个只有25厘米直径的柱子,
是在这么大跨度下所能做到的最细的了。
岭南人对丰富的季节变化不是特别敏感,
而水榭,是观察各种气象变化的最佳地点。
华南植物园本身集中了非常多有特点的植物,
水榭还会有更多不同季节的开花乔木,
比如紫荆啊什么,
所以这里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令人惋惜的是,
后期修缮的一些做法不是很妥当。
比如墙面都贴上了瓷砖,
还有,室内原本有两面是完全敞开的,
可能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后期封上了玻璃。
而原来窗户是很讲究的,
都分上下两档,每两个错开,
可以呈现不同视角的画框。
如今,这样的美感就没了……
今天的水榭,
已经被列为广州市历史建筑。
之前整修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希望之后的修缮者,
能够遵循历史建筑的准则,还经典以原貌。
本期嘉宾为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教授),部分图片由李博提供,特此鸣谢!
一条视频建筑栏目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 你可能还想看 |
▼
▼
我们将选取2位诚意留言者,送出下图原价158元的自然家山水间文具置物座。
这个置物座在一条生活馆也有销售,喜欢的话也可以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
▼ 点这儿,来一条生活馆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