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
本次内容影像图像代表了该病在出血情况下的影像特征,不一定代表疾病本身的全部影像表现。
此外,本文没有对脑出血的分期进行说明,需要了解的请点击:【原创】脑出血的CT和MR分期及诊断
通过本文,小编介绍了10几种引起脑出血的原因,因此小编建议再诊断脑出血的时候,特别是原因不明的时候,一定要写上建议定期复查、结合临床、或者进一步检查明确出血原因。
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40-70岁。发病急,发展迅速,常出现昏迷。
出血常常发生于穿支动脉,以大脑中动脉的穿支动脉为主。基底节区、丘脑是最好发的出血部位。也可发生在大脑半球皮层下、小脑和脑干。
血管畸形主要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中青年多见,以顶叶、颞叶、额叶居多。其中以AVM较多见。
下列情况脑出血常常提示为动静脉畸形所致:
1.年龄<40岁,无高血压外伤史;2.血肿位置表浅;3.血肿内有相对低密度的畸形血管或钙化的血管;4.MR提示血肿内或周围有流空血管;5.血肿周围可见低信号环;6.血管成像见到明确的畸形血管。
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多较小,幕上颞叶多见,单发或多发。容易反复出血。典型表现:T2WI周围可见环形低信号含铁血黄素沉着环。
颅内动脉瘤多位于颅底动脉环区域,瘤体破裂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偶可见脑实质血肿。CT平扫表现为颅底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出血,血管成像可明确动脉瘤大小和位置。
多由于肿瘤生长速度太快,肿瘤内血管形成不良,肿瘤中心发生坏死和出血。
以下几点有利于鉴别是肿瘤出血还是单纯性血肿:1.增强扫描非出血区强化,提示肿瘤出血可能;2.肿瘤出血没有常见的单纯出血密度/T1WI信号高,多由于肿瘤出血常同时伴有肿瘤坏死液化,实际上为出血和坏死液化的混合液。3.肿瘤出血T2WI常看不到含铁血黄素环,这是由于肿瘤本身乏氧,进一步氧化形成的含铁血黄素少。4.肿瘤出血周围的水肿往往比单纯出血周围水肿明显。
颅内常见容易出血的肿瘤: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瘤、垂体瘤等。
梗死区出血常发生在血管闭塞2小时到2周内。影像表现为梗死区点状或条状的高密度或T1WI高信号出血灶。出血范围较大时需要和单纯脑出血鉴别,梗死合并出血一般没有单纯脑出血边界清晰,而且密度相对不均匀,增强扫描周围部位可有强化。
是指淀粉样物质沉积在皮层和软脑膜中小动脉管壁的中层和外层,以β-淀粉样蛋白最常见。病理特点常呈斑片状、节段性的受累,枕叶受累最常见且最重,一般软脑膜动脉先受累,随后累及皮层动脉,前者受累程度最重。最常见的表现为自发性颅内出血,多发生于 55 岁以上患者。出血部位与血管淀粉样物质沉积的分布有关,最常见部位是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小脑也可发生但不常见,脑干及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
多见于早产儿,出血部位多位于脑室旁室管膜下、尾状核头、丘脑。主要原因该区域胚基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缺乏支持组织,在胚胎32-34周发育最大,当缺氧或轻微外伤都可以导致缺血。胚胎34周后,胚基逐渐退化,因此成熟胎儿不易出血。
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非常急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疾病,表现为突然发病,进行性意识障碍,发热,一侧或双侧的锥体束损害,偶有癫 痫发作,死亡率甚高,常在数日内死亡。影像学表现特征无特异性;出现不均匀性病变伴轻度水肿和占位效应可提示病变大小;可见斑片状强化,但未见肿块样强化;出血时广泛的高信号白质水肿夹杂多发的斑点状低信号出血,但血肿罕见。
病毒感染破坏脑组织的同时波及病灶中的血管,一般只表现为出血坏死性炎症反应,如损害较大动脉,则会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和脑实质血肿。
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影响某些凝血因子激活,发生凝血障碍而出血。维生素K缺乏症主要表现是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合并颅内出血及肺出血而导致婴儿死亡,颅内出血对婴儿生命威胁最大,尤其是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
是一种间接性的颅脑损伤,在外力特别是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外力作用下,由于颅骨、脑膜、脑灰白质及脑脊液质量差异,使运动的加速度不同,产生瞬间剪应力,造成轴索结构破坏和小血管断裂,主要损伤大脑皮层下白质、胼胝体(主要为压部)、放射冠区、内囊及脑干背外侧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