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刚刚在博鳌讲话隐含了许多重要的信息,本文逐一解“毒”:
第一,货币政策宽松已到周期尾巴。
这句话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全球已经到了周期尾部。
前几年,美元加息预期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难处在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相向而行,美元加息,日欧继续宽松,中国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
但现在不一样,全球的通胀预期都在升温,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欧洲都在转向,全球的货币政策方向越来越一致,从宽松到量化宽松的时代要结束了。这主要是
受大宗商品价格去年触底反弹、全球经济短周期复苏
有关,这个转向并非因为去年G20会议时期,全球普遍批评负利率政策而导致的理论转向,这是现实压力下的转变。
二是中国的宽松也到了尾部了。这个好理解,去年八九月份,央行在货币市场“锁短投长”已经开始发生转变,这个趋势在美联储年初加息之后又进一步显现。而且当期中国市场流动性松紧也明显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MPA考核就是当务之急。
所以不要指望货币再宽松了。
第二,对再通胀保持警惕。
这个判断基本与市场一致,是否在通胀真是不好说,所以周小川说现在“仍为时尚早”,但他注意到全球商品市场的价格上扬。
这里主要关注两点,一是
油价的走势
,最近跌了跌,有美国页岩油压阵,即使OPEC减产让价格上去也上不去。二是
粮食价格的走势
,气候是很大的影响因素。
第三,认真考虑如何从宽松周期进入审慎政策。
这确实是个难题,因为全球经济虽然短期企稳,但仍然乌云密布,英国脱欧马上开启,特朗普刚刚遭遇了医保法案的撤回,中美贸易前景仍令人忧虑,因此这个过程可能仍较曲折,不会一下发生转折。
其中美联储的缩表问题值得关注,美联储在量化宽松时期购买了大量的资产,这导致美联储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不断膨胀,其他央行也类似。现在
美联储提出了缩表,那么如何处理这些资产?
是自然到期还是其他办法?出售资产将对金融市场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仍待考虑。
第四,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不是结构性政策。
这个定论很有意思,因为这些货币政策干了很多结构性的事务,
号称所谓的定向、精准,比如通过PSL工具定向给国开行钱来搞棚改
,央行这样做会不会扭曲市场?一度争议很大,即货币政策到底是一个总量政策还是结构性政策?
现在棚改已经搞了三年了,原来目标应该基本完成(除非新增目标),小川的这个表态具有风向标意义。未来也许类似的定向、精准发力的货币政策会少一些。
第五,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这句话本来应该是财政部长说的,财税改革已经有了总体方案。但是周小川说这个话却有深意,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到头了,财政政策还是有空间的。
这与他去年说房贷占比还不高是一个概念,既然不高,就还有提高的空间
。
现在,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还不是很高,意味着还有空间。过去衡量中央负债一般用赤字率,即财政内部比较,而周小川却用中央负债占GDP比重的概念,这是BIS(国际清算银行)测量各国杠杆率的方法。
从负债占GDP比重来看,确实中国的企业负债很高(全球第一),地方负债一般般,但中央占比确实很低,因为包袱被地方背上了。
如果结合最近央行出现的棘手的情况——因为外汇占款大幅减少导致基础货币释放渠道不足来看,
未来央行大幅购买中央政府的国债可能会成为一个新常态
。也就是说,中央政府还可以大规模地发债。
这意味着稳增长还是有空间的,这是财政扩张,但需要央行的支持。
相比来看,今年中央政府的报告显示,目前赤字率仍保持在3%,铁路和公路投资都和去年相当,水利工程还减少了5项。整体来看,财政政策其实在往平稳地收缩的方向走,周小川这句话的意思说明,财政政策还是可以加把火的。有央行的支持,什么火加不起来呢?
第六,这是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楼市泡沫。
显然,张GL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用了“房地产泡沫”这个词,新任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也用将房地产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归纳为中国经济的新三大失衡之一,因此高层现在再也不对房地产问题遮遮掩掩。
这就是泡沫,高层已经对泡沫的认识有共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