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静塾文化
中国最大最权威的NLP实用心理学培训机构,华人世界国际NLP大师,中国NLP导师之父,开创了NLP第三排序——系统动力派。畅销书籍《重塑心灵》、《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下)、《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爱上双人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童年缺爱的人,一生都在戒这3种瘾 ·  22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其实你并不了解你的伴侣 ·  昨天  
武志红  ·  讲真,不要试图证明伴侣爱你 ·  昨天  
简单心理  ·  逃不开的孤独感,不如让它顺其自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静塾文化

为什么对越亲的人越没耐心?

静塾文化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6-12 19:13

正文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在外广受称道,谦逊有礼的你,为什么总是难以避免地会与亲人发生矛盾,总是难以自抑地会“发火”?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规律,即“ 家庭亲密综合征 ”。意思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情绪的宣泄最 容易指向最为亲近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下述几方面。


1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

性格特征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性格特征在人际交互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选择、唤起和操控。我们在这里需要探讨的是性格特质对于情绪的唤起作用,而会引发争吵的往往是负面情绪的唤起。


性格特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着亲密关系中的冲突,第一种是 通过行为引发亲人的情绪反应 。例如,一个支配性强的人可能以高傲的姿态或不容分说的方式行事,这自然会唤起亲人的愤怒情绪,抑或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丈夫可能不注意个人仪表,总是把衣服乱扔在地上,这两种行为亦可能引起妻子的烦躁情绪。另一种方式是 ,当一个人引发他人的行为后,他人的行为又会反过来令引发者很心烦 。例如,一个攻击性强的男性可能会引发亲人的冷战,反过来冷战又会使他很沮丧,又或者一个高傲的妻子可能会伤害了丈夫的自尊,然后又因为丈夫自信的丧失而变得更加生气。



你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都会影响亲人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你自己的情绪。西方心理学家曾经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对夫妻双方的亲密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支配性和低随和性的丈夫比任何其他性格特征更能很好的预测妻子愤怒情绪的唤起和对婚姻的不满。因此,容易对亲人“发火”,同双方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

2

不同的人际情境,不同的行为选择

与容易向亲人“发火”相对应的往往是对外人“谦逊有礼”,想必大多数人会用“在外面”和“在家里”做区分,而这指向的恰恰是不同的人际交互情境。在中国的文化中,“ 君子慎独 ”是一条至高的标准,一个人是怎么样的,最真实的反应在于他独处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荣格有人格面具一说,这就是“在外面”,我们都戴着面具在与别人交往,我们选择了面具,同时也受锢于面具。


虽然在亲人之间也会存在着隐私,但是亲人间的交互情境是最接近“独处”时那真实的自己的。家一般都会被比作温馨的港湾,是一个可以放下所有防备,所有猜忌,可以摘下面具的地方,因此“在家里”的环境下,与亲人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往往有什么情绪便会直接地表达出来,同“在外面”相比而言,少了一个“该不该”或者“能不能”的理智分析过程。并且“在家里”给予我们一种安全的心理感知,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反而很容易将“在外面”积累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随便找一个理由宣泄出来。


3

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亲人的期望过高


一般来说, 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其实家人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点对点的和我们达成充分的理解,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自己也并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亲人的需要和想法。 但是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别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罢了,怎么你也不懂得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家人期望过高,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4

面对亲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 。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的瞬间过度现象。但在家人看来,我们好像就是对当前的一件事情发火,这样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了。家人的不理解会让他们无法与我们更加深入的沟通,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深,我们就越加频繁的爆发,恶性循环。


5

面对亲人,我们往往存在放肆性


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 相对安全包容 的环境。有些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这是我们对待家人的时候 存在着放肆性 ,就像孩子面对母亲,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令人担忧的是,往往这种宣泄是通过非秩序沟通实现的。在压力下的我们,往往 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 。我们在 宣泄 过程中对家人使用 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 等等的语言。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给家人却带来了伤害。如果家人对我们的 伤害 进行反弹,家庭的冲突就会 愈演愈烈 。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毁在了我们的放肆性上。


6

面对亲人,我们有时会陷入单级思维


就比如,恋爱中一方会要求另一方说“我爱你!”另一方说,说什么呀,怪肉麻的。然后前者就拼命要后者说,然后自己就开始虚拟,他为什么就不能说声爱我呢?他是不是不爱我?最后越想越伤心,这就出现自伤现象了。严重的还可能向对方发脾气,闹矛盾,这就是他伤了。而可能事实是后者是非常爱他的,只是因为 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


其实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明明知道伴侣不喜欢这种表达,但我们还逼着对方一定说这句话,让对方做不喜欢做的事。那我们是不是真的爱对方?如果我们真的爱他我们会尊重对方的表达方式,而我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恰恰证明了我们不够爱对方。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以下方式仅供参考



01
第一步:需要 认识到 自己有没有这种情况出现,想不想改变?


02
第二步:和亲人沟通过程中,注意 避免省略式沟通 ,如果遇到了郁闷的事情,把前因后果说出来,哪怕家人没有办法帮到忙,但是长远来看增加了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自己的郁闷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03
第三步:确认自己有没有因为“在外面”受气而撒在亲人身上。如果有这样的情况,请 尝试用另外的方式来释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