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广州知识城正式上升为中国—新加坡两国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
另外在城市规划当中它既是通往北部三个远郊(增城的荔城、从化的街口、花都的新华)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穗莞深经济走廊的北端,规划利好题材非常之多。但另一方面知识城起步至今已有八年时间了,但不见核心产业建立的影子,落户和孵化的科创企业并不多,也没感觉新加坡方面注入什么重磅资源,而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后和之前又有什么具体区别呢?一切实际状况和舆论给出的美好前景似乎出入较大。
个人认为知识城最大的问题在于以下两点:
1、 在没有任何依托的情况下“徒手”发展,困难将异乎寻常的大
。
首先知识城没有交通便利优势
,比如南沙有港口、花都有机场,知识城到哪都不便利,所有交通都需要“从新”打造,耗时,费钱。但要知道目前广州十数个新城建设平台,到处都要花钱,广州那点财政,如果以撒胡椒面方式建设,这里再过10年也没有太大变化;如果以重要程度而论,这里又不及南沙、金融城,未必能优先获得多少资金。
其次知识城没有临近大都市能享受配套的便利
,如萝岗科学城,天河的人、财、物都可以源源不断地支撑起发展,知识城离广州城区遥远,愿意去那开公司,去上班的人寥寥无几,毕竟市区内及周边的很多新版块都有不少科创的平台可以选择,便利程度明显更高。
再者知识城地价并不见得很便宜,在这里发展及生活也没有什么成本上的优势
,所以对企业和劳动力吸引力就更加有限了。所以说这里很难“白手起家”。
2、“吊死”在新加坡这一棵树上。
首先知识城建立8年来,我们并没有看见新加坡投了什么重要的、值得大说特说的资源进来。而新加坡为什么要投重要资源进来广州这样遥远的郊区?对他国的发展有多大帮助?这些本身就是个值得提出的疑问;
其次挂了“中新”的牌子也让这个知识城在调性上一开始就有“排外”的错觉,这里就仿佛只是中新两国发展的项目,但在一个被GaWC评为 Alpha级的世界一线城市,一个总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的大板块,只跟一个新加坡合作怎么可能得到足够的发展?应该来者不拒才是啊。
以上两个核心问题不解决,这个版块不可能顺利发展。从目前情况看,还真不太可能解决。除上述内容以外,知识城在定位、规划、协调等环节上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我今天讨论的实非产业发展上的内容,而是由此引出知识城这个版块不动产的投资前景到底如何。
就投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里是超超长线版块,既然这么遥远还限购,为啥不选其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