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号:剧焦一线(ID:TVfocus)
作者:Eleanor
“《在远方》也太好嗑了吧!
”
今年的献礼剧不少,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尤其多。
其中,自10月7日起,《在远方》就连续在猫眼电视剧+网络剧全网热度榜中保持第一,豆瓣评分7.4,微博主话题讨论度达到1.3亿。
《在远方》选择以当下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快递行业为切口,横跨20年,讲述了千禧年前后,大众面对从计划经济到互联网经济浪潮下的转变。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在远方》,那就是——很接地气的“现实感”。
“现实”的人物群像,有代入感
如今,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大多数都会选择以某个小人物作为故事的切入点,反映整个社会的变迁。
《在远方》也是这样。
姚远年轻时候烫的爆炸头、穿的海魂衫、用的bb机,路晓欧的马尾辫,刘爱莲平时经常穿的的粗针织麻花毛衣以及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的背景音乐《海阔天空》等等。
这些充满怀旧感的元素无不反映着21世纪初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上世纪70年代的年轻一代,大多数都十分洒脱。
他们喜欢迪克牛仔的朋克造型和“披肩长发”,喜欢听他们用沙哑的嗓音在重摇滚的伴奏下嘶吼出《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剧中的姚远也是这样的人,聪明机灵之余又有些“不正经和坏”。
和姚远一样,剧中的几位女性角色身上也有着典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女生的性格特征。
无论是路晓鸥、霍梅还是刘爱莲,她们热情、独立、能干的性格和与清纯中带着妩媚的魅力都让观众印象深刻。
除了很真实的年代气息,观众还可以从剧中这群十分“现实”的小人物映射到自己模样。
姚远和高畅是社会底层的代表,是典型的“草根”一族。
虽然学历不高,却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
比如在第一集中,姚远一眼就看出了路晓欧邮局子弟的身份,并且找准时机,利用路晓欧的身份躲避邮局查验报关单。
在事业面前,姚远不仅机灵,而且无所畏惧,有血性、有干劲。
但面对感情,他却小心翼翼、自卑怯懦,成了逃兵,因为种种原因放弃过所爱之人。
与姚远相比,同样是“小人物”的高畅更加简单纯粹。
他重情重义,是姚远的“追随者”,并且对他“远哥”的事业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和他一起直面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他们两位既是最佳拍档,也是能够同甘共苦的兄弟。
与之前的两位相比,刘云天这个角色身上有着更多的标签。
霸道总裁,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二代,路晓欧与霍梅的“King”,控制欲max、外表冷硬内心孤独的商人等等。
除了多样化的人物标签外,剧中还用大量的篇幅为观众展现刘云天性格中的“缺陷”。
比如在与别人的对话、处事中,他总会带给对方强大的压迫感。
这在刘云天和霍梅的第一次见面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刘云天利用自己的观察和推断,逐渐剥开霍梅的“虚假”面孔,识破她并非“会飞的鱼”。
路晓欧、霍梅两位则是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从已经播出的剧情可以看出,两位虽然都处于金字塔顶端,但却十分“接地气”。
路晓鸥不嫌弃“没文化”的姚远,大胆追求爱情,但在发现爱人另有家庭后,她果断离开,并且没有迁怒到对方的事业上,还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姚远。
霍梅有欲望,她对刘云天的爱,带着女性特有的怜悯,又夹杂着对路晓鸥的嫉妒之心。
这份爱虽然不够纯粹,但也让人难以割舍。
与两位高材生相比,刘爱莲只是一个屈服于现实的普通女人。
从某种程度上看,她和姚远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认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实实的活着。
只要能够实实在在的活着,他们甚至可以舍弃一段完美的爱情。
这些充满现实感的角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在远方》的人物群像。
这些小人物的出现既是这部献礼的特别之处,这也是剧中事业线得以推进的动力和基础。
“现实”的故事情节,易于共鸣
《在远方》的故事背景开始于1999年。
剧中的这些主人公们,包括姚远在内,并不知道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那时的姚远,每天唯一的困扰就是怎样和邮政打游击战,如同“猫捉老鼠”一般。
他甚至不敢想象之后自己会成立一家快递公司。
之后,姚远遇到了陆晓鸥、刘云天。
如果我们假设当时刘云天的八百万资金已经顺利到位、非典也没有发生,那姚远的事业几乎可以以火箭般的速度上升。
但现实,总不会尽如人意。
2003年,非典肆虐,对人员、物品高度密集的快递业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多快递行业的从业者都退缩了,但姚远并没有停下创业的脚步。
他逆风而行,扩大规模,加速融资,推动整个快递行业的向前发展。
如果说“非典时期”的姚远是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那汶川地震期间,他和他的快递公司就是在展现商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急国家所急,深入灾区,搬运物资,成为一线志愿者。
这样取材于真实历史重大事件的情节不仅能体现出这部剧的“现实感”,也让观众动容。
从非典肆虐到汶川地震,从和邮政打游击战到成立快递公司,从和刘爱莲住在破破烂烂的小院到为公司融入资本。
观众在感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通过《在远方》看到真实的顺丰、申通、中通等民营快递公司发展时筚路蓝缕、一波三折的境遇。
从这一层面说,《在远方》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业剧,也是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事业之外,姚远跟路晓欧的感情也并不顺利,
经历过几次分分合合。
很多90后、00后年轻观众都对这样的情节设置并不满意,被姚远的软弱逃避“气昏了头”,并且迅速为其贴上“渣男”的标签。
大多数观众并不能理解,姚远为什么要伤害肯用自己的尊严去捍卫男友的尊严的路晓鸥,更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在两个女生之间徘徊,同时让她们两个受到伤害?
其实,这正是不同年代观众之间的观念差异的体现。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远方》的“现实感”。
与90后、00后年轻观众的义愤填膺不同,同样生于70后的观众对姚远的犹豫和挣扎更能理解,并且认为这种挣扎是时代所赋予的性格特征。
上世纪70年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口,姚远带着对亲人家庭的责任感,怀揣着热血,幻想着大展宏图,却屡次碰壁。
面对心爱的姑娘,最好的办法,就是逃跑。
逃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爱。
姚远爱路晓鸥,他相信路晓鸥足够优秀,优秀到一定能找到比自己更好的人。
这也是“70后”们身上特有的英雄主义。
《在远方》将现实元素用到了极致。
无论是人物群像、故事情节还是情感基调,观众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这样近乎真实的还原,在提升电视剧口碑的同时也增强了对观众的代入感和共情能力。
这正是《在远方》的成功之处。
本文首发微信号:剧焦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