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撩
十万个撩什么?专治社交贫话症、话题终结症、想象力缺氧症等一切生活无趣疑难杂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您的来稿见报啦! ·  2 天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People's ...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从“哪吒登顶”看文化自信 | 评论员观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撩

为什么非要高潮?低潮照样能爽啊!

开撩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4-12 17:40

正文


最近朋友圈又出现了一款网红美食

不过这次和以往那些网红美食套路不同

没有芝士草莓榴莲牛油果

也没有无业游民和黄牛排长队, 而是主打



据说任何生活中的小确丧均可定制

不开心就去喝,喝完就更不开心了


虽然这家名为 【丧茶】 的奶茶店的开业

最后被证明是 愚人节的假新闻

但是这种 丧文化 的突然火爆

不能不说明它的确戳中了 不少人的小心思


像近两年开始流行的 丧剧

《马男波杰克》《伦敦生活》

《海边的曼彻斯特》《濑户内海》等

喝完这些「反鸡汤」,整个人反而好起来了



那么,丧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丧文化的流行 和鸡汤的没落脱不开干系

我们发现了很多所谓积极的人生话语

除了 令人逃避现实 的迷思外

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可操作性


假想的乐观 敌不过生活本来的不易

最后大多数人的选择是

既然「小确幸」都不可得

那就安心做一个废物吧


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丧」字起初被国内年轻人用起来

霓虹国 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也有关

2005 年 前后, 日文中出现了

「丧女( モ女) 这个说法

它和「干物女」近似

指的是 缺乏魅力的女性


而「丧男」也指 缺乏魅力的男性

不少日漫早早地刻画起了这类人物

例如《我不受欢迎,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错!》



而远在大洋那边的美帝和腐国人民

美国有《马男波杰克》,英国有《伦敦生活》

至于中国,各种葛优躺

咸鱼的表情包刮起了一股最炫名族风



「丧」勾画出的是一种 失意者 的形象

不顺利、不开心、无能为力

却总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因为相比带着「主角光环」的英雄们

这样的人物可能反倒 更贴近生活中的大多数


日本迎来了失去的三十年

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年轻人的财富严重缩水

美国空心化,英国动荡,中国未富先老



如今的年轻人

25 岁 就被联合国认定为 中年人

但依然有熬到熬不动的夜

不敢辞的职,拼不过的鲜肉,成不起的家


眼瞅着上铺的兄弟移居海外

学业不精的死党成了创业老板

自己的成功学换了一本又一本

小目标定了一个又一个

求而不得但又不甘认命

焦虑感蹭蹭往上冒, 不得不在焦虑不安

软弱不甘中服用「丧」这种精神鸦片




人之初、性本丧吗?


「丧」是一种应该被关押起来的情绪吗?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丧」的感觉这么爽呢?

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身体里面的

「头脑特工队」好了



与电影《头脑特工队》里的描述相似

我们身体里从存在着很多正面和负面情绪

快乐、悲伤、厌恶、恐惧、愤怒等


没有一种情绪是主角

但也没有一种情绪是可以替代的

正能量情绪不能脱离负能量情绪而单独存在

如果我们对负能量视而不见

也就不可能拥有正能量



而我们的人生,仅仅靠「正能量」

「乐观」是没有什么卵用的

多个心理学实验证明

过分乐观的思考往往会妨碍我们

麻痹我们的意志,导致 更难实现目标


听快乐音乐的孩子比起听悲伤音乐的孩子

在测验中的表现要差得多

在减肥开始前就对结果更乐观的人

反而更容易减肥失败


而且,研究还表明

积极乐观的人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

比忧愁抑郁的人 更低 ,对极端的痛苦

抑郁的理解和感受最差



反而一些消极的情绪,例如悲伤等

会使我们的身体在面对丧失时变得活跃

加州伯克利的研究表示

悲伤的状态 造成的大脑变化

会使得一个人的 记忆更加深刻

收集信息、细节的能力会变得更强



事实上,当我们身体出现一些很丧

颓废,消极的感觉的时候

其实是 身体 它在告诉我们: 要休息了!


除了遭受外部的打击

一般就是 身体已经较长时间

处于一种疲劳的 超负荷运转状态

而主观上我们又不愿意停下来


于是我们精神里的本我

也就是 本能的自己

就会 调用情绪武器

通过撤销积极情绪能量供给

进一步 瓦解掉我们的意志力

从而迫使我们停下来休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