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郭嘉昆:打击网赌电诈犯罪符合各国人民共同期待 ·  9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中国新特产何以圈粉全世界 | 评论员观察 ·  15 小时前  
CHINADAILY  ·  World丨Key exclusions ... ·  19 小时前  
CHINADAILY  ·  World丨Yoon bypasses ... ·  昨天  
CHINADAILY  ·  Top News丨Private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万斯这场演讲,挑明了美欧关系的一个巨大裂痕 | 京酿馆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17 12:18

正文

万斯痛批欧洲后,欧盟领导人对华态度不那么强硬了

▲2月14日,警察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主会场外警戒。图/新华社

| 徐立凡

过去几十年,凸显美欧跨大西洋关系的特殊性,一直是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 (以下简称“慕安会”) 的主题。然而,在过去的三天里,美欧的“血盟”关系似乎被打破了。


据新华社报道,2月16日,为期3天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正式闭幕。三天的会议进程表明,这是一场让欧洲人充满意外和挫败感的会议。


会上,美国副总统万斯对欧洲直言不讳的痛批,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在乌克兰加入北约等问题上宣示的“四不”立场,美国俄乌问题特使凯洛格把欧洲排除在俄乌和平协议谈判之外的表态等,如同一次又一次的“闪电战”,让欧洲人震惊不已。欧洲人不得不重新审视美欧跨大西洋关系的稳定性以及欧洲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


种种迹象显示,第61届慕安会给欧洲人带来的震荡,可能只是一系列变化的开端。


美欧跨大西洋关系摆向了远端


此次慕安会引发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欧洲不得不适应被美国“嫌弃”的日子了。

在拜登政府时期,借助所谓的价值观联盟体系,美欧跨大西洋关系似乎重新得以稳固。而欧洲也乐得借助美欧价值观同盟掩盖欧洲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权重持续下降的尴尬事实。


然而,当万斯在当地时间2月14日毫不留情地戳破了罩在美欧关系的那层价值观外衣后,美欧跨大西洋关系的稳固性似乎要被重新评估了。


万斯说:“我最担心的欧洲威胁不是俄罗斯,不是中国,也不是任何其他外部势力。我担心的是来自内部的威胁。欧洲正在背离其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他还抨击了欧洲的移民政策和在言论自由方面的双重标准。对于欧洲人关心的安全问题,万斯质问:“你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捍卫自己?”


万斯演讲前,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就指责特朗普和科技巨头们企图摧毁民主。他说:“显然,新一届美国政府的世界观与我们截然不同。这种世界观不尊重既定规则、伙伴关系或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信任。”而万斯在演讲尾声则回击说:“民主不存在于这些砖石建筑和豪华的酒店里。”


万斯的演讲令欧洲许多政客沉默不语。尽管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称,万斯的演讲是试图“挑起美欧争端”,挪威首相斯特勒称,“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还有评论称,美国对盟友发动了“残酷的意识形态攻击”,但这种口头反击没人在意。


而在大西洋另一端,特朗普盛赞了万斯的演讲,称万斯的演讲“非常精彩”“很受欢迎”,马斯克则转发了呼吁万斯担任“欧洲主席”的推文。美国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科宁在万斯演讲后表示,“欧洲原本过得还不错,但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事实上,与微弱的口头抗议这种应激反应相比,一贯主张欧洲战略自主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想得更远。在慕安会会议召开之际,马克龙就曾表示,欧洲安全不能再“指望美国”。


在遭遇万斯的打击后,现在马克龙的支持者似乎变多了。鉴于美国将在几天内在沙特与俄罗斯就乌克兰问题举行谈判并把欧洲排除在外,欧盟决定在当地时间17日在巴黎召开乌克兰问题紧急峰会商讨对策。


但这是否意味着欧洲将走向战略自主还是一个未知数。“美国依赖症”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2月16日在德国慕尼黑拍摄的被积雪覆盖的慕安会标识。图/新华社


反建制浪潮或改变欧洲政治版图


慕安会带来的第二个冲击波是,在美国的加持下,欧洲掀起反建制浪潮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当地时间14日,距离德国大选前仅剩9天的关键时间段,万斯会见了德国选择党领导人爱丽丝·魏德尔,却没有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会面。


按照万斯团队的说法,是由于德国安排的时间有冲突,所以万斯与朔尔茨无法会面。但一名前美国官员表示 “我们没必要见他 (朔尔茨) ,他当总理的日子不长了。”


当地时间15日,德国选择党在移民等问题上与特朗普政府的立场非常接近。最新民调显示,选择党以22%的支持率位居第二,仅次于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德国联盟党,而高于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


万斯与魏德尔会面,被联盟党和社民党都视为对德国大选的干预。鉴于美国社交平台的影响力,这种干预的确有可能会影响德国大选的选情。


无独有偶,当地时间2月15日,法国国民联盟、荷兰自由党等欧洲非建制政党领导人在西班牙首都举行了政党领导人峰会。这些政治光谱为极右翼的欧洲政党在去年组成了“欧洲爱国者”议会党团,现为欧洲议会第三大党团。他们一贯主张反移民、反欧盟,现在又加上了一条“反对自由派精英”的主张。


如果“欧洲爱国者”的声量持续扩张,那么,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都将发生变化。例如,只要任何一个“欧洲爱国者”政党获取了本国权力,都可能意味着欧盟在英国脱欧后又一次瓦解。


所以,欧洲反建制浪潮对于欧洲政治版图的影响可能只是刚刚显现。而特朗普重归白宫和美国在慕安会对欧洲建制派的打击挖苦,显然助推了欧洲的反建制浪潮进入又一个高峰。


欧洲主要政客对华态度有所变化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冲击是,美国代表团在慕安会的表现,迫使欧洲人重新审视欧洲的对华态度。在过去一段时间,欧洲一些主要政客的对华表态无疑是短视和功利的。


在1月份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大肆宣扬中国产能“过剩论”,声称中国的出口补贴和产能过剩形成的“中国冲击”冲击了全球市场‌。


但在慕安会期间,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将在与美国政府关于加征关税的谈判中,“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对于中国,她表示“中国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必须确保对中国的贸易与投资关系,这对欧洲的经济与安全起到重要的意义”。


日前,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事务专员塞夫科维奇也在欧洲议会表示,欧盟可以扩大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


德国总理候选人弗里德里希·默茨1月份首次谈到对华政策时还声称,“投资中国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决定”。但在慕安会期间,他对中方改称,德国坚定支持自由贸易,支持德中、欧中深化合作,愿为推动妥善解决欧中摩擦发挥建设性作用。


毫无疑问,部分欧洲政客对华态度的变化与美国对欧洲态度的改变有正相关性。尽管不能排除部分政客对华态度的变化是要把中欧关系作为重新平衡美欧关系的筹码,但在中欧关系上发出理性声音,仍有助于中欧关系趋于稳定。


《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认为,当前国际体系同时呈现出单极 (美国) 、两极 (美中) 、多极 (中欧俄印日等) 和“无极化”的特征。


报告承认,多极化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全球权力重组,更反映出对西方模式普世性的否定。长期以来因跨大西洋关系和西方模式普世性而充满优越感的欧洲,能否及时看到并适应这种变化,恐怕要做的还有很多。


撰稿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推荐阅读:
药品集采价格下降,不能以牺牲药效为代价 | 新京报快评
取消门诊预交金,让患者就医更便捷 | 新京报快评
最小包装食品,也该标注生产日期 | 新京报快评
拍摄员工如厕并贴墙曝光,公司管理不能侵犯隐私 | 新京报快评
“减少日常测试频次”,把学生从频繁考试中解放出来 | 新京报快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