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探讨了煤系氦气的富集机理与资源潜力,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煤系氦气资源分布受氦源岩分布、断裂系统发育强度和位置、盖层和水体环境等因素影响。鄂东缘煤系天然气中氦气含量较高,但大部分属于贫氦煤系气,而沁水盆地煤层气中氦气含量极低。文章还指出了煤系氦气资源量巨大,应加强对贫氦–含氦煤系天然气的提氦技术攻关,并加强全国煤层气/煤系气区块氦气资源勘查力度。
随着氦气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煤系氦气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氦气主要依赖进口,因此,研究煤系氦气的富集机理和资源潜力对于保障国家氦气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鄂东缘煤系天然气中的氦气主要来自深部基底岩石、铝土岩和紫金山岩体。这些地区的断裂系统为氦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而盖层和水体环境则有利于氦气的保存。
沁水盆地煤层气中氦气含量极低,平均值小于0.001%。后期构造抬升是煤层氦气散失的主要原因。此外,该盆地的水动力条件较强,不利于氦气的保存。
虽然鄂东缘深部煤层气和煤系致密气中氦气浓度相对较低,但资源量巨大。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化氦气富集机理研究、揭示我国氦气富集规律、研发氦气探测技术和装备等。此外,还应加强全国煤层气/煤系气区块氦气资源勘查力度,推动煤系氦气储量规模的快速发现。
氦气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导热性能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氦气主要源于进口,对外依存度高,氦气资源安全问题突出。前人对氦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天然气,对煤系氦气的关注较少。
为了明确煤系中氦气资源分布及资源潜力,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鄂东缘)煤系气进行取样分析,系统 研究氦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并结合沁水盆地煤层气中氦气测试结果,对比这两大盆地煤系中氦气富集机理,深入研究煤系中氦气资源潜力。
结果表明:鄂东缘韩城和大宁–吉县深部煤层气中氦气含量高于中浅部煤层气,其中,韩城深部和中浅部煤层中氦气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0.0428%和0.0130%,大宁–吉县深部和中浅部煤层中氦气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0.0307%和 0.0121%;煤系致密气和深部煤层气中氦气含量相当,其中,韩城和大宁–吉县致密气中氦气平均体 积分数分别为0.0467%和0.0355%,但都属于贫氦煤层气;三交北区块煤系气中氦气含量较高,平均0.0930%,近一半的井可以达到富氦煤系气标准。鄂东缘煤系中原位自生氦气极少,主要来源于深部基底岩石、铝土岩和紫金山岩体,氦源岩的分布决定了煤系中氦气的分布。鄂东缘断裂系统是深部氦源和紫金山岩体中氦气的有利运移通道,断裂系统的发育强度和位置是氦气运移、聚集的关键,有效的盖层和封闭的水体环境是氦气保存的必要条件。沁水盆地原位自生氦气较少,成藏后期剧烈构造抬升是煤层氦气散失近90%的主要原因。深部煤层气和煤系致密气中氦气浓度相对较低,但是资源量巨大,应加大煤系氦气资源勘查力度。同时,应加强对贫氦–含氦煤系天然气的提氦技术攻关,有效利用煤系天然气中的低浓度氦气,以保障国家的氦气资源安全。
结论及展望
(1) 鄂东缘煤系天然气中原位自生氦气极少,主要是外源氦气,深部基底岩石、铝土岩、和紫金山岩体是煤系中氦气的主力来源,氦源岩的分布决定了煤系中氦
气的分布。其中,大宁–吉县区块煤系致密气和深部煤
层气中氦气含量高于中浅部煤层气,但都属于贫氦煤系气;三交北区块煤系气中氦气含量较高,相当一部分井可以达到富氦煤系气标准。沁水盆地煤层气中氦气含量极低,平均值小于0.001%。
(2) 鄂东缘断裂系统是深部氦源和紫金山岩体中氦气的有利运移通道,断裂系统的发育强度和位置是鄂东
缘氦气运移、聚集的关键;有效的盖层和封闭的水体环
境是氦气的有利保存条件。相比之下,沁水盆地水动力条件较强,不利于氦气保存,加之后期构造抬升是氦气散失的主要原因。
(3) 鄂东缘深部煤层气和煤系致密气中氦气浓度相对较低,但是资源量巨大,应加强对贫氦–含氦煤系天然气的提氦技术攻关,以高效利用低浓度氦气;同时,应加强全国煤层气/煤系气区块氦气资源勘查力度,将煤系氦气资源勘查与油气风险勘探充分融合,加强全国深部煤层中富氦区带风险勘探力度,推动煤系氦气储量规模的快速发现。深化氦气富集机理研究,揭示我国氦气富集规律,研发氦气探测技术和装备,实现氦气有利富集区带的优选、预测并开展应用示范研究,对具备提氦条件的煤层气田/区建设提氦工程,为保障国家氦气资源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