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博在线平台
文博在线——中国文物报社全新打造的文博数字化传播与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2025春季班 ... ·  昨天  
人力资源研究  ·  人生建议:下班后,就别再吃上班的苦了...... ·  2 天前  
人力资源研究  ·  人生建议:下班后,就别再吃上班的苦了...... ·  2 天前  
武志红  ·  这一部纪录片,杀我专用小猫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博在线平台

一号工程 考古先行

文博在线平台  · 公众号  ·  · 2019-01-15 17:01

正文


引江济淮工程是全国性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惠泽皖豫两省,工程估算总投资912.71亿元,2016年底动工,总工期72个月。工程分成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3个工程段,供水范围涵盖安徽省12个市和河南省2个市,共55个区县。

引江济淮工程主要施工场地在安徽省,所涉及的文物保护工作也主要集中在安徽省。作为安徽省一号基建工程,安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坚持考古先行,工程建设“不与文物部门争空间、抢时间”。目前,工程沿线各地的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进展顺利,成果丰富,文物保护利用前景可期。

工程建设为考古工作让路


新年伊始,在引江济淮工程庐江段工地,数百辆运送土石的大型工程车隆隆驶过,场面蔚为壮观。然而,工程车不断拐弯绕路,避开一个个巨大的“土墩”——原来,这些“土墩”便是受保护的考古现场。

引江济淮工程中,引江济巢段建设任务由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庐江建管处承担,工程任务繁重。庐江又是工程沿线遗址点最为密集的重点区域,共分布有17处考古遗址点,约占安徽全省考古遗址点的一半。2018年3月20日,安徽省考古所与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文物保护合同》。“工程建设任务再紧急,也不能忽视文物保护工作。”该公司庐江建管处综合科科长吴邦亮说,建管处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让文物测绘、发掘单位先期进场,先行交地、清理地上附着物,同时严格要求施工单位不要与文物部门争空间、抢时间,为文物发掘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引江济淮工程聚集众多施工单位,仅在引江济巢段,就有中铁二局、中铁十七局、安徽水安公司等施工企业参与。这些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都努力做到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两不误、两促进”。中铁二局引江济淮C002标工委主任邓彪表示,配合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是责任也是义务,“我们坚持不争时间,不抢空间,为考古工作让路”。

多方合作,创新工作方法


“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是历史文物富集区,文物类型丰富,底蕴厚重。”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蔡小莉介绍,工程中文物保护任务重大而紧迫,考古遗址点面积少则一两千平方米,多则上万平方米,勘探、发掘和保护工作难度前所未有,安徽省文物部门“独木难支”,便创新工作,采取“以我为主、多方合作”的考古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调兵遣将。

“工程的施工时间是6年,但留给考古发掘的时间只有两年。”安徽省考古所所长邓峰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借鉴了南水北调工程与三峡水库工程考古工作的做法,以安徽省内考古力量为主、开展多方合作,邀请国内具有考古资质的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等12所高校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赴皖合作发掘,并邀请武汉大学作为第三方监理单位。

“这是一次全国考古界共同参与的‘大会战’。”河南大学副教授李溯源介绍,河南大学与南京大学在这项工程中共同承担着两个考古项目,他们于去年盛夏时节进驻丁家畈遗址考古现场,目前已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厦门大学副教授张闻捷带领的团队负责庐江县三板桥遗址的发掘,他说,自2018年7月20日进场后,由酷夏进入寒冬,大家每天早晨6点半开始干活,一天至少要在现场忙碌8个小时。

与考古队员们同样辛劳的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是乡村志愿者,在考古队的指导下做筛土、搬运等工作。周元韵是庐江当地的村干部,虽然他家已经在工期之前随同大家搬迁,但他仍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考古志愿者队。他干活麻利又有管理经验,人头又熟,很快成为考古工作的“民工队长”,在工地上发挥很大作用。周元韵所在的柯坦镇枣岗村有30多个村民组,工程拆迁户就有1000多户。考古需要民工,而村民多数已经搬迁,村委会主任韩同寿就同村干部们四处奔走,帮助考古队租房子、招民工,协调管理,保障考古工作。他说,引江济淮工程文物保护意义重大,地方上做好配合服务工作责无旁贷。

工程建设者与沿线居民的支持,让考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反过来,也为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文物保护利用前景可期


蔡小莉介绍,早在引江济淮工程启动之前,文物保护工作就被提上日程。从2014年开始,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引江济淮工程沿线进行了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工程沿线的文物分布情况,并形成《引江济淮工程文物考古调查报告》和考古实施方案,涉及工程沿线12个市县。

2018年3月,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文物保护工作全面铺开,文保工作采取“多头并进”的战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坚持“协调一处,进驻一处,勘探一处,核评一处”。目前,初步圈定工程沿线需要进行抢救保护的遗址有44处,考古人员已完成34处考古遗址勘探、3处遗址测绘和6处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正在发掘的遗址有16处。这些遗址中有26处集中在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学术意义重大。如庐江县三板桥遗址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瓷器、陶器和少量青铜器等,在其北墩采集的土样中,还发现了稻谷的痕迹,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淮地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