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安倍反省历史的“诚心”之举,实际就是他现实主义的政治手腕。
比起珍珠港,安倍最应该去的是中国。他应该去南京看看大屠杀带给中国人民的痛苦,去哈尔滨看看731部队干的‘好事’。
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冯玮
本文为瞭望智库特约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2月5日,日本主导的废除核武器决议案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该决议案“严重关切”使用核武器导致的非人道结果,并以最强烈的措辞谴责朝鲜进行核试验和弹道导弹试射,还写明对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27日访问广岛表示“欢迎”。
据报道,在投票国当中,美国等16个国家表示支持,中国、俄罗斯、朝鲜、叙利亚等4国投反对票,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16国弃权。
日媒称,日本是唯一一个曾在战争中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提交这份决议案的目的在于,向国际社会表明日本为废除核武器而“不断努力的决心”。作为唯一遭受核武器攻击的国家,日本若果真基于惨痛的教训而希望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并坚持“废核”立场,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肯定。
然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日本提出废除核武器决议案却并非如此。
必须指出,日本在“核武器”问题上,始终采取对己有利的“选择性”做法。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和海军曾分别进行原子弹研发。海军的原子弹研发计划代号“F研究”(F是Fission即核裂变的首字母)。陆军的原子弹研发计划代号“仁方案”(仁是领衔的核物理学家仁科芳雄姓名的第一个字)。日本军部将领曾表示,如果研制成功将向塞班岛美军投掷。
计划破产后,日本销毁了所有和研制原子弹相关的文件,试图掩盖证据。日本广岛和平公园矗立着一座碑,上面刻着一句话:“但愿不再重复这一错误”。但这是警示美国还是日本自己“不再重复这一错误”?
2002年,曾任日本民主党党首的小泽一郎宣称,“日本核电站中拥有的钚足够生产3000-4000枚核弹头。如果从事生产的话,从军事上看,谁也无法战胜我们。”
2014年3月11日,日本媒体爆出“惊人消息”:日本政府当月就“国内生产核武器的可能性”编写内部报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承认自己有过“拥核”想法,持有同样想法的日本防相稻田朋美还坚称“不打算收回相关言论”。既然如此,日本提出“废除核武器”决议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日本一再渲染使用核武器是“非人道行为”,对广大平民造成伤害。但侵华日军从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出动飞机9000余架次,对中国战时都城重庆及周边地区进行的200多次大范围无差别轰炸,轰炸200屡次,投弹11500多枚,造成数以万计的平民死亡和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毁,难道不是“非人道行为”,不是“无差别轰炸”?
近日,“重庆大轰炸”受难者简全碧表示,她所以提起诉讼的目的,就是将“日军轰炸给中国群众酿成的痛苦公之于众,让日本当局明白,70年后的今天,重庆大轰炸给受难者酿成的痛苦仍在继续。我强烈要求日本当局尽快对受难者道歉并进行补偿。”日本当局作何表示?
长期以来,日本一再有鼓吹当年发动战争是为了“解放大东亚”,是为了“自卫”,因为美国投放原子弹,导致其未能如愿的声音,这种声音肇始于日本天皇裕仁颁布的《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通称《终战诏书》)。该“诏书”宣称:“敌新近使用残虐之炸弹频频杀伤无辜,惨害所及之甚实不可测”,因此不得不“对始终偕帝国戮力同心致力于东亚解放之各盟邦,朕只得深表遗憾之意”。
1995年5月11日,两次均参与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轰炸的美国退役空军少将查尔斯·斯文尼在美国国会发表了演讲,他的话值得日本当局深思:
“我不想否认双方死了许多人,不仅两国,而且是世界。我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我不希望中国或敌国的人民受难,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是他们以日本人民为代价追求自身的辉煌。他们发动了战争,并拒绝停止战争。难道他们不应为所有的苦难、为日本的灾难负最终的责任吗?”
日本主导并提出这一“决议案”,则恰是为了淡化其“加害”、强化其“受害”色彩,从而贯彻历史修正主义路线。而且,日本这么做,还有为自己塑造“和平爱好者”形象,从而在安倍提出的所谓“积极和平主义”幌子下欺世惑众,贯彻“独立强军路线”,“复兴强大日本”的良苦用心。
值得注意的是,安倍再度执政后,日本的军费连年创出新高,而以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核心的“新安保法”,更是改变了日本长期坚持的专守防卫政策,使“和平宪法”第九条形同虚设。这才是东亚局势紧张的根源。因此,对于这种居心叵测的“决议案”,中国当然必须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
而就在该决议案通过当天,安倍又在官邸放出消息称,将于本月26日至27日访美,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起访问二战时美日战争开端地——珍珠港。安倍如果成行,将是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首位到访该地的日本首相。安倍宣称,此行是为“告慰死者”,并展示“不再重蹈战争悲剧覆辙的决心”。
安倍此举也并不令人意外。首先,12月26日正是安倍执政的周年之日,去珍珠港实际上是释放对美友好的信号,也是强化日美同盟非常关键的一步;其次,安倍同样是要扩大日本受难者加受害者的这个形象,因为日本始终强调它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现在它不断在扩大受害者的这一面;最后,安倍也是为了释放他所强调的,所谓的积极和平主义,包括上文提到的要废弃核武器。
既然如此,所谓安倍反省历史的“诚心”之举,实际就是他现实主义的政治手腕。
对待与美国作战的历史,日本的反省比较深刻,是为了买美国的好;而面对其他国家时,比如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日本则显示出故意减轻罪责、逃避责任的一面。
对于安倍的政治秀,日本政治评论家本泽二郎更是直截了当指出,“比起珍珠港,安倍最应该去的是中国。他应该去南京看看大屠杀带给中国人民的痛苦,去哈尔滨看看731部队干的‘好事’”。
附文:
日本玩起废核与禁核“两面派”,全球核不扩散还有多远?
文︱
刘林卿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图为日本国民游行要求废核(资料图片)
“这还是联合国成立71年来第一次通过这样的投票。”
《赫芬顿邮报》的话或许可以表明联合国10月27日投票通过的这项要求启动《禁止核武器条约》谈判的决议案有多么“来之不易”。此次决议案由墨西哥、奥地利、巴西、爱尔兰、尼日利亚和南非于10月13日提出。经过几个月的谈判,许多国家不断对此项决议案表示支持。彭博社称,国际社会认为“是时候讨论禁止核武器了”。
不过,在这次投票中,曾经遭受过核爆的日本却投了“反对票”,而颇有意思的是,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就在同一天,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裁军及国际安全委员会)也以多数赞成通过了由日本主导的废除核武器决议案。
日本如此“两面派”,正说明了全球真正实现“无核化”尚且任重而道远。
1、难以理解的行为?
作为世界上唯一曾经遭受核武器袭击的国家,日本政府在二战后一直大力宣传“核爆历史”,努力打造战争受害者形象,对外则宣称致力于推进全球无核化进程。不过,这显然与它实际的选择“心口不一”。10月27日,当联合国大会投票启动《禁止核武器条约》指定谈判时,日本政府却投下了反对票。
据英国《卫报》报道,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裁军及国际安全委员会)以123票支持,38票反对,16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决定“在2017年3月召开联合国大会谈判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来禁止使用核武器,最终实现完全的消除”。该决议案将于12月在全体联合国大会上进行投票。
对于日本投出反对票的举动,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解释说:“条约会助长拥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之间的对立,让两方的分歧进一步加剧(所以日本投下了反对票)。”据《赫芬顿邮报》报道,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强烈反对这一决议案,并且试图说服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其盟国投反对票。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回应这一问题时称:“就因为是被核爆国家,所以我们应该现实地带领世界实现全球无核化。这次,我国提出的彻底废除核武器议案,也得到了美国的首度认可。”
安倍所称的这份“废核”议案,日本已连续23年向联大提交。在27日,这项决议也获得了通过。据日本媒体报道,该决议有167国投了赞成票,包括去年弃权的美国。该决议案确认了对加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机制的决心,敦促各国为2020年NPT审议大会的成功尽最大努力以及所有相关国家尽早启动《禁止生产核武器裂变材料公约》(FMCT)谈判。
日本的这种行为如何理解?
2、无法放弃的立场
“太丢人了。国际社会会怎么看日本呢?说到底日本还是看着美国的脸色行事啊。”这是日本民众在知道日本此次“两面派”的行为后作出的反应。其实,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日本如此“站队”的原因。
《禁止核武器条约》概要明确表示,使用核武器是违法的。“美国一直以来对奥地利提出的禁止核武器案持反对意见。限制核武器的使用,等于实际剥夺了美国拥有核武器的价值。日本反对此案,也是为了美国的核保护伞。”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永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美国驻联合国裁军委员会的特别代表罗伯特·伍德也在联合国演讲时说道:“一个依靠核武器来保障安全的国家怎么可能加入一次旨在反对甚至消除核武器的谈判?而且核武器在世界一些地方扮演着维持和平与稳定的角色。因此禁止核武器的条约具有破坏地区安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