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作为全国性的重要节日,也是民众出游需求的高峰期。预计各热门旅游目的地将迎来客流高峰,同时给各地服务管理带来挑战。旅游活动、交通出行、消费市场等领域舆情可能多发,在这一时期,各类社会事件及旅游现象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和关注。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国庆假期的网络舆情风险,以供参考。
01
旅游市场相关舆情风险
1、夜游
近年,夜间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可能会导致人群过于密集,增加踩踏、失窃等安全事件的风险;夜间活动期间扎堆还可能产生噪音、生活垃圾等环境污染,不文明旅游现象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一系列舆情风险。
2、景区拥堵与服务质量问题
国庆期间,各地大型活动、旅游景点游客数量的激增,服务保障成为活动主办成功与否的关键考量因素,包括现场的安全保障、医疗紧急措施设置,乃至活动场地周边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都需要精细化管理。若对应某个环节出现差池,可能激发潜在的负面舆论声音;此外,户外景区、室内室外活动举办点位可能导致活动场地出现人员拥挤现象。游客体验大打折扣。另游客间的冲突和纠纷也可能因空间狭小、服务质量等问题,进一步加剧负面舆情的形成。
3、小众旅游景区或成为热门打卡地
得益于国产3A大作《黑神话:悟空》问世,寻觅打卡网红古建筑或成为当季出游“黑马”。国内主要取景地中,大多属于小众古建筑。在本年度国庆期间,其景区游客承载力及地方口碑或将迎来考验,其安全事故、安全设施、应急措施相较大型景点可能存在短板,容易引发相应舆情风险。
4、交通安全与拥堵风险
每年假期出游期间,各类交通安全事故常有发生,各种“最堵日”层出不穷,国庆假期前后大量民众集中出行,车流量激增。高速追尾事件易发多发,地铁公交等城市公共交通拥挤、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候车滞留、高速公路收费站严重拥堵可能导致公众对交通管理部门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在高峰时段长时间滞留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可能成为抱怨和投诉的集中发酵区。且一旦有媒体渲染夸大“最堵日”的严重性,可能引发民众最交通管理部门的质疑,相关吐槽声音经话题热度二次传播放大后,可能进一步引发公众的不满,甚至可能影响到其他公共服务的评价。
02
消费市场相关舆情风险
1、价格乱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国庆假期是商家经营的黄金时段,也容易出现各类“霸王条款”,酒店民宿涨价、服务不规范等乱象,增加了消费纠纷,影响城市形象。
2、食品安全问题
临近节假日,少部分商家会把“双日期”产品端上餐桌,在市场上浑水摸鱼,以获得更大利益,食品安全是关乎民众基本需求的,因此较大概率会引发舆论关注。
03
国庆假期网络舆情监测建议
一、实时监测与预警
利用专业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覆盖新闻媒体、社交媒体、门户网站、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多个平台,
精准把握舆情热点与焦点,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1、实时信息监测
——
通过关键词设置监测方案,实现7*24小时自动实时信息采集和分析,多渠道,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测。
2、预警中心
——提供实时机器自动预警功能,可自定义预警条件。
3、报告中心
——智能报告汇总。
二、深入舆情分析
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监测到的舆情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揭示舆情发展趋势、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示,为决策提供直观、全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