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改变最大,那无疑是科技发展,外卖、直播、扫码支付,每一项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生活,背后都是科技的迅速迭代。
科技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时间倒推20年,那时的我们还在看报刊杂志,兜里还揣着纸钞钢镚,上网还得先连“猫”。
就拿如今习以为常的自拍这件小事来说,在20年里都经历了多重变化。
20年前的自拍:
时代的眼泪之大头贴。昏暗的灯光,多彩的边框,非主流的发型,四十度角明媚而忧伤地做作pose……代表着20年前自拍技术的巅峰。
拍大头贴的技巧,看得懂的都老了
10年前的自拍:
时代的眼泪之自拍神器。在2012年左右,拥有一款卡西欧自拍神器,是相当有排面的事情,自带美颜功能+360°翻转无死角拍照,吸引无数小姐姐竞折腰,省吃俭用也要买它。
现在的自拍:
亚洲四大邪术之一中国P图术上线!甭管是美X、黄X还是无X相机,打开手机轻松修图,分分钟就能实现改头换面。
小小的一个自拍,背后离不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但不限于:
手机芯片、摄像头、移动互联网、4G与5G通信、人脸识别、AI技术、虚拟现实、图像渲染……
人类为了活在好看的幻觉里,真是煞费苦心。
照这个趋势下去,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不妨放大胆开麦,畅想一下,或许基因改造、脑机结合都不是遥远的事。
若说现在离我们最近的新科技,大概就是人工智能了。在很早之前,人类就对人工智能赋予了朴素的期待,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
技艺高超的工匠可以制作人造人,并为其赋予智能或意识。
1206年的加扎利乐团,是已知最早的自动人偶
而如今,曾经的幻梦似乎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多种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催生着AI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机器人便利生活已成了常态送菜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自动驾驶汽车呼之欲出,人类解放双手的日子似乎指日可待。
自动驾驶汽车所需硬件示意图
囊括了控制器、CAN卡、感知传感器等十多种新锐硬件
而当我们把目光再放长远,
不只是人工智能,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疆界将会进一步消弭,更广阔领域的探索将成为可能
。比如利用核聚变引擎真正实现人类在宇宙之间的航行;比如从克隆羊多莉到脑机接口、机械外骨骼、生化手指,生物科学在不断突破;再比如从3D打印到外科生物墨水、全新合成材料等,这将进一步颠覆建造业。人类的生活将在这铺天盖地的新技术中变得更加方便。
电影《攻壳机动队》里的义体人,代表了科技赋能人体的美好想象
推荐图书:
本书以中国移动“5G+”为主线,以鲜活的应用案例和解决方案详细描绘5G给生活、各行各业、社会治理等方面带来全新变革的蓝图和愿景。
这是一本对传统的科技创新编年史重新解构的作品。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技创新故事。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我舒展开来又蜷缩回去,我挣脱自身,独自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这就是对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入木三分的刻画,无论人们是选择迎接,还是躲避,创新风暴都在那里。”
这本书从投资的视角切入,追溯了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源头,分析了其中的重大创新成果。作者从自己十余年的投资经验入手,总结出一套数字经济创新的规律和方法论,指导当下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创新方向。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特斯拉一共发生11起重大交通事故。
6月16日,江西南昌一辆特斯拉model 3在驾驶过程中,车速突然自动提高到127km/h,并且刹车失灵,最终在道路尽头撞上土堆后起火烧毁。
9月5日,四川一司机驾驶特斯拉model X突然“失控”撞向多辆汽车和多名路人,导致2人死亡、6人受伤。
……
南昌特斯拉事后的委托维修合同显示:直至撞毁前,该车只有加速踏板信号,没有制动信号
曾是高端、科技的代名词的特斯拉,却频繁失控、自燃,
让人们陷入了对新科技的信任危机中。
而另一方面,
在高科技造就的数据帝国之下,每个个体都被演化成了一串数据,隐私暴露已成了屡见不鲜的现象
:Facebook被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采集用户上传的照片侵犯隐私,引发用户的集体诉讼;巴拉克·奥巴马、金·卡戴珊等名人推特被盗,黑客赚到比特币12.1万;黑客攻击了欧洲药品管理局,导致新冠疫苗相关文件泄露到互联网上,给政府和制药公司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Facebook人脸识别诉讼案最终以和解告终
这一切都不得不让我们警醒,
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可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科技发展带来的隐忧其实一直如影随形,人工智能的发展,造成大量职位被取代;数据的曝光,让我们在信息时代形同裸奔;万物互联也令人担心,万物皆可控制是否意味着万物皆可黑客;更别提生物技术发展与医学进步带来的伦理问题。而一些名人也曾公开提醒,要警惕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如果进展太快,可能会对未来的人类造成一定威胁。”
——比尔·盖茨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概率仅有十亿分之一”
——埃隆·马斯克
“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史蒂夫·威廉·霍金
当人工智能逐渐已成为生活的常态,如何降低副作用的不良影响,高效利用优势
,
或许
还需要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平衡与协调。
推荐图书:
“萧伯纳说,一切高技能的专业都是针对 门外汉的密谋。我还要再向前迈一步: 在技术垄断文化里,一切专家都被赋予 了神父ー样的魅力。”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我坚信,科学的进程是极其稳固的,科学是对未来社会的绝好投资, 是至善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避而不谈“科学如何运转与发展”这些问题的借口。”
反思、揭示、挑战人类社会的科学现状。《科学的隐忧》对全球化与科学发展、科学如何工作和共享、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有限资源、科学与商业竞争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
美国前空军少将罗伯特·拉蒂夫,以多年国防情报工作的一手经验,在世界各国不断追寻科技强国强军的今天,重新审视技术变革对全球战场的塑造影响,也为人性和道德的危机发出警告。
《
数据安全实操指南——不可不知的个人隐私侵犯陷阱
》
“在数据保护方面,我们需要从考虑‘什么是数据保护’转向考虑‘如何进行数据保护’。”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经国际隐私专家协会认证的信息隐私管理师,他们以欧盟、新加坡和香港的真实案例为基础,从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披露和销毁等方面系统地梳理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涵盖了餐厅、银行、商场、办公室等多个生活和工作场景。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期待而又忐忑地等待着未来的到来,然而,尽管科技在近年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人脑依然是我们所知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
,许多专家认为,我们目前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而其他交叉技术更是处于萌芽阶段。
当前人工智能的智力范围
不同人工智能阶段的区别
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还需多久?或许不过短短40年。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
同时也带来了一次物竞天择法则的运转,智慧科技不可避免地会替代社会部分职业,压缩人类的生存空间
,也让人们面对许多新的问题。在这40年间,
曾经的种种科技美梦都将成真,或许我们将依靠科技的力量过上前所未有舒适而省心的生活,实现曾经幻想过无数次的神话;但种种噩梦也会成真,或许我们终是给自己埋下了灭亡的伏笔,失控的科技最终湮灭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