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指提示:1、主题上:
“法治”主题在国考行政执法卷、地方系统执法卷中是必考的主题,部分地区没有单设执法卷的话,可能作为单篇材料考察。“法治自信”是比较新的说法(2023年11月27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其实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说法,紧跟总书记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主题词库。2、结构上:
整体结构为比较标准的议论文,开头主题引入+三段时间线论证+四段对策,区别于我们以前常用的五段文三分论点分别阐述的写作方式,本篇文章更偏向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纵向逻辑直接展开。
3、内容上:主题词比较新,理论功底较为深厚,涉及到很多法治建设的专业术语。一方面,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基础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对策的分点逻辑,从党的领导到以人民为中心,再到传承弘扬法治建设,最后到全球法治引领者,层层递进。
坚定法治自信(思想纵横)
赵 玉《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4日 第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定法治自信,积极阐释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理念、主张和成功实践,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
”坚定法治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经验
的深刻总结,体现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规律
的深刻认识。
(总书记金句引入,提出“法治自信”这个概念,从文化自信到法治自信,我们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都走出了属于中国特色的道路。同时,阐述法治自信的具体含义,一方面是总结中国特色法治建设,另一方面彰显尊重客观规律。将法治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之间搭上桥。)
改革开放后
,我们党汲取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各方面法律制度,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没有照搬照抄西方法治模式,而是
坚持从实际出发
,突出
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三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二三两段都是从历史背景角度阐述了法治自信的形成和意义。本段讲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也是法治自信从始至终需要贯彻落实的根本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
全局和战略高度
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可以用于法治主题开头金句引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优越性更加彰显,中国人民的法治自信更加坚定。
(本段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引出法治自信这个主题。)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唯一正确道路
。新征程上,
坚定法治自信
,就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保持定力。
(承上启下的段落,概括前两段历史背景的论述,同时引出下文的对策,要坚持法治自信就是要旗帜鲜明走中特法治道路。要注意的是前两段时间线论证的方式我们在申论写作中不太常用,因为需要非常深厚的理论积累,可以作为一种论述方式的补充。)
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谋划推进法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
。”要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切实做到法治建设方向
由
党指引,法治建设基本原则
由
党确定,法治建设决策部署
由
党作出,法治工作推进
由
党统领。
(一般比较宏观的主题,第一点都是坚持党的领导。对策结构为“总书记金句+具体怎么做”,四个“由”可以迁移到一切涉及党的领导的具体对策中。)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
。我们的法治自信,根源于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简单的一句话道理论证。)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