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接触黄庆军,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高高的个子,并不多话,笑起来眼角有明显的细纹。
黄庆军通过对“家当”的拍摄,直击人心,而《美国的无家可归者》,更是备受中外媒体的关注。
黄庆军最推崇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与这个上世纪伟大“幻想家”不同,透过黄庆军的镜头,是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每个人生而不同,细腻而真实的情景被图像记录封存,让人能够直接穿透历史。
所有关于家当的故事,还要从2003年开始。
采编|谢芸子 张达雄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黄庆军接受CCTV、BBC Newsline采访视频
▌缘起
黄庆军1971年生人,本是电工出身,1987年接触摄影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朱镕基鼓励下岗再就业,我完全不是科班出身,起初还在照相馆工作过,我记得那时候还流行黑白人物照,当时也经常参加一些比赛,但是都是石牛入海,没有音讯。走上摄影这条路,的确是因为爱好。”
用黄庆军自己的话来说,摄影这件事、尤其是拍摄《家当》系列,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而摄影也只是自己的一种表达工具。
1998年,黄庆军的一组关于蒸汽机车的照片,获得“柯达十佳摄影师”的称号,获奖后,黄庆军辗转来到北京,先后在《中国石油画报》与《新旅行》任职,算是正式踏上了摄影师的职业生涯。
▌家当
2003年,黄庆军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合作拍摄关于家当的一个选题,走访了四个省份、拍摄了4户人家,这段经历让他印象颇深。阔别三年,2006年起,黄庆军继续踏上了征程,决定将“家当”进行到底。
从最北的漠河到云贵的边陲小镇,从内蒙古草原到新疆喀什,从城市到农村,从草长莺飞到土质沙化。10年的时间,黄庆军已走访56户人家,对于《家当》这个选题,56副照片颇有纪录片的效果,而对于这个选题的初衷和规划,黄庆军却略显笨拙甚至完全随性。
正和岛: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黄庆军:其实当时就是想把这个事情当做长期的艺术创作,想法很简单,也没想过能做到现在,其实我一直觉得,如果有别人也愿意去拍,也都可以去,谁做都行,我更希望自己能往前看。
正和岛:那么既然是艺术创作,怎么会用这么现实的社会命题?
黄庆军:还是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能够反映出一种时代的变迁、反映出中国人家庭的变迁。
▲家当主人:北京通州一户待拆迁的人家
正和岛:所以说还是因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原因?
黄庆军:其实我还是想表达中国现在的一个阶段,社会每进入一个时代,人们都会拥有不同的家当,我逐渐发现,社会的变迁和百姓家当之间有非常微妙的联系。
正和岛: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让你觉得印象非常深刻的?
黄庆军:其实一些物件给我的感觉更深刻,尤其是反复去看的时候会有更加强烈的对比。
▲家当主人 男:柳立军,40岁,司机;
女:王敏红,40岁;孩子:柳文超
我在大庆拍过一个农户,可能因为我是大庆人,所以对那个印象非常深刻,从一开始拍摄那户人家到现在,也已经有10年了,在这10年里,远处的抽油机还在,只是早就废弃了,而土坯房也换成了砖房,家具也都换过了。
还有很多能代表时代的标志性物件,比如空气净化器、比如扫地机器人,像我们70年代的时候,这些都是没有的,70年代的大件现在很难看到了,好像自行车变得少了,智能化的东西多了。
正和岛: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差距也很大,农村城市也有去边,我看你的作品里,大多都是村镇的居多。
黄庆军:是的,其实我也希望能多拍摄一些城市的照片,但是城市的确太难拍了,大家的东西太多了。我拍摄的时候也不断反思自己,很多东西真的都是用不到的。
天南海北,家当的差别是肯定会有的,比如浙江的竹椅,北方就没有。我也发现农村的确开始富裕起来,热水器、电视机基本都有,只是可能还是台式的,城市则液晶电视多一些。很多时候也感觉的确有很不公平的地方。
正和岛:比如什么?在拍摄的过程中有让你觉得很触动的地方吗?
黄庆军:比如城市的土地一直升值也会带来财富的升值,其实我觉得这很不公平,我接触的一些农民很勤恳的种地,十年过去了依然如此,但是粮食作物的价格却仍是起伏波动。
▲家当主人 男:59岁,谭其珍,
海南三亚槟榔谷
我记得我拍过一户海南的人家,他住在槟榔谷,房子有60平方米,还是园区给新建的,但是他的家当非常少,全部加起来我看也不过2000元人民币。
我遇见他时,他正在槟榔谷园区里表演编竹筐,很多黎族人不会说普通话,他会说,所以多聊了几句。当我提出想拍摄他的家当时,他不太情愿,因为家里东西太少了,其实我没有刻意表现贫穷。
他当时60岁,没有结过婚,赚的钱大部分都用在喝酒吸烟上,所以家里东西很少。在拍照时他的妹妹在远处看到哥哥的房子外面摆了好多东西,还以为哥哥喝酒喝死了,特地跑过来看看。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家当中供了一个观音,或许无论贫富,有一个信仰吧,还是很重要的。
正和岛:那你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吗?
黄庆军:我想我是相信因果的。
▌流浪者
2010年,黄庆军赴美,在纽约第一次亲眼目睹在街边行乞的无家可归者,2015年12月,黄庆军随电影《不期而遇》到达洛杉矶,与中国的乞讨者很不同,美国的流浪者有自己的帐篷,政府为了便于管理会给他们规划生活区,这让黄庆军感到好奇,他想看看这些无家可归者会拥有什么样的家当。
正和岛:为什么会想要拍这些流浪者?
黄庆军:我想是因为好奇,我在拍摄美国这些无家可归者的时候,已经在国内完成了53户家当的拍摄工作。
我发现社会矛盾是每个国家都难以避免的。
正和岛:当时拍摄的时候有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吗?配文内容真的让人很唏嘘。
黄庆军:其实那个项目在拍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大感受,我给你解释一下,因为我不懂英语。所以在拍的时候,剧组的女孩还很担心,我一个人去拍摄能行吗?但我认为微笑是最好的语言,我也被那些流浪者怒吼这轰走过。
打开局面是因为我发现一个流浪者在准备搬家,我帮了他的忙、请他喝了咖啡,而后这个流浪者把他的黑人伙伴介绍给我,也给我讲了他的故事,之后我请那个黑人朋友吃了饭,彼此祝好道别。
之后通过翻译我才知道,他12岁就开始吸毒,但是现在喜欢艺术,想成为一个艺术家,我真不明白为什么12岁就会吸毒,想想觉得还挺害怕的,反而不知者无畏。有一个流浪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他的一个同样流浪的朋友被杀了,但是无人问津,所以他就住在那里,想找出杀人凶手,每天都带一把很长的大刀。
还有两个小孩,因为家里孩子多,哥哥超过18岁的时候,这两个孩子就被赶出来了,他们就只能住帐篷。所以你看,这和我们生活的观念就不一样,我们的父母再穷好像也得养着自己的孩子。
正和岛:有想过家当系列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响么?
黄庆军:其实有想过,但是其实我拍摄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太多功课。我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我觉得一年能干一件事,哪怕拿一块石头扔到水里了,只要有声儿就行了,就别石沉大海就好了。
▌“下一步”
今年3月,第十二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获奖结果揭晓,俄罗斯摄影师波诺马尔维斯的作品《彼岸》摘得年度新闻照片大奖,而在本次大赛中,中国参赛者的表现同样不俗,共18位中国摄影家获奖,其中就有黄庆军的《网购家当》。
《网购家当》将传统的拍摄手法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在体现了黄庆军艺术水准的同时,也反映了出中国人消费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记录意义。
▲刘骏一家,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
平均物流时间:5天,第一次网购时间:2012年
正和岛:当时《家当》拍的好好地,什么机遇让你决定拍《网购家当》的?
黄庆军:当时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我就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恰巧和淘宝的工作人员联系上了,就做了这个项目。
正和岛:那么在这三个家当系列中,你最满意的是《网购家当》吗?
黄庆军:其实不是,我最满意的还是《家当》。我希望这个在之后能丰富更多阶层,其实通过《网购家当》,我也接触了很多90后,我记得我曾经拍过一个漫画家,叫“伟大的安妮”,这次再想约访,小姑娘已经有了经纪人,其实这都是变化。
▲孙斌31岁,浙江省杭州市,
平均物流时间:2-3天,第一次网购时间:2008年
正和岛:所以下一步想采访更多年轻人?
黄庆军:不,我想多拍摄一些城市中的家庭、不同阶层的人们,其实“家庭”对于“家当”这个选题更有意义,我也在劝一些富豪们展示自己的家当,但是很难,而且刚才我也说到了,城市中的人们东西太多。
▲江南浔古镇
家当主人 男:沈嘉允65岁 女:周建平58岁
正和岛:那么对于《家当》这个选题,你觉得你会坚持到什么时候?
黄庆军:其实我没有想过,我下一个目的地是去大连。我也在想,做重复性的东西是否有意义,我也在思考,现在还很难说打算,我已经拍了56户人家,但是可能会拍的更多,直到有一天,我自己觉得可以了才会结束。
我希望到了最后,我的最后一张收官之作是我自己本身,我也该好好清点清点自己人生中的“家当”了。
正和岛:除了《家当》,您还有别的系列在进行吗?
黄庆军:我拍摄过很多企业家,其实我比较喜欢听他们讲故事,我记得柳传志曾经说过,人生中一定要有一个底线,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我想对于我来说,做能表达自己的摄影师就是我人生的底线。
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事是,我发现企业家的办公室大多都有很多藏书,但自己的肖像非常少,我印象中任志强除外,所以我希望也能有机会多去记录企业家的影像。
-家当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走势图-
-而企业家的变化则是一部奋斗史-
-百忙之中,抽空记录你的家当-
-当时间被图像封存,才会穿透历史-
长按图片或点击阅读原文,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