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河南省委主管主办的《党的生活》刊发河南省政府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涛文章《
打头阵 挑重担 勇当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柱石
》。
文章提出,河南省政府国资委将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打头阵、挑重担,勇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
打头阵、挑重担需要有硬核力量,
文中提及多项行动,
“开展一流企业培育行动”“积极对接粮食产能提升、种业振兴等行动”“开展降低资产负债率攻坚行动”“实施监管提升行动”“实施重组提质行动”“实施省管企业新业倍增行动”“启动省级科改示范行动”“启动国有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行动”
。
一是强化主业支撑。
高质量落实全国国资三级规划,推动资金资源向主业集中。动态调整企业主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视同主业管理,开展子企业主业核定。
二是强化投资支撑。
围绕优化“两高”(高速、高铁)加快“两航”(航空、航运)谋划布局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聚焦产业新赛道,在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等领域集聚资源、放大功能、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提能级、增优势的重大产业项目,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生力军”。
三是强化产业支撑。
开展一流企业培育行动,落实特别监管、绿色通道、联系直通车制度,建立政策集成“工具箱”,在新材料领域推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重点企业、后备企业培育。
四是强化托底支撑。
推动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和增储上产,积极对接粮食产能提升、种业振兴等行动,推动涉农企业资源向中原农谷集中,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储粮技术和规模,守护“中原粮仓”。
一是科学精准调度。
实施创利增效攻坚,围绕“一利五率”体系加强精益管理,紧盯效益指标,增强刚性约束,持续开展利润指标月度排名、实物工作量排名和重点任务通报约谈工作,完善经济运行调度会、新闻发布会、圆桌会议等机制,做强价值创造“基本盘”。
二是实施资产优化。
做强增量,优化产品结构,抢抓市场机遇,提高高端市场占有率,向市场要效益。激活变量,推动司库体系建设,对内深度挖潜,推进“两金”管控和亏损企业治理工作,提升资产周转效率和经营创现能力。做优存量,推动非主营业务“应退尽退”、低效无效资产“应处尽处”,加快盘活土地资源。
三是强化基金赋能。
推动设立国企改革发展主题母基金,谋划设立和参与特色产业基金、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发挥基金矩阵作用,发展行业投资、股权投资,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投早投小投科创,推动科创无中生有、有中出新。
四是防范化解风险。
持续优化负债结构,大力压降融资成本,实现融资“高变低”“短变长”“间接变直接”。开展降低资产负债率攻坚行动,形成全级次债务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多部门联动风险预警机制,稳妥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债券违约底线。
一是治理机制重在走深走实。
深化公司治理制度体系,科学设置党委研究事项范围标准,“一企一策”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国有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刚性落实董事会评价、董事长年度述职评议问询、向出资人报告工作制度。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推动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做实专职外部董事职权,全面提升外部董事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
二是运行机制重在提质扩面。
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强化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责任和全员绩效考核,加大力度推行中层管理人员“四制”改革,提升考核的科学性、精准性,促进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探索集团总部“六定”改革,全面推进市场化用工,加快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工制度体系。
三是监管机制重在放管结合。
实施监管提升行动,制定省政府国资委权责清单(2024年版),既放权赋能又从严监管,提升监管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水平。分类设置针对性、个性化考核指标,全面实施绩效评价,建立追溯调整机制,做到“硬碰硬”兑现考核结果。切实加快构建全系统集成、全过程在线、全级次穿透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实现场景可见、业务可知、风险可控、责任可溯,打造智慧监管全景图。完善数据共享、定期会商、要情通报、联合调研、协同考核、监督问责等六项机制,凝聚协同监管合力,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追责问责的监督闭环。
一是战略重组“提质”。
围绕战略部署产业、围绕产业布局企业、围绕企业配置资源,实施重组提质行动,在14个重点产业领域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构建“一业一企一强”新格局。
二是传统产业“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