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侧耳倾听过世界的声音?
细碎的雨丝洒落大地,草木在微风轻拂下向天空伸展枝芽,振翅欲飞的小鸟清脆的啁啾。沉淀在时间长河中的一首首古旧器乐曲,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交响情人梦》的年轻剧迷(非古典爱乐者)的必听。
▲
豆瓣评分高达9.1分
《交响情人梦》首播至今,一晃已经过去了十周年,它在日剧迷心目中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该剧改编自漫画家二之宫知子的同名漫画,曾于2004年获得第28届讲谈社漫画赏少女部门大奖,单行本销量成绩不俗。2006年10月,富士电视台将这部音乐少女漫搬上了荧幕,由武内英树及川村泰佑联合执导,上野树里、玉木宏、瑛太等主演。2010年上映的剧场版《最终乐章》前后篇也共获得了近80亿日元的票房。
❖
用戏谑演绎高雅
《交响情人梦》的主题当然是古典音乐。然而,即使是对于完全不懂欣赏古典音乐的观众而言,那些
拗口的
音乐大师们姓名与带有繁复作品号的曲目,哪怕完全没概念、记不住,也不存在因此而跟不上剧情的情况。那些殿堂级的、仅仅是念出口便仿佛自带光环的名字,于故事中许多时候却是角色的疯狂行为与日和式对白的笑料来源。
作为最成功的漫改电视剧之一,《交响情人梦》在无数细节上都忠实地沿袭了原作的“画风”:女主角不修边幅、可以连续几天不洗澡,房间脏乱堪比垃圾场;顶着爆炸头的少女心鼓手翘着小指表白不成哭逃而去,八字胡下的嘴唇嘟着撒娇发嗲;娇小甜美的S乐团大提琴手在指挥家门口流着鼻涕端着碗筷求赏饭;大师指挥众人演奏“像光从天花板洒下来一般的感觉”,配合台词的是有如在岸边翻着白眼的死鱼一样的醉汉脸……
剧中的情节设计将漫画才有的夸张效果在电视银幕中进行了写实化。全剧人物通篇充斥着搞怪、扭曲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但这些不管哪个看上去都离正常人类有偏差的“奇葩们”,即使上一秒还动若脱兔状如癫痫发作,转眼间就能西装笔挺端庄肃穆地去奏响百年传世的乐章。
剧中无时不在插科打诨和庄严正剧间频繁对切。几乎所有角色都是双面的,生活中的邋遢、无厘头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舞台上的光芒万丈。世界级的"Maestro"是个流连声色场所的怪老头,执起指挥棒便是睥睨天下的帝王。
❖
交响情人梦?
关于音乐,关于爱情,关于梦想……
《交响情人梦》为何如此成功?它题材冷门,原作者本身又偏小众化,作品一没有讨好读者的基本设定,二没有接受度高的大众桥段,在一个商业化堪称完美的运转体制里,这样几乎分解不出必红元素。但稍微一想又不难理解,古典音乐与日和式的冷幽默都只是外壳,如果这部剧里只有这两点,那它不过是一部风靡一时的优秀小品。
而它真正被奉为经典、打动无数观众的原因,则是在穿插在搞笑过场里的,那些人如我们一般琐碎的生活,以微小的力量奋力往目标攀爬的场面。不论是天才千秋,还是弹琴不看谱的野田妹,抑或是被称为笨蛋的瑛太、一丝不苟武士一般的黑木……所有的角色都贝塑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们饱受嘲讽打击、屡遭挫败却永不言弃的姿态,才是真正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
从
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
千秋真一:「我喜欢听你弹钢琴。」「也许让她留在日本自由快乐地弹琴会更好,但是不管多少次,不管多少次我都想要听到那样的钢琴声!」
三木清良:「如果没有音乐,也许我们可以像普通情侣那样恋爱吧。」
「可是如果没有学音乐,我们也不会走到一起啊。」
❖
“交响”成就“情人梦”
恰如交响乐强调乐器和声部间的齐鸣与配合,恋人之间的相处也需要“交响”——不仅是为对方发出的美妙音符赞叹,同时自己也要能够形成独特的、能与之相和的韵律。这一点无论是之于
千秋王子与野田妹,还是之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皆是如此。
不同世界的人,即使彼此相爱,也很难在一起。唯有两人站在同一平面,才能实现无障碍的心灵沟通与思想交流。唯此,双方才能在新鲜感过后仍然葆有对对方的欣赏,进而生发出真挚长久的爱恋。真正
爱一个人,就要努力向对方的世界靠拢。对,就
像野田妹那样
。
但这种靠拢,绝不只是一味地让自己妥协以适应对方。因为,
爱不是两个失去自我的人的无缝连接,而是两个独立个体的交相辉映
。好的爱情是两人共同的成长。
所以,在靠近对方的世界的同时,也要那样努力地挖掘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
剧中,野田妹一直都在困惑:自己弹钢琴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她终于明白,弹钢琴绝不仅仅是为了和千秋学长在一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现自身的价值——用音乐为他人带来快乐。这也最终成为了千秋能与她在一起的原因:
在人生这部交响乐中,不做对方的配角,而是两人相伴相随,共谱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