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反读书
有许多文章用着白岩松的名字在流传,但他说这都不是他说的。只有他书里的那些文字,节目里说的那些话是他认可的。在这里我们只传达最真实的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14 小时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14 小时前  
深夜书屋  ·  一个人即将走大运前的征兆: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反读书

白岩松:有文化,才能流芳百世

正反读书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5-26 19:55

正文

听岩松的观点,品岩松的态度,读他最真实的想法!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岩松白说


白说君 杜甫有茅屋,刘禹锡有草庐,陶渊明有东篱,他们穷的让你不敢相信,可被世人所记住的,永远不是拥有金钱最多的人。

文 | 白岩松


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自然领我们去了藏书楼。在藏书楼,讲解员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文化人。”我一听特郁闷。第三代这个文化人要开始败家了。他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十七万册孤本、善本,建成这座藏书楼。


现在,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周恩来总理在解放南浔之前专门有一个批示,告诉解放军这里有座藏书楼,不许用炮火轰击,要保护。


南浔 嘉业 藏书楼


即将离开藏书楼时,我们说,幸好第三代是个“败家子”,把祖辈积攒的金钱都“败”成了文化,让这个家族因此流芳百世。因何而有用?


大家都知道《富春山居图》。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我相信那个朝代的“城里人”也都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歌舞升平。而这位老人,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



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自己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就是文化的“无用之有用”。我们这一两代中国人,是没有“故乡”和“故居”的,一直都在迁徙。





1994年,冯骥才老师为了保护天津要拆的街巷,组织一百多位摄影师去拍照。最后房子拆了,艺术家把它们留在了无声的作品里。还有韩美林老师和其他很多艺术家,他们也在为我们保留过去的故乡,创造未来的故乡。真的,很多年后,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当你看到这本书或那幅画的时候,你会知道这是中国,你走不丢的。


南浔古镇

多年前有一位中国的文化人,离开了祖国,认为自己从此将成为一棵没有根的树。几个月之后,他走进国外的一家图书馆,在馆藏的典籍中看到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在那个昏黄的充满旧书气息的空间里他号啕痛哭。他突然感到安全了,自由了。这不就是中国吗?自己没有离开它呀。


因此,哪怕我们失去家园或远离故土,依然会在艺术家的作品里知道,这就是中国。再不好好重视文化,我们将来拿什么回忆,拿什么找到家?在这个没有故乡也少了故居的时代里,如果再没了记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


END



注:本文摘自《白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独家授权。



阅读往期经典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