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学习、社交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受到这一群体的青睐。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良商家盯上了老年教育这块“香饽饽”,以“办老年大学”为幌子,打着“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的旗号,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诱导老年人掏钱购买高价课程,赚取高额利润,导致一些老年人掉入消费陷阱。
老师成了“推销员”
诱导老人买这买那
72岁的李玲从广东省某国有企业退休后一直在家颐养天年,前不久听说家附近新开了一所“老年大学”,有免费书法体验课,便报名参加。没想到上了几节课后,老师便一个劲地推销书法课程。
在老师的“软磨硬泡”下,李玲掏钱购买了课程。可上了几节课后,她发现课程质量与之前的体验课相差甚远,老师也不是所谓的“名师”。更让她气愤的是,课程结束后,老师又向她推销更贵更“高级”的课程,声称“只有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书法家”。
来自湖南邵阳的张军也有类似经历。他是一名退休工人,今年68岁,平时身体不太好,听说小区附近的一所“老年大学”开设了一门“中医养生课”,便报名参加。
可几节课后,老师突然开始推销一种“神奇保健品”,声称“包治百病”,尤其对老年人的慢性病有奇效。“老师说这种保健品是‘独家秘方’,市场上买不到,只有通过他才能买到。”张军说,在老师的“洗脑”下,他花了近万元购买了半年的用量。
可服用一段时间后,张军不仅没有感到身体好转,反而出现了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当他试图联系老师退款时,对方以“个人体质问题”为由拒绝退款。
记者注意到,上述受访者参加的“老年大学”均非政府办学,而是一些民办教育机构打着“老年大学”的旗号,利用老年人群体防范意识薄弱、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通过“免费体验”“名师授课”“收获颇丰”等噱头吸引老年人报名,再通过“饥饿营销”“情感绑架”等手段诱导老年人掏钱购买高价课程或相关产品。
有的老年大学
都没有办学资质
多名受访的老年学员提到,他们在选择学校报课时看到对方写着“老年大学”几个字,便想当然地认为是公办老年大学,完全没想过会是民办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更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些不良机构试图割掉的“韭菜”。
“我报名的那所学校名称就是××老年大学,实际上它都没有办学资质,可我以为它就是一所大学。在大学里上课,怎么会被坑呢?”李玲感到不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对老年教学的办学主体规定得更加明晰一些,没有经过审批的怎么能叫大学呢?”
实际上,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创办老年大学必须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取得办学资质才能招生。其间,必须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
专家建议
老年大学建立讲师资质审核制度
受访专家提出,要建立维权机制,降低老年人维权成本。比如设立老年人消费维权绿色通道,简化投诉流程,提供法律援助;支持消费者协会或公益组织对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机构提起公益诉讼。
“要推动老年教育转型,回归公益属性。”教育专家李一陵建议,通过加大对老年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其对商业化收入的依赖;通过课程优化,开发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公益课程,如健康管理、法律常识、智能手机使用等;通过社会参与,鼓励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老年大学建设,提供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
“治理这一乱象,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完善,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切断利益链、筑牢监管防线,才能还老年教育一片‘清净’,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李一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