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方面,近年来,政策对分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例如,国九条及相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制定分红计划。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红利策略的普及,也扩大了选样范围,为被动化投资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而从市场规模来看,从2010年到2023年底,跟踪A股红利策略的被动产品,从20亿增长到了420亿元。今年更是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目前,红利ETF与场外产品的合计规模已接近1000亿元,规模增长是非常快的。
那么红利类的策略我们能做些什么拓展呢?大家一般听到红利想到的就是高股息。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红利这一核心变量,可以发现它可以延伸出丰富的投资维度。首先是投资范围的多样性,无论是大盘股、中小盘股,还是跨市场(如A股与港股)的布局,红利策略都能覆盖。此外,还可以聚焦于特定行业主题,比如央国企红利、能源红利和公用事业类红利等。这是我们第一个可以考虑的点,也就是从投资范围、投资赛道的角度做一个切分。
其次我们可以
重点关注红利的分子和分母
。分子端代表现金分红的金额,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息息相关,而自由现金流又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可以
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收益质量以及分红意愿等因素,对分子端进行筛选,从而挑选出更优质的红利资产
。而
分母端则与股票价格相关,可以从市盈率、市净率等估值指标,或者价格波动与运行趋势的角度入手,进一步优化选股过程
。例如,在分析估值时,我们常提到“估值陷阱”。所谓“估值陷阱”,指的是表面上看似低估值的股票,实际上可能因长期股价下跌而导致的虚假低估。这类资产往往缺乏实际价值。因此,通过更细致地研究分母端数据,如价格趋势,可以有效剔除这些陷阱,从而提升红利策略的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