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公众微信号,并联合了《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致力于成为专业的教育资讯服务者,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有用的教育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海拔1049”:阿尔卑斯山深处的艺术能量 ·  10 小时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做好稳外资“加减法” ... ·  22 小时前  
新消费日报  ·  老铺黄金要调价了! ·  昨天  
中欧商业评论  ·  杭州为什么难以追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第一教育

市民夜校热门课秒空?人大代表:终身教育,高校应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1-18 17:26

正文





2024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创造了“73万人同时在线抢课”的记录,112门课在10秒内报名满额;秋季班更是在3秒内达到90万人次报名峰值。


市民夜校供不应求,如何解?上海作为在全国率先推动终身教育和启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城市,肩负着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的责任。尽管上海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面对新形势、新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建议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要更好地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





市民需求旺盛


当前,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建设创新不足,但市民需求旺盛。孟钟捷发现,当前能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及较好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课程仍显不足。如老年教育课程长期以艺术类居多,健康、人文、社会参与类课程数量偏少,比如2024年开设的397175门次老年课程中,参与频次最高的前三名课程为舞蹈、声乐和乐器,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缺乏切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生活需求的创新。



同时,目前终身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总体不足,尤其在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领域缺乏高层次教育管理与专任教学人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以老年教育师资为例,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上海老年教育专职教师的数量总体低于5%,而兼职数量高于95%;截至2023年底,各街镇乡社区(成人)学校志愿者教师数量占总教师数的89.84%。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少,全市仅有1600名左右专职教师,在全市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极少;目前工作大量依靠的是兼职教师队伍。尽管专职教师来源多元,为社区教育带来了特色,但也导致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此外,终身教育领域的名师建设力度薄弱,至今未有终身教育领域的教师、校长进入上海市名师、名校长培养系列,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亟需加强。


据孟钟捷介绍,社会转型加速了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但上海高技能人才发展仍存在供给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两大问题。2023年,上海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共6861个,开设班级11458个,“专业技术”“经营管理”“职工技能”合计占比达70%,但整体培训系统性不足,产学融合条件薄弱,模式创新乏力,师资队伍不稳定,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技能培训需求。



推动高校引领


孟钟捷建议,政府可通过多项举措推动高校引领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为更好满足多样化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议政府明确支持高校参与终身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通过经费支持、项目委托等方式,推动开发与实施面向大学生以外各类群体的终身教育课程,并设计精准匹配个性学习需求的模块化课程。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和国际对话需求,政府可鼓励高校研发气候变化、代际学习、金融素养等新兴领域课程,并将其纳入全市终身教育核心推荐课程。


还可委托高校优化终身教育师资培养路径。在学科建设支持项目或学科布局调整中设立明确的时间线,加快支持高校设立“老年教育”等二级学科,或进一步支持“成人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完善课程体系、编写出版系列教材,增强学科支撑能力。与教育部协商,尽快增加终身(成人)教育领域教育博士的培养规模,加速储备研究型与实践型人才。


孟钟捷认为,政府还可支持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支持高校与社会各行业的跨领域协作、依托高校建立终身教育大数据中心、研发智能大模型。实时分析市民及机构的人才需求与学习数据,生成个人或者机构的学习画像,借助AI优化学习服务,精准配置与互享资源,优化现有的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全面助力上海终身教育治理的数智化转型。



文字:白羽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周紫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