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的彭于晏
(阅读全文向下拉动)
文: 匿名作者
离约定好的采访时间还有十几分钟时,彭于晏就提前来到了采访间,和工作人员一起安安静静走了进来。
他穿着黑色皮鞋,黑色牛仔裤,浅灰色棉体恤,肤色黝黑,这是他参演电影《明月几时有》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更接近游击队员“刘黑仔”这个角色而特意晒黑的。这个7月,彭于晏主演的两部作品接连上映。在《明月几时有》中,他是上世纪40年代名扬港九的传奇抗日英雄“刘黑仔”;《悟空传》中,他是那个一身反叛精神的孙悟空。
想得多了
彭于晏35岁了,已经到了一个被人叫“小鲜肉”会觉得不好意思的年纪,摆在面前的机会越来越多,他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刚刚过去的半年,彭于晏有6个月是在剧组度过的。他想趁着精力旺盛的时候多留下一些作品。当然,他也坦然承认,这也是压力所致,他怕一旦停下来了就会被大家遗忘。
从2002年出演第一部电视剧到现在,15年过去了。非科班出身,20岁刚开始演戏那会儿 ,彭于晏说自己全凭感觉。演电视剧《海豚爱上猫》,他拿到了海豚训练师资格证,这是他得到这个角色的条件。做演员初期,彭于晏更多的是听从和照做,他不断在挑战身体的极限,而近些年,他学会了观察和思考,比以前想得多了。
而想得太多有时候会束缚他的表演。这是他从《明月几时有》的导演许鞍华那里学到的。“你可以换种方式,试着再放开一些,说不定会更好。”拍摄期间,许鞍华经常这样跟他讲戏。彭于晏发现,表演,有时候需要松弛。
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之作,《明月几时有》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42年的抗日故事。当时日军攻占香港,知识分子成了被通缉的目标。为了把文化人士转移出去,彭于晏饰演的游击队队长刘黑仔和周迅饰演的小学女教师方兰里应外合,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秘密营救。
“我想都没想过,许鞍华导演会找我拍戏。”彭于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时,彭于晏凭借电影《翻滚吧!阿信》入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那一届,许鞍华凭借《桃姐》摘得最佳导演奖。在那场颁奖典礼上,《桃姐》三次提名,三次拿奖,成为那届金马奖上的大赢家。《明月几时有》是彭于晏第一次和许鞍华合作,此前两人只是在电影人云集的颁奖礼上碰过面,从来没有过交流。所以当“刘黑仔”找到他时,彭于晏一开始有点懵。
“这个角色对我来说很难,我不像一个游击队的人,不会讲广东话,什么都不会。”一开始他完全没有信心,开拍前,许鞍华给了他三本关于“刘黑仔”的人物传记,读到最后,他慢慢读出了自信。
和“刘黑仔”一样,彭于晏也没想过自己有机会成为“孙悟空”。
《悟空传》改编自今何在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大闹天宫的五百年前,未成为齐天大圣的孙悟空,不服天命,向天地诸神发起抗争的故事。这部出版于2000年的小说曾在网络上取得了颇高的点击率。导演郭子健曾与周星驰联合编剧并执导过古装神话片《西游·降魔篇》。
“他很帅,但帅当中有一点猴子的气质在,《悟空传》的定位是孙悟空成为齐天大圣之前,还没有名扬天下的那个阶段,必须兼具可爱、反叛、坚持和无奈这些气质,彭于晏是第一个跑进我脑海中的那个跟剧本不谋而合的演员。” 郭子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彭于晏是他第一个定下的演员,之后根据他的气质去选择其他的演员。
这是郭子健和彭于晏第一次合作,在此之前,只是在他执导的电影《救火英雄》的片场,彭于晏探班好友余文乐时,他和彭于晏有过几次简单的关于电影的交谈。
“如何在人的状态下去演孙悟空?”这是郭子健想要尝试的,也是吸引彭于晏加入的原因。“我们要让他像一个人,但又不能完全去掉他是猴子的事实。”这是导演希望呈现出的效果,至于怎么做到这一点,他没有给彭于晏现成的答案。彭于晏需要自己去摸索,比如手指如何颤抖,眼神如何更到位。
而比起肢体表演,这部戏对于彭于晏最大的挑战是声音的表演。导演希望彭于晏为自己扮演的孙悟空配音,而彭于晏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多少带点台湾腔。在专业配音演员的指导下,在提前观影的观众的吐槽声中,彭于晏前后进出录音室十多次,最长的一次,在录音室连呆两天。“这次行不行,不行我们再来。”郭子健记得,彭于晏从没有过一句抱怨,每次离开时都会这样问他。
不停的翻滚!
其实,早在三年前,“孙悟空”的角色找到彭于晏时,身边不少朋友都建议他放弃这个机会。理由几乎一致:经典很难超越,观众的期待值会很高。事实上,早些年他拍电影《激战》《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和《破风》的时候,身边也总有不理解的声音。
“不要太在意别人说什么,喜欢就会去把握。我觉得人有时候是这样,还是会选择听跟你想法一样的人的意见。”彭于晏形容自己比较“自我”。
“会不会很难?”“观众会不会接受?”或者“我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角色?”以及“为什么我做不到?”对于这类问题,彭于晏觉得,他必须得先踏出去,接受这个选择,才有机会一探究竟。
彭于晏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善于规划未来的人,比起看不见的未来,他更在意当下。回看自己的作品,彭于晏只有一个打分标准:拍戏过程中,我是不是过瘾?我有没有学到新东西?
在演员这条路上,彭于晏似乎一直在“被选择”。
彭于晏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小时候大部分时间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喜欢看电影,经常带他去电影院,外婆最喜欢的电影演员是周润发,那个时候,周润发对于彭于晏而言,是隔着屏幕的遥不可及的一个梦。
13岁时,彭于晏离开台湾,去了加拿大,在那里,他考上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经济学。之所以选择经济学,是外婆的建议,“学金融前景好”。
大学一年级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外婆过世,彭于晏回台湾奔丧。这一年他19岁,小时候找他拍过广告的导演杨大庆当时在筹备偶像剧《爱情白皮书》,被杨大庆看中后,彭于晏接拍了这部剧,之后休学,正式开启了他的演员职业生涯。多年后他曾回忆,那个时候完全是抱着打工的心态去拍戏,合约也没有签。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是为了圆外婆的电影梦。
圆梦之路一开始走得并不顺利。
2001年入行,2011年电影《翻滚吧!阿信》在台湾上映,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彭于晏第一次在大屏幕上找到了作为演员的成就感。
而在此之前的十年间,彭于晏拍了20多部影视剧,收视和票房都反响平平。让他在真正意义上走进大众视野的是一则他和台湾演员桂纶镁为某口香糖所拍的一则电视广告。
2010年7月,这则广告在电视上首播。播出前的一个月,他拿到了《翻滚吧!阿信》的剧本。同年年底进组拍摄,当时工作人员见到他,都会喊一句“兄弟,加满”。这是那则广告里彭于晏的一句台词。
《翻滚吧!阿信》是彭于晏和台湾导演林育贤的第三次合作。早在2006年时,彭于晏就出演了林育贤执导的电影《六号出口》,这也是彭于晏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电影的名字叫《六号出口》,不过他们并没有找到出口,这部电影后来以亏损收场。
三年后,提前和当时的经纪公司解约,26岁的彭于晏遭遇事业最低谷,没有工作机会,没有收入,还背负着解约带来的数额不小的赔款,他甚至要靠家人的救济来维持生活。如果不是《翻滚吧!阿信》来得正是时候,他很有可能在那时选择退出这个行业。
故事主人公林育信是一名体操运动员。电影讲的是阿信从人生低谷翻身赢得冠军的故事。开拍前,彭于晏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会了体操的全部六个项目。
2011年8月,《翻滚吧!阿信》上映后,在台湾获得了8000万元新台币的高票房,彭于晏凭借这部电影入围了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得知入围的消息后,彭于晏闪过一个念头,他觉得这应该是他演员生涯的最高峰了。
“不停的翻滚!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是彭于晏写在自己社交媒体简介中的一句签名。
戏里过瘾,戏外恐慌
第二年,彭于晏和桂纶镁为那部广告片拍了续集。这款口香糖随后成为了中国市场上的销量冠军。为了角色而练就的完美身材也让彭于晏成了“健身改变命运”的最佳代言人。自此之后,“肌肉”成了彭于晏的一大标签。之后他只在大荧幕上出现,几乎没有再拍过电视剧。
早期拍电视剧那会儿,除了演戏之外,经常需要出席各种各样的见面会,彭于晏不习惯这样的大环境。拍电影后,他发现自己只需要专心演戏,穿梭在一个又一个剧组,宣传期出来露面就好。这是他喜欢的演员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拍戏的过程中,他足够过瘾。
拍电视剧那会儿一天20场戏,通常是照着本子拍,拍完离开,第二天继续这样“完成任务”。后来他拍《翻滚吧!阿信》,在片场,他会和林育贤导演商量,台词怎么改一下更好。他初次体验到了创作角色的兴奋感。他开始早起,期待去片场迎接新一天的拍摄。有时候戏份儿相对轻松,早早结束,他不够尽兴,就留在现场当围观群众,看别人是怎么拍的。
而具体是什么时候对演戏这件事开窍的,彭于晏自己也说不上来,他把所谓的“演技”归功于年纪的增长。而至于“拼命”一说,彭于晏每次被问起,总是会笑着回应。他不觉得自己为角色做的那些功课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那是他的方法。
彭于晏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拍第二部电视剧《恋香》的时候,在剧中扮演他父亲的是台湾演员刘松仁。他那时候不懂怎么演戏,全凭直觉,每天吃饭的时候,跟刘松仁聊天,从前辈那里取经。刘松仁的台词本密密麻麻,做了很多标记,“我就以为拍戏就该那样”。彭于晏说。
后来《海豚爱上猫》的剧本找到他,参演的前提是考取海豚训练师资格证。“那么酷,为什么不学呢?”到了电影《听说》,练就角色具有的技能已经成了他演戏的习惯,“如果我不会手语,只是现场摆弄一下手指,好像有点欺骗观众的感觉,对聋哑朋友也不尊重。”
彭于晏说,他自己是一位“挑剔”的电影观众,如果演员演得不到位,他没法投入那个故事。
“我不能总在表演,内心没那种体验的话,会觉得很空,会觉得不踏实。”他要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扮演的那个角色。
到了《湄公河行动》,彭于晏注意到了更多的细节。“开枪这种事情,给你一把枪,谁都会开。练习上两三个月后,拿枪的动作和第一次一定是不一样的。”
而过瘾之后是恐惧。“进入那个故事后其实有点恐惧,就不想离开了,会把较多的能量留到那个戏里,拍完之后,回到日常,就不去想别的事情,只想放空自己。”这种恐慌通常会随着下个角色的来到慢慢消散。
彭于晏说自己其实有点矛盾,有时候,他会想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职业规划,找一个确定的方向,有时候他又觉得“想那么多干吗,顺其自然就好”。
“有时候我们是被环境改变的。”这么多年,他似乎都是“被选择”,他清楚演员这个职业的被动,近些年,找来的剧本多了,他有了更多主动选择的权利,有一点始终没变,他还是想要去挑战一些远离日常生活的故事。
拍戏占据了他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而拍戏之余,他的生活非常简单,他想要在那些角色的故事中寻找远离日常生活的边缘经验和奇妙感受。
“很多事情我都不了解,但我想探索这个世界。”彭于晏这样总结演戏对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