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从农村聚餐不得使用四季豆事件分析基层移风易俗 ... ·  昨天  
KnowYourself  ·  48岁怀二胎,她撕碎所有「好妈妈」剧本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涨了 38%,每月多赚 8000

唐韧  · 公众号  ·  · 2024-08-23 13:0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一个人帮助同学成功跳槽并涨薪的经历,并分享了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和资源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组织的训练营、一对一咨询以及内推等方式,帮助同学获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文章还强调了认知差异和主动争取的重要性,鼓励读者积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职业技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同学成功跳槽涨薪的经历

作者帮助一个同学实现了每月多赚8000多元的目标,通过参加训练营、一对一咨询和内推等方式,同学获得了面试机会并成功获得offer。这件事体现了资源、机会和认知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训练营的运营模式

作者组织的训练营高密度学习,注重交付,帮助参与者提升产品思维和工作方法。作者认为高密度的学习方式效果更好,并且通过与参与者的交流,建立互惠关系,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关键观点3: 认知差异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认知差异对于个人收入和职业发展的影响。通过接触不同的信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可以打破壁垒,提高收入。作者鼓励读者积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职业技能,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结果。

关键观点4: 线下产品训练营的招募

作者开始招募成都线下产品训练营的参与者,这可能是成都唯一一场。作者鼓励成都的产品经理们积极联系报名,同时也提醒广州和深圳的同学积极报名参与最后一场训练营。


正文

每个月工资在原来基础上多到账 8000 多,算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了吧!


当然,我已经不拿工资很多年了,但是我最近帮助一个同学做到了这件事,成功帮他跳槽并实现涨薪 38%。


算下来,平均每月多赚 8000 多,一年多赚小十万。


原本上午我在写另一篇文章,突然收到他微信发来的消息,激动之余就另起笔写了这篇。


说实话,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先说下我为他做了什么,简单来说三件事。


第一,参加了我一天的线下训练营,同时学完了一个月的线上课程,收获一套「4+4」的产品思维和工作方法。


第二,我对他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一对一咨询,完成了职业诊断、简历优化、面试辅导以及长期职业规划。


第三,帮他内推了三家公司,其中两家大厂,一家创业公司。


因为是直接内推,所以他都获得了面试机会,三家公司中拿到两个 offer,分别是其中一家大厂和另一家创业公司。


最终,他接受了那家大厂的 offer,薪资涨幅 38%,职级满意,同时也填补了他履历中没有大厂经历的空缺。


如果作为产品经理的你还不了解我的训练营,建议你可以考虑一下了,说不定对你来说也是一次机会。


不管你在哪个城市,都可以联系我要一份关于产品训练营的详细介绍,如果你还没加我,可以加:tangren0517



其实今天之所以想跟你们聊这位同学的经历,一方面是他拿到了不错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跟你们分享他当初的顾虑。


跟我聊过的同学都知道,我不会搞各种手段诱使大家报我的训练营,但我会解决一部分同学的问题。


合适就合适,不合适我也不会强推。


当初他是不准备报名训练营的,因为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需要再沉淀一下,此外就是考虑自己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参加,并不是我销售话术多么成功,而是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他说,与其长期保持工具人状态每天忙碌,还不如给自己一次机会谋求变数。参加训练营可能给不了这种变数,但不参加就一定没有。


于是,他就来了。


从上课结束到现在也就四个多月的时间,我想他应该会感谢当初自己的选择。


我也是有一说一,半训练营不是做慈善,我是收学费的,但是我也注重对参与同学的交付。


不说别的,上过线下课的同学知道,除了中午吃饭一小时,我们加起来的休息时间都不超过 20 分钟。


原本我是可以把训练营时长拉到两天的,实际上那样我会轻松点,每天少讲一点,休息时间多一点,而且参与的同学也会觉得 同样的价格两天比一天 划算。


但我没那么做,一个是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另外觉得高密度的学习反而效果更好。



线下的好处是面对面,现场交流式学习体验好,大家的获得感也更强。


因此,这也是我每个月都保持出差节奏的原因,即便很累,但值得。


不是吹嘘自己,我手上掌握的资源可能比普通人还是多一点,不管是工作机会还是人脉资源,基本上各大互联网公司我都覆盖到了。


就像前面这位同学,如果不是通过内推,社招海投的成功率其实会很低,经历过的读者都知道。


那问题来了,我手上这些资源和机会给谁?


显然,我会给离我最近的那些人,给那些有互惠关系的人。说得直白点,咱至少得认识吧。


对于参加训练营的这些同学,每一个我都认识,也都有过一天的高密度学习交流经历,更何况他们是交了学费的,所以我会把资源给他们。



我记得当初有一位参加的同学说过,他说参加训练营学到什么倒是其次,更希望借助这次机会认识我,交个朋友。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高级认知。我每年都会花钱学习花钱交朋友,实际最终的回报都超过投入。


在任何一个圈子,新手赚手工的钱,老手赚认知的钱。


处于中间状态的,要学会花钱,花钱让别人干手工活儿,花钱跟老手学方法、经验、和认知。


我觉得,我还处于中间状态,并且尽力往老手努力。


我也明白一个道理,成事的人,从来不是准备好了再去做,而是做了才准备好。


道理很简单,前者损失时间机会,后者在莽撞中摸爬滚打成功。


反正得有人成功,为什么不是你我呢?



假设你现在月入 1 万块,想月入 2 万块,那你就一定得知道月入 2 万的人每天都在干什么,接触什么信息,与什么人打交道。


如果这一层壁垒无法捅破,收入是不会自动上涨的。


有的人每月多赚 8000 块,有的人还在为了省一个会员费而去百度搜索垃圾信息。这不是能力差异,而是认知差异。


等着事情变好是不太现实的,想要什么,就要自己去争取。


你努力了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没结果。


不是躺平的年纪,就支棱起来好好干!


PS:期待已久的成都线下产品训练营开始招募了,可能是成都唯一一场,我肯定会去,成都的产品经理们联系我报名:tangren0517


PPS:广州和深圳的同学报名再积极一点,这也是年底前两地最后一场了,每一期座位有限,联系我占座。


推荐阅读:《 我做了一款 AI 产品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