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新闻网甘肃7月1日报道
五六十年前,在甘肃定西市通渭县一个几乎看不见树木的贫困山村,一场露天电影荧幕中“南方山绿水清、草木浓密”的画面,深深刺激了20岁的许志刚和许志强这对双胞胎兄弟。面对困扰村子几代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兄弟俩开启长达56年的“栽树人生”。
56年来,“刚强兄弟”义务种树8万余株,400亩荒山变成了绿地,家乡的房前屋后和山坡上都绿树成荫,他们实现了少年时梦想中的“绿水青山”,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对村里水土流失治理也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们所在的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如今已是通渭县最美乡村之一。
“我小时候的许堡社很少见到一棵树,都是荒山、黄土,风一吹,刮起的黄沙里看不到人影。遇上下雨天,黄土坡上淌起了黄泥汤,冲毁房屋,常常留下没过膝盖的烂泥。”今年76岁的许志刚回忆道,那时候是真的很穷,没有柴火烧,修房子也没有木头。
种树,没有树苗怎么办?当时通渭县最常见的树种是白杨和榆树,价格便宜,也容易生长,但“刚强兄弟”想种的松柏、云杉、棕榈这些树都需要从外地买,一棵树苗要3元钱,在那个年代能买10斤白面。
“我们种地靠天吃饭,没啥收入,家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就养猪养鸡,拿去
卖
点钱,鸡蛋也能换点钱。
”许志刚说,那时别人家一年到头能吃上口肉,他
们兄弟俩家里一年四季养猪,却没吃上过一口肉,都卖了换钱买树苗。
一家4
口人分到的12斤油也卖了钱去买树苗。
卖了马驹的700元钱原本打算用来盖房,也买了树苗……
就这样一分一厘,“刚强兄弟”从牙缝里“抠”出来买树苗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