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款听上去佛系,甚至太无聊的游戏,为什么很快就拥有了超越微信小游戏“跳一跳”的热度?
微博里晒的是小青蛙寄回来的明信片;
微信上突然冒出“呱行千里母担忧”之类的玩家群;
聊天窗里跳出来的是各种截屏的青蛙表情包。
为什么会这么火?
画风治愈
青蛙的萌样深受女生喜欢
ps:估计这种性冷淡风,应该不是各位程序员大大喜欢的了。
在家里时它是这样的
▼
乖乖吃饭
安静读书
背对着你写写日记
出去旅行的时候,会给主人寄一些明信片,让你知道它没走丢,也没被煮成田鸡煲。回来的时候,可能还会给主人带上当地的土特产。
▼
静静地蹲在石头上看看名古屋
▼
和朋友一起玩耍
▼
时不时还会通过萌萌的小青蛙
传递真情与温暖
轻松休闲
缓解强社交疲劳的“孤独美”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疯玩“跳一跳”、“冲顶大会”、“直播竞答抢百万红包”等有着强烈竞赛性的游戏。
而“旅行青蛙”则可以说其中的一朵清水芙蓉,没有朋友圈排名,也没什么明确的积分目标。青蛙不练级,也不闯关,去哪里旅行,去几天,都是随机的。
这款游戏,没有替玩家打造成功的幻想,青蛙自顾自过着一切随缘的生活,你花多少钱都无法控制和改变它的轨迹。
这一点和佛系的程序员还是挺像的。
据场主了解到,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张萌分析过这类心理:“这是人们对强竞技游戏产生审美疲劳之后的一种逆反。人的行为是有反复的。叔本华形容‘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中徘徊’,所以我们总是从这一端到那一端。玩过竞技游戏的人,都很享受那种刺激性。但一段时期后,这种刺激会越来越弱,甚至还会让人产生焦虑,甚至强迫症。”
这时,很多人会想着要换一种轻松、休闲、不需要进行标准判断(胜负、对错、排名等)的方式,去重拾乐趣。
而“旅行青蛙”这款几乎不需要怎么操作,近乎零社交的单机游戏,恰巧出现,让刚刚从竞技场脱身出来的你,放下对成功的执念,去体会“孤独感”带来的平静和满足。
这种“孤独之美”,在文学里生长,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的《雪国》,再到村上春树的“小确幸”;而到了影视剧中,又是《孤独的美食家》中一人食的“五郎”,《深夜食堂》中一个人打理小店的“老板”……
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许多玩家,让人对这种纤细的“孤独之美”及其背后属于一个人的自由自在,心生向往。
当然,场主并不是很推荐各位单身的程序员大大去玩,本来就很孤独了,还给自己设置一道护城河,社交恐惧症就更深了……
不知道说的是不是你
牵挂小青蛙
折射的是你和父母的亲子关系
“旅行青蛙”是“电子宠物”的成年版。有网友把他娘在他耳根说了几年的那些话,全都吐槽给了这只小青蛙。
VS
VS
也有网友说, 玩这个游戏, 我好像能理解爸妈的心了 。
小青蛙在家里不出门的时候,会念叨着:“你怎么还不出去玩,看看别人家的蛙都环游世界了。”小青蛙不在的时候,对着空空如也的家,又会念叨小蛙这么能浪还不回家,外面的世界这么危险,怕不是被抓走煮了吧。
这样的状态就像,放假时的爸妈一样。在家怕你太宅了没有朋友,在外面怕你遇到危险。
这也是“旅行青蛙”在中国的火热程度超过日本的原因之一,“家”。
“养青蛙,你无法控制他的行为和思想,青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这类有界限的相处方式,让中国玩家更有共鸣。在日本或者欧美国家,都比较遵行孩子成年后自己面对人生的理念。而中国式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往往缺少界限感,他们认为孩子的人生就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必须管头管脚管到底。
不少人觉得,游戏中玩家和青蛙的关系,就是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理想状态:没有事无巨细地汇报,我一个人也过得很好,累时在家看看书,偶尔和朋友出去旅行,每周或者每隔几天,给家里打个电话,发几张生活照。
所以说,这也是一款“提前体验做父母感觉”的游戏。通过提前演练,各位程序员大大就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要小孩了。
洋葱日报社,还发微博称《旅行青蛙》是一款“生育意愿测试器”。
但
无论你会不会爱上这个游戏
你都会选择生小孩!
这不是一个True or False的选择
不是来自父母逼迫、社会压力
而是
你写的牛逼哄哄的程序、你收藏的宝贝、你写的情书、
你的王者黄金段位、你的steam账号
要有人继承呀!
【点击成为Python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