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轻薄是未来?腰线十几块?N4 去哪了?AI ... ·  3 天前  
爱否科技  ·  REDMI ... ·  5 天前  
爱否科技  ·  iPhone SE 4 或改命 ... ·  5 天前  
凰家评测  ·  OPPO Find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20-01-02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 这是就就的第 137 期分享 -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财商知识,可能会有些难懂,但相信我,看下来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会认为,穷人比富人更会“省钱”,因为他们的日子更难过,所以懂得“节流”。
然而,这种观念大错特错。
——就就

作者 | 糖总总

来源 | 糖总总(ID:clairetangmedia)

标题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启发我们关于自身现金流管理的困惑。


更好的地方在于,这个问题其实来自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


对我们理解贫穷和财富的本质非常有用,建议花5分钟认真看完这个研究。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麻省理工班纳吉迪芙洛等三位学者,以表彰他们在贫困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这次奖项结果和历年都有不同。


首先,夫妻同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首次;


其次,许多人其实持有不同的意见,因为班纳吉迪芙洛等人的工作完全不像传统经济学一样注重数学模型,全都是深入的随机田野试验。



几位科学家用了近 20 年时间,深入非洲、东南亚等贫困地区,通过对比实验,深入研究了贫困的本质。

不过这也说明, 当代科学研究越来越侧重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多读有营养的严肃科学内容。

班纳吉与迪弗洛有一本关于贫困经济学的代表作品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这本书已经被看做研究“贫穷”的巅峰之作,其实很多年前就出版了,只不过这段时间才热了起来。

新的修订版书不厚,读起来也没有经济学的各种公式,通俗易懂一天就能读完,值得反思。

书里研究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却还要看电视?
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
为什么穷人不注意健康和锻炼?

说明一下,书中对穷人的定义是:每天可支配收入在 0.99 美元以下的人。

希望大家更多去思考结论背后的洞察对自己生活的启发,而不是陷入无谓的生活水平之争(就像很多地方都在做这种浪费注意力的无畏争论一样)。
01
充满凶险的“贫困陷阱”: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贫困陷阱”

主要是看资本的作用对于人们生产能力和贫困程度的影响,这里的资本包括人们存的钱,获得的资助等等。


这里要感谢李永乐老师视频里对这个图表的解释,是我拿来跟书一起理解觉得最有帮助的。尽力结合各方理解和自己的想法,把研究结果讲明白:

上图的横坐标是今天的收入,纵坐标是明天的收入。对角线是一条均衡线,上面的每个点代表今天的收入等于明天的收入。

班纳吉认为,实际的收入变化情况可能呈现出是另一条 S 形的线:

如果你有更多的资本,就可以采购原料、雇佣工人,扩大生产,明天就会比今天更有钱;

即最初处于 B1 点,未来比现在收入更高,就会移动到 B2、B3 点,最终到达 Q 点的 富裕均衡点

而如果一个人很贫穷,去掉了食品住房等支出,就没有钱进行生产劳动,明天就会比今天更穷。

最初处于 A1 点,未来比现在收入更低,就会移动到 A2、A3 点,最终到达N点的 贫穷均衡点

这样,图中浅色“贫穷陷阱”范围内的人最终会变得越来越穷,深色“贫穷陷阱”范围的人将会变得越来越富。

这样看,似乎只要给穷人资金去扩大生产就能解决问题。

但很明显,现实中各国政府的大规模补助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穷人还是很穷。

果壳的研究提出,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心中更符合实际情况模型,是这样的:


两个模型的区别是,模型的后半段都是一样的,争议落在前半段。

按照第二个模型,最穷的人在扣除基本生活开销和生产成本后,也应该会变得越来越有钱,直到边际收益最终放缓而停止增长。

可是穷人为什么还是没有生产盈余投入来赚更多的钱?

几位学者在经过大量的随机田野试验(RCT)后,认为:

“贫穷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穷人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开支被浪费了,因此最终陷入了贫穷之中。“

资料来源:果壳(sheldon)

三位学者发现了不少浪费资源和无端开销的现象:

比如,非洲的农民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没钱去投入再生产,而是把很多积蓄用在购买电视机和葬礼上;

要不就是因为不愿意给自己和孩子打疫苗,最后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治疗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关键就是: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即使赚到钱或者拿到钱都没有用,根本没有把获得的资源放在自身或者家庭的发展上,最终无法摆脱螺旋下滑的“贫穷陷阱”。
02
“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穷人会比富人更没有耐心

书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相当多穷人虽然穷,相对而言在消费方面的支出并不比富人低,甚至还会更高。

在这点上,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浪费钱的体会。

现在信贷如此容易,说是普惠金融,但很多都是坑普通人的。

关键是很多人贷款之后并没有用于生产,而是去购买奢侈品:

一部苹果手机、一个LV的包、或者办一场豪华的婚礼,一不小心最后被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一步步难以脱身。

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穷人为什么会对奢侈品有这么大的渴望呢?

《贫穷的本质》中提到,他们有一次去贫困的村子考察,发现许多儿童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况,但是许多家里都有电视机。

村子里的人说,他们会攒很久的钱,买一部电视机。

学者们感到奇怪:电视机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况,但是吃的好更健康却可以帮他们更好提高生产力。

为什么宁可把钱用来买电视机,却不愿意花钱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呢?

村子里的人说:“因为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班纳吉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

穷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质醇含量,并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冲动型决定。

因此,他们更需要频繁地释放压力,而生存环境注定他们不能有更好的耐心和解压方式;

因此只能在即时满足上去寻求高频低效的压力释放,比如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买一台电视机等等。

许多地区的穷人还有另外的一个共同点:特别爱面子。

比如会为了给死去的亲人办特别豪华的葬礼,就花掉自己一年收入的一半。

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所以如果有一点额外的钱,他们就会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一点,重要的场合更有面子一点。

这样,穷人更容易拒绝延时满足 ,因此长期投资、延迟回报的吸引力很小,比如储蓄,比如教育和学习——

从认知和行动上,这些对于穷人家庭来说都是很难去作出选择的,因此容易掉入一个几代贫困的死循环。

可是,每一个人要存钱,就是需要不断和自己的欲望斗争:

要强制储蓄、戒烟、戒酒、戒糖,要抵制一顿又一顿美食的诱惑,也要忍住不买电视机、手机、奢侈品等等广告里说的“美好生活”。

这样的状态下,穷人每天也面临比富人更大的考验;

因为过于稀缺,或者觉得自己过于稀缺,所以面临的诱惑其实更多,更容易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去应付眼前。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必须警惕一种难以跳脱的“稀缺的心态”:

因为稀缺是一种让人越陷越深的泥潭,无暇思考未来,更无力为未来布局,每天都在忙于眼前的窘迫。
03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
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三位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关于导致穷人容易陷入困境的几个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将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
不明白基础教育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
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化肥;
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

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只能是垃圾,无论一个人多努力。

信息贫富和经济贫富是正相关的关系。

比如,富人的健康情况远远好过穷人,这是因为穷人没有钱做体检,没有时间健身,也不觉得锻炼身体有什么用。

每年,全球有500万人在5岁之前就会夭折,绝大多数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穷人。

比如,许多家长对教育的观念不正确——

他们认为供孩子读书就像买彩票,成绩好特别难,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找不到好工作,那自己的教育投资就打水漂了。

但研究数据显示,教育反而是一种稳健的长期投资,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工资就会提高8%。

这才是为什么乔治·奥威尔说,贫穷的本质是消灭一个人的未来。

大家发现没有?

一个人关于钱的问题,背后是输入质量的问题,最终又都是人性的问题。

富人浪费钱的例子也很多,最近新闻上挂失信被执行人的名人案例数不胜数;

这说明,凭运气赚的钱,都能凭本事输光,贫困陷阱的曲线永远是动态的。

稍微有点理财常识都应该知道,个人现金流管理的核心在于这两点:

对风险的把控;
对自我的把控。

健康和存钱,主要是为了抵抗风险。

没有这两点,一切生产、教育、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这个世界就是充满凶险和意外的,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贫困陷阱;

可惜,学校不教给我们,家人可能更不敢教给我们,需要我们自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而强制储蓄,千万不要理解为降低生活质量。

用阿尔法书院学习顾问 Ion Buravcenco 的话来说:

降低生活质量反而容易让想要做的改变难以为继,寻找让自己又开心又能够坚持下去的方法才是对的。

花钱的前提是,思考这是否对自己长期真的有意义。 Spend meaningfully.

如果真的喜欢一件物品,适当地奖励自己无可厚非。

但试想,如果频繁地花钱为了得到某类物品,它对你而言是变得让人麻木了,还是让你幸福了呢?

忍不住反复要获得即时满足,不正是在花钱玩老虎机吗?

我真的需要买这件东西吗?
是即时满足还是延时满足?
我的这笔开销 ,是在让我往富裕均衡点去挪动,还是往贫穷均衡点挪动?
我是在给自己的未来投资,还是有因为单纯爱面子导致的消费?

从今天开始,每一笔开销,都要认真问自己。
04
“我震惊的是她们最想要的不是钱,
而是教育和学习机会“

学者们最后得出的脱贫解决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听起来很鸡汤:

要改变人的信念。

可“信念”这个词实在太大,很难让人马上开始行动。

心理的贫瘠,往往更难脱去。

但我们要往前走,就必须找到方法。

具体如何做?

还是得你自己想明白了。

这里我再推荐另一本书,张彤禾的《Factory Girls》,大家可以结合《贫穷的本质》来读。

大家可以看到,东莞这个城市是如何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缩影;
中国如何因为几千万的十几岁打工者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心脏;
以及大家每天在点的外卖收的快递,如何造就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乡流动移民潮。

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看到月入 400 块、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打工女孩,是如何主动对抗自己的处境的。


张彤禾(Leslie T. Chang),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在中国生活了十年。

她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丈夫彼得·海斯勒(何伟)同样以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

这本书最初是一个新闻学教授推荐的,大家如果想看,最好找找原版。

记者写文章就是简单清晰,阅读难度也是适中,看得顺畅,内容也好,读完觉得太太在中国题材上的水准比先生更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