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月9号开始,北大女硕士章莹颖失踪的案件就刷屏了。
前两天,案件的嫌疑人克里斯滕森被抓捕了,FBI透露章同学生还的几率不大了。
嫌疑人克里斯滕森是同学,导师口中的内向,不爱说话的“老实人”,还被学校连续三年选为“优秀助教”。
用律师的话说,他的不良记录大概只有一张交通罚单。
他的照片,甚至被挂在学校的物理系网站首页。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从现实再到影视里,我们看到大多数的杀人犯,不再以凶神恶煞的面貌出现。
沉默寡言,性情内向成了他们的标配。
不知为何,看到这个嫌疑犯以及他的相关新闻,铺子总想起一个人——
鲍勃·德斯特
。
人们又称他
纽约灾星
。
警官第一次看到他,也是一句——
完全不像
不像什么呢?
杀人犯。
他白白净净,说话声音都是小小的,所有人都觉得他应该是个图书管理员什么的。
谁又能料到他会将自己的邻居肢解呢?
这个命案发生在一个非常偏远的小镇,除了当地人,没人会去在意这个案子。
只不过这个命案的主角鲍勃,是纽约最富有的地产商之一的后裔。
仅仅是在纽约的不动产,就有9栋楼。
仅凭这一点,就够各大杂志,主流媒体大写特写了。
更何况,他的离奇故事还不止这一宗。
他的第一任妻子,80年代的时候无缘无故的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到如今都是一桩悬案。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多年后,失踪案的重要证人,他的密友,头部中枪而死。
是黑帮?还是鲍勃?
鲍勃,被一些人称为眼睛里住着撒旦的人。
不信,你仔细看,
他的身边,总有人神秘的死亡。
而他,总能以各种方式逃脱法律的制裁。
特别是这一次,他的作案工具,死者的残肢一并被找到,但他最终竟然以自卫加上意外,无罪释放。
这次判决,显然是个笑话。
宣判结果,成了脱口秀百玩不厌的梗——
晚间节目,各种讽刺小品层出不穷。
2010年,他的故事甚至被改编成了电影。
由高司令和克斯汀·邓斯特主演。
有意思的是,案件的主角,鲍勃看了这部电影后,主动打电话给电影导演——
他想要接受采访
。
这几十年,有无数杂志媒体都曾致电希望采访他。
鲍勃回绝了所有人,直到这次他看了电影,觉得导演是个懂他的人。
这次采访,也成就了这部独一无二的纪录片。
为啥说独一无二?
因为这位从命案三次逃脱,几十年没被抓到把柄的嫌疑人,在采访结束时,忘记了关麦克风。
他在厕所的自言自语,被摄制组录了下来——
我他妈做了什么
当然是杀了他们所有人
这大概是铺子看过最惊心动魄的记录片了。
人一辈子能听到几次这种程度的独白?
一墙之隔的摄制组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样心情?
《纽约灾星》剧情一次次千回百转,老的证词被掀翻,新的证据被找到。
本来是普通的记录片,到最后,连摄制组的成员们都卷入其中,成了纪录片的主角。
他们收集遗落的案件证据,
调查鲍勃的最新动态,
各种套话,
所谓一场关于电影为主题的采访,其实是对鲍勃的一次伏击。
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
当摄制组找到了定罪的关键证据,连检察官都忍不住爆粗。
目前,《纽约灾星》在豆瓣上有9.1的高分。
这大概是一场正义伸张的大型直播。
只不过对于鲍勃这个人,很多人都有疑惑,为何一个衣食无忧,万贯家财的世家公子,最终沦落到躲在偏远小镇,手染鲜血的杀人狂魔?
从之前的白银杀人案,再到黑龙江的贾文革,内蒙古的赵志红,我们熟知的变态杀手,大多自身条件就不好。
所以以前也有句玩笑话——
变态杀手都住不起高档住宅,要远离变态杀手,个人必须好好挣钱。
但对于鲍勃,这个话可能说不通了。
对于他为何变成一个杀手,有些人认为,他就是那么一个人,觉得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计后果。
最好的例子就是鲍勃弃保潜逃的过程中被抓获。
被捕原因让人咋舌——他在超市偷了6美元的三明治,被保安抓了起来。
那时候,他的口袋有500多现金,车上有3万多美元。
逃犯的身份,丝毫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就是想试下偷东西的快感,于是就做了。
任何事对于他都没什么大不了。
他的心理就跟在飞机上开滑梯的乘客,往发动机扔硬币的老太一样。
其实讲真,这世界上的杀人犯,可能真不能以贵贱来分。
有些人的脑袋就缺那么一根筋。
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过疯狂的想法,往班主任脑门上吐口水,炸掉一条拥挤的马路,剪光自己的头发,又或者去偷一块三明治。
关键的是,你能不能在想法冲昏大脑之前,喊一声“咔”。
疯狂和正常之间,可能就隔着这一声“咔”。
这个音节就像动物园里面,人类和猛兽之间的那层铁丝网。
它防止你被猛兽吃掉,也避免让你变成一只野兽。
可以看到,这个富家子虽然有着目睹母亲自杀的悲惨童年。
但是此后,他就把自己带入受害者的角色,为了补偿自己,便处处放纵。
不想上课了,就不去。
人到中年,连几个最简单的单词都写不对。
最后,也是和罪犯相同的单词错误拼写,让他露了马脚。
贝弗利山的BEVERLY被拼写成了BEVERLEY
说到这,铺子又想起了浙江温州的董文语,他曾杀死6人,入室抢劫,杀人强奸,无恶不作。
这人杀人之后还留过“杀人者恨社人”的字,看得出“恨”字不会写,纠结了半天。
烂仔就是烂仔。
遇到困难就放弃,书也不好好读,反正对自己的那点要求,从小就丧失了。
再说到文章开头,章莹颖失踪案中的克里斯滕森。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人,和铺子上面提到的杀人犯完全不同。
他是大学硕士,所在学校的物理系全国数一数二。
没错,可能他在学业上是有天分,并且孜孜不倦有所斩获的。
但,他的放纵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从各种新闻中,你都可以看到克里斯滕森是一个有着死亡崇拜的人。
喜欢重金属音乐,伊藤润二的恐怖漫画,屋里的一本小说是《美国精神病人》。
电影版《美国精神病人》
他喜欢上有关绑架、特殊性癖的网站,
在邻居口中,他走路没声,经常独来独往。
这甚至让铺子想到一本名著的主角,《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
这当然不是贬低霍尔顿,抬高杀人犯的意思。
霍尔顿是个少年,他性情孤僻,不爱和人交流,内心总是有一股无名的愤怒,讨厌学校,讨厌父母,讨厌同学。
他曾想,好好学习是为什么呢?为了变得聪明。变得聪明是为什么呢?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为什么呢?为了买卡迪拉克。买卡迪拉克又是为什么呢?天知道。
年轻的霍尔顿明白人生终究大多数时候是无意义的。
于是,愤怒成了他唯一具有存在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