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欢迎添加慈怀小编(微信号搜索:chdshme),小编将拉您进慈怀创始人陈晓峰老师领读的“因书明理线上读书会群”,以文会友。
关于感情,纳兰性德曾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每一段关系在最初相遇之时,总是有着五彩缤纷的精彩,总会给人流连忘返的深刻记忆。但这样的美好与亲密,并不会永远这样维系下去,经过时间的过滤以后,一切都回归本初。总有些人,一开始轰轰烈烈的来到你的世界,最后却又悄无声息地转身离去,仿若从未来过。没有正式的告别,也没有明确地诉说真情,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不见,再没有过联系。若是你的身边,也有一个人突然不再联系你,最好的对策只有一个字:冷。感情在上升期时,彼此之间总会保持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无事不分享,终日相伴相随。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开始消退以后,也便不会再这样的形影不离。
甚至有可能在某段时间内,彼此几乎不再联系,也没有多少想要沟通的欲望与想法。这个时候,有些人会选择刨根到底的追问,有些人则会开始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在无休止的争吵与怀疑中,再深厚的感情也会慢慢消磨殆尽,以至于分道扬镳。而最有效的方式,其实是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被情绪所左右,再去和对方耐心沟通。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对一个人最好的了解,是通过沟通,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是猜想。”沟通也分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前者是头脑清醒的信息交换,而后者则是情绪的肆意宣泄。也许对方的不沟通,是因为忙于工作的奔波,没有时间及时回复自己的消息,并非故意。也许对方的不联系,是因为内心中受了委屈,想让自己主动迈出第一步以后,再诉衷肠。也许对方的补交流,是因为下定决心要离开,只是不知道如何将这些说出口,只能如此。无论是哪种情况,平心静气地去了解过后,再去做出自己的选择,才能让损失降至最低。几乎所有的感情,在最初的那段时间,都是最热烈且最有浓情蜜意的时刻,随后便是冷淡。每个人对感情的态度不尽相同,所以不仅浓情的程度天差地别,所持续的时间也大相径庭。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参差,让双方之中总会有一人率先转移注意力,而另一方则备受冷遇。被冷落的一方,因为前后受到待遇的落差,便想要拼命靠近对方,但这样做往往也适得其反。一边是想要一些自由空间,一边是紧追不舍步步紧逼,在反复地拉扯中不断消耗着彼此。其实,当一方变得疏远的时候,也无需非要紧贴不放,适当地给予对方一些空间可能更好。对方之所以变得冷淡,也可能并非是故意的疏远,只是想要有一些自我的空间去自由活动。在心理学上,有个很著名的“刺猬效应”,就很好地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所在。在寒冷的冬天,几只刺猬想要抱团取暖,它们之间若是靠得太近,就会刺伤彼此,靠得太远则都会感到冰冷。只有在一个适当的距离,它们才能两者兼顾,达到一个既不会受伤,也能取暖的平衡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当对方对自己爱答不理时,自己也退后一步,冷一冷对方。有了缓冲的空间,彼此之间才不至于进退失据,也有了沟通和交涉的余地。当感情走到终点的时候,总有人不愿面对现实,想要竭尽全力地挽回,最后搞得两败俱伤。甚至为了留住对方,不惜低下头乞求对方,哪怕是尊严扫地,也要为爱情献出自己的一切。
或是歇斯底里地摊牌,或是泪流满面地哭诉,或是极尽卑微地抓紧对方,但都无济于事。一段感情的维系,终究是两个人的事,不是靠着一边的单方面付出,就能长久地维系下去的。当对方已经明确表示,未来没有可能,以后也不再联系时,其实也就意味着感情走到了尽头。感情就是这样的残酷,在一起的时候需要双方的同意,而分开的时候只需要一方的转身。在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中,黄小仙与男友相恋了7年,却没想到对方出轨了自己的闺蜜。她感觉自己的世界瞬间崩碎了,整个人也变得萎靡不振,每次接到对方的电话都要大吵一架。这样的内耗,彻底掏空了她的一切,让她耗尽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依旧过得很苦很累。“如果爱情已经失去,就不要每隔5分钟就检查一下,看它还有没有脉搏,爱情死了就离开。”一段感情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生的开启,不必太过伤春悲秋,前方还有更美的风景等你。冷静和对方分手,理智与过去告别,这样对彼此而言都是体面的结局。“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从此山水一程,再不相逢。”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也应该有得体的结束,简单明了,不需要费心猜疑。若是可以找回的幸福,就再努力一次;若是断了线的风筝,就放手让他随风而去。缘来时好好珍惜,缘尽时好好告别;不亏待每一份热情,也不讨好任何冷漠。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感情,不负他人也不伤自己,看得通透,活得精彩。有幸同行一程,当以真心相待;若需各自前行,那便潇洒转身。感恩所有遇见,释怀一切遗憾,此后山水不相逢,不问故人长与短。*作者:简影,来源:励志语录(ID:lizhi743),看励志语录,获人生智慧;将语录照进现实,让励志成为生活。▼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点击阅读原文进慈怀读书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