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不烧脑,来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我说半句,你说半句。看看你在几秒钟内会完成游戏,游戏会越来越难的:
• 第一题:“举头望明月”,你来说下半句;
• 第二题:“借问酒家何处有”,你来说下半句;
• 第三题:“窗含西岭千秋雪”,你来说下半句。
如果你答出下句要思考的时间为t,那么t1+t2+t3合在一起的时间为多久?请写下这个时间。我总用时不到0.5秒,也就是说,我看到这上半句立刻就能想出来下半句,你有没有超过我?
如果你回答时间在3秒内的话,可以玩进阶版了,进阶版是这样的:
• 第一题:“举头望明月”,你来说上半句;
• 第二题:“借问酒家何处有”,你来说上半句;
• 第三题:“窗含西岭千秋雪”,你来说上半句。
我实验了一下,这三道题是我自己编出来的,我回答出来的时间为7.2秒。你呢?不知道你的水平比我高多少或者低多少,我觉得第二轮游戏花费的时间要比第一轮花的要多很多吧,我的竟然有15倍。
据说,提问会带来全新的思考,那面对初级版和进阶版,你会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来解释时间长度不同的情况呢?
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 为什么想下(后)半句快,想上(前)半句慢呢?
• 这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先来讲原理,通过原理来解释第一个问题,有几个原理和实验:
• 卡尼曼:启发效应
• 元认知:知晓感、长时工作记忆
• 比约克:能力错觉实验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了启发和联想这两种捷径,大约的意思就是当有一个前置事物的时候,你会根据这个事物的特点,通过系统1的运作自动调取出与之相配的另外一个记忆。至于究竟调用了哪个,那来自你的过往的记忆过程。
知晓感(Feeling of Knowing,FOK),是元认知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认知科学家用它来检测元记忆,指的是记忆提取失败之后,你相信某信息能够从记忆中提取但是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换句话说,知晓感就是你觉得你是知道的,但是让你具体说那是什么,你又说不出来,但是,你就是觉得你知道。
长时工作记忆,是元认知对记忆的划分中的一种,我们可以粗劣地用硬盘来对应。我们大量的数据是存储在长时工作记忆中的,所谓的学会、能够使用某项知识或者能力,本质上考验的是从长时工作记忆中调取组块的能力。你越容易调取出来,越是熟练掌握;越是不容易调取出来,如果你忘记了,也就算了,如果还记得,那就是一种知晓感。
能力错觉实验,就是我在第一部分给出的游戏。有三种测试,分别是:向前联系词对、向后联系词对、无联系词对,实验结果呈现:人们会高估向后联系词对。
这几个原理凑在一起,得到一个结论:人们根本无法有效区分什么叫做“记住了”,更无法区分“记住了”和“学会了”之间的关系,但是大脑的自我欺骗的捷径倾向,人们总会觉得自己学会了(其实,只是刚刚完成向后联系词对),但是真到做的时候,就啥都不是。当这个个体还是僵固式心智模式的人,他就会调用各种负面方式来面对问题。
这些原理、实验以及结论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觉得很害怕,因为我在问会得到什么“启发”。认知科学里面的知晓感,不仅仅指能力啊,更是包括那种一听就懂的启发感啊!
来看这个时代的特点,所有人都在抢占你的注意力,包括我!明明可以写到为知笔记的日更内容,非要拿出来发到公众号上,还要用各种手段让你来留言……
要知道,“抢占注意力”根本就不是时代最重要的特点,“让你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就抢占你的注意力”才是这个时代中绝大多数人干的事情。而我,这方面做得就很不好,我写的文章非常难懂,要耗费好多心力才行。
回到主题,“让你毫不费力”这一点究竟要怎么做到?比如说把艰涩难懂的原理,用故事、体验、参与、实践、交流、共创等方式提供给你,或者干脆就直接奔向人的劣根性,用贪婪、恐惧、攀比等等方式来抓住你,各种标题党频出、各种外部动机控制泛滥使用,作恶之心跃然纸上。
有一种让你“毫不费力”的方法就是用尽全力做“启发感”。套路很简单,我来给你送出几个常见套路:
• EAT:先体验、再激发认知、最后总结理论;
• ADEPT:类比、可视化、实例、大白话讲解、定义及描述;
• 成人学习五步法:激发旧知/引入新知、讲解新知、示范新知、应用新知、总结新知;
• 文章基本套路:故事/段子、金句、故事/段子、金句、故事/段子、金句、谈三点。
这都是启发感!启发感是学习中非常有用的东西,在《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提到启发感的价值在于激发情感、促进动机,很多人用得确实好:让你醍醐灌顶,然后产生购买冲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仿佛就在购买的那一个瞬间。
但是,能力的提升首先来自于理解力的提升,而理解力的提升又在于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拉近你和高手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我常提到的,理解分为两步:先通过作者的话来理解,再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可是,启发感不仅不让你使用理解力,还要努力地把你所有需要动脑的地方全部去掉,让你在很舒服的状态获得启发感就够了。
你自己想,长此以往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我好像还是没有谈这个原理的启发啊!
我想有这样几点启发吧:
Point1:有的人谈到自己有多能耐,我们不要看他干了什么,而是看他干出什么成果,判断成果,尽可能是用符合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的指标体系、识别模式来进行识别,而不是看营销语言。
Point2:多做必要难度的事情,如果没有难度,就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因为,长时工作记忆的特点是:写入困难、调取简单,写入简单、调取困难。所以,可以增加一点点的难度学习,让自己在未来具体实战、短兵相接的那个瞬间显得毫不费力。
Point3:Knowing Something和Knowing the name of something是有明显区别的,人们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我也是这样的普通人,也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据说一个人一辈子能精通两个领域就算不错了,我努力先精通一个领域,让谁都干不掉我,再考虑其他的吧。能力圈做事,要比显得自己很有能力重要太多。
Point4:少参加学习类活动,尤其不要同时参加,要考虑的是参加一个就立刻用到工作、生活里,否则,只是获得了启发感,让自己觉得自己厉害了,还不如不去做。
嗯,我知道的,所有的启发感的内容都会被忘记,所以,上面几条也会被忘记……那么,我的问题来了,你要如何让这几条启发变成自己的能力呢?
今天,我完成了古典老师《跃迁》第一章的分享,讲了万物互联时代的特点。站在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瞬间所有脉络都清晰了,那就是一句话:连接带来了系统关系和结构的变化,导致系统功能的变化。如果跟不上,那不堪设想啊,所以,古典老师很精准地讲了时代特点,并且给了高阶解决方案,再次推荐阅读。
好了,今天的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如果今天的文章可以让你审视自己,你是否出现过高估自己能力的情况?是否因为高估能力而导致出现问题,自己逃避或者推卸责任?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你怎么避免启发感带来的陷阱?在这次的《跃迁》共读活动中,你准备将自己的行为做出哪些调整?”
今天留言的标签是:#观察永澄50天实验-33天#,快来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