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拉萨市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而出台的《拉萨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该细则旨在建立一个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以扩大保障范围,简化救助流程,并提高救助效率和水平。细则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政策可及性和实效性,从多个维度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优化升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拉萨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的出台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的相关部署。
关键观点2: 《拉萨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细则》积极探索社会救助的改革新路径,全力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的安全网。在保障范围、救助流程、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详细的优化和改进措施。
关键观点3: 《拉萨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的创新举措
取消民主评议硬性要求,审核确认由两次公示缩减为一次公示;建立全市统一、城乡一体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规范低保纳保要素,从按户口归属确定纳保人数转变为按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纳保等。
关键观点4: 《拉萨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
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将形成更加完善的困难群众综合帮扶工作格局,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更加充分,困难群众帮扶成效更加稳固。
正文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的相关部署,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拉萨市正式出台《拉萨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该《细则》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与“精准救助”的改革新路径,全力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的安全网。
《细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总结分析近年来拉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充分考虑政策的可及性与实效性,
从多个维度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优化升级。
在保障范围上,
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核心,逐步将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
在救助流程方面,
持续简化手续,不断提高救助效率和水平;
在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
构建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类救助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帮扶路径和内容。通过对各部门专项救助和关爱帮扶政策的梳理、整合与优化,实现了政策合力的最大化。
围绕“兜住底、兜准底、兜牢底”的目标,《细则》创新举措、完善机制,着力打造“简程序、快响应、缓退出、暖服务”的制度体系,显著提升兜底保障功能。例如,
明确将拉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挂钩,建立全市统一、城乡一体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市域范围内救助服务均等化。
同时,规范低保纳保要素,
在保障对象认定上,从按户口归属确定纳保人数转变为按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纳保;
在家庭收入核算方面,
采用家庭收入与刚性支出扣除后的综合评估方式
;在家庭财产限制上,
打破原有有车辆家庭不得申请低保的限制。
此外,《细则》进一步完善按户保与按人保相结合的低保制度,
取消对重病重残个人的收入限制,增强对低收入家庭中重病重残人员的保障力度。
施行后,家庭人均月收入在低保标准1.5倍以内,家庭财产状况符合规定的四类人员(一、二级重残,重特大疾病患者,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3年以上的生活困难宗教教职人员)可单独申请低保,有效扩大了保障范围。
审批流程也得到进一步优化简化,
取消民主评议硬性要求,审核确认由两次公示缩减为一次公示
。
《细则》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拉萨市推行的困难群众关爱行动以及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党员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和“党建+社会救助”等实践,充分彰显了党委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同时,明确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卫健、医保、工会、残联等部门职能,强化部门协作与帮扶政策落实。通过医疗救助纾困、就业创业脱困、住房保障、教育助学、法律援助等举措,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细则》还提出建立健全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机制,
打破传统依申请救助模式,实现依申请与主动发现两种救助机制并行。
充分发挥各级社会救助联席成员协调机制作用,坚持政府兜底与社会参与、“输血”与“造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路,推动综合帮扶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建立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完善低保家庭“一户一档一策”帮扶机制,形成综合帮扶清单,推动重病、重残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综合帮扶取得新成效。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将形成更加完善的困难群众综合帮扶工作格局,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更加充分,困难群众帮扶成效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