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oogle Home所应背负的战略使命来看,这产品其实是个错误。
虽然很多人出于对Google 的迷信还在顺风解读,说智能音箱有两种流派,其中之一是Google Home所代表的双麦等等,这些究其本质其实都是在Google做的一定是对的预设下做的想象型发挥。
Google Home显然是对抗Amazon Echo的一款产品。更合适的打法是推出一款硬件全面超越此前Echo的产品,然后再通过内容、智能上的优势逐步超越。但Google事实上推出了一款比Echo更差的产品(虽然便宜了50美元),这作为后来者产生的影响其实是致命的。
Google Home这款产品的使命显然在于树立产业的信心,好让更多的人跟着Google跑并进行投入。这个时候第一个产品显然应该是高端、极致。性价比高的产品不是不能做,但更适合留给跟着你跑的生态链条来发挥。
但Google Home偏偏自己做了个比Echo差的双麦的产品,这会导致两个可怕的后果:
第一在参照系如此明显的前提下,每个人都会关注究竟那款做的更好,然后就会形成Google Home不如Echo的口碑。
第二一旦Echo的销量遥遥领先,大家对Google整个生态的信心就会消退。Google自己都不能推出彻底PK掉Echo的产品,指望生态链条上有那一家做的比亚马逊还好是很不靠谱的。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负反馈,核心原因是双麦的方案和阵列有着本质的差别,这就好比一边用5000块的摄像头做图像识别,一边用200块的然后想靠算法搬回来一样。
很多公司如微软等都做过非常系统的测试,大家都知道双麦是有自己清晰的性能界限的,不可能达到最终阵列的效果。
(技术解释参照: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610/BSlh3Kf6wcqNCRH9.html)
有意思的是最近李彦宏先生在发言时专门提到了这点,在谈及软硬融合时他说:语音交互中,麦克风技术就是典型的软硬结合的例子,两个麦克风阵列与七个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想必未来百度不会重蹈Google的覆辙了。但从声智科技这样在麦克风阵列技术上比较领先的技术提供商的市场状态来看,市场对于双麦与阵列的核心差异认知还是有待深化,Google的选择确实具有非常大的误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