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诊室坐位血压是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抓手。然而,有研究证明24小时动态血压中的卧位血压水平比白天血压水平具有更高的心血管预测价值。那么,卧位高血压是否能独立于坐位高血压预测心血管事件与死亡呢?近期,JAMA:Cardiology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ARIC人群研究的最新分析,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使用了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社区研究的数据。ARIC研究始于1987年,旨在考察美国四个社区中年成年人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对象为超过13,000名中年成年人,对他们进行了卧位和坐位血压测量,并进行了长达27年的心血管疾病(CVD)随访。研究排除了有冠心病(CHD)、心力衰竭或中风病史的参与者。数据分析时间为2023年5月至2024年12月。暴露因素为卧位高血压(卧位收缩压≥130 mm Hg或舒张压≥80 mm Hg)伴或不伴坐位高血压(坐位收缩压≥130 mm Hg或舒张压≥80 mm Hg)。主要结果和测量指标为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研究卧位高血压伴或不伴坐位高血压与新发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致命冠心病和全因死亡率的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在11,369名无已知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中(6332名女性[55.7%]和5037名男性[44.3%];2858名黑人[25.1%]和8511名白人[74.9%];平均[标准差]年龄53.9[5.7]岁),16.4%(95%置信区间,15.5%-17.2%)无坐位高血压的参与者有卧位高血压,73.5%(95%置信区间,72.2%-74.8%)有坐位高血压的参与者有卧位高血压。卧位高血压与新发冠心病(风险比[HR],1.60;95%置信区间,1.45-1.76)、心力衰竭(HR,1.83;95%置信区间,1.68-2.01)、中风(HR,1.86;95%置信区间,1.63-2.13)、致命冠心病(HR,2.18;95%置信区间,1.84-2.59)和全因死亡率(HR,1.43;95%置信区间,1.35-1.52)相关,中位(25分位数,75分位数)随访时间分别为25.7(15.4,30.4)年、26.9(17.6,30.5)年、27.6(18.5,30.6)年、28.3(20.5,30.7)年和28.3(20.5,30.7)年。有无坐位高血压状态对分析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也无论患者是否使用降压药物,结果均相似。仅卧位高血压的参与者与两种体位均有高血压的参与者风险关联相似,且显著高于仅坐位高血压的参与者,但致命冠心病除外,坐位与卧位的HR分别为冠心病0.72(95%置信区间,0.61-0.85)、心力衰竭0.72(95%置信区间,0.60-0.85)、中风0.66(95%置信区间,0.51-0.86)和全因死亡率0.83(95%置信区间,0.74-0.92)。
本研究通过对美国ARIC人群数据库27年随访资料分析发现,卧位高血压可以独立于坐位高血压显著预测心血管事件与死亡,并且该分析是独立于降压药物治疗的。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可能需要更加全面的血压评估,不仅双臂血压,卧位的血压也是非常重要的抓手。未来的血压管理需要更加全面、合理、可行的监测方案,切实的帮助全民的血压控制。笔者所在的北上海研究团队曾在2024年基于北上海队列数据库分析了坐位血压和卧位血压的对比研究,并在2024年的ESC进行了口头交流。但是目前稿件仍在审稿过程中。笔者也怀疑本文的分析是受到我们ESC发言的启发,不过ARIC研究有13000+的人群,有27年心血管随访。很多事情只能羡慕的份儿了,但好在我们也开始积累心血管队列研究的数据了,并且这也反证了我们的创新理念是正确的。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cardiology/article-abstract/2828914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