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向听众挥手
撰文 |
徐 可
责编 | 李晓明
●
●
●
6月9日晚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刘俏的演讲“解析中国企业的2.0时代”吸引了大批在校学生和校友前来参加,光华管理学院内的阿里巴巴报告厅座无虚席。这也是刘俏教授2017年初履新以来的首次公开演讲。
生于1970年的刘俏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职麦肯锡公司,并获香港大学终身教职。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俏教授在金融、管理方面有颇多建树,他曾经出版有关中国企业发展的专著《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此番演讲是关于他新近出版的英文专著——
Corporate China 2.0: The Great Shakeup
(中国企业的2.0时代)。
刘俏教授在演讲开篇提到,1978-2015年是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的阶段,中国人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相应地,中国企业也经历了1.0的发展时代,结果是诞生了一批大企业。从2016年“全球财富500强”(Fortune Global 500)排名来看,有103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以提供资金、原材料和能源等要素的企业为主,国企的数目远远超过民企。这种现状和中国过去几十年中由投资驱动,重规模增长,轻价值创造的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
刘俏教授认为,尽管中国已经诞生了大批大企业,却缺乏伟大的企业。他对“伟大”企业的界定标准不是销售收入、总资产规模和员工人数,而是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是否具有一个可持续的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伟大的内涵在于“基业长青”,而实现基业长青的基础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比竞争对手、比资金成本高出一截的投资资本收益率(ROIC),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都与找到创新办法提升ROIC有关。
“现在到了中国必须产生伟大企业的时候了,”刘俏教授再次强调自己书中的观点。在演讲中,他利用详实的数据,论证了提高ROIC的必要性,并指出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症结所在。
展望未来,刘俏教授认为,提升ROIC,重塑微观基础是中国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关键。制度层面上,建立市场导向的制度基础设施,提升金融中介效率至关重要——国企改革、财税改革、企业减负、私有产权的保护等必须加速。企业层面上,则要通过提升ROIC来实现企业的竞争力。他预计,到2030年,如果中国GDP增速保持5.5%,通胀在3.5%, 中国的实际GDP将达到157万亿,名义GDP将达到250万亿。中国将拥有为数4亿的“90后”,2亿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力人口。“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将向“为中国制造”(Made for China)转型。
中国需要创新经济,创新经济需要创新企业,创新企业需要创新思维。他引用了麦肯锡对创新的四种分类方式,即客户体验为导向,效率驱动,以技术为基础,以科学为基础。刘俏说,中国企业在前两种创新上做得非常出色,比如说,外卖送餐上门,体验非常好,滴滴打车也不错。中国建筑工人的建筑效率也非常之高。但是以技术、科学为基础的创新,需要有非常深厚的研发投入,需要有非常深厚的专利基础。“这两方面我们在1.0年代不太重视,在企业2.0年代,这可能成为企业必争之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比较各国在研发领域(R&D)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全球只有两个国家超过了4%,分别是韩国(4.3%)和以色列(4.1%)。中国每年的研发投资从绝对量来看,达到369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但从GDP占比来看,只有2%。可喜的是,中国的研发投入正在以每年18.3%的惊人速度增长,而其他中高收入国家的这一增长速度仅为1.4%。中国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员占比,和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也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
在回答《知识分子》关于如何将国家层面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转化成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的问题时,刘俏回答说,国家加大投入的做法方向正确,如果未来能比肩韩国和以色列的投入水平,中国在基础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沉淀将会非常深厚。
他认为,政府首先需要保护好企业家精神,给他们尝试的空间。其次,市场秩序需要逐渐恢复到理性健康。现在有些人是打着技术的幌子做一些反技术的事情。如果说未来有一类创新可以产生较大的价值影响力,它一定是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建立信任的成本,通过技术来解决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制版编辑:艾略特
丨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email protected]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朱清时
|
国家实验室
|
琥珀里的鸟
|
高考选专业
青蒿素
|
可燃冰
|
西湖
|
农场
|
学术辩
|
琥珀中的小鸟
屠呦呦
|
王晓东
|
张启发
|
崔维成
|
张锋
|
杨振宁
|
李佩
卢煜明
|
王小凡
|
吴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