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到13岁的小孩,根据天性发展的本质
要改造他从父母遗传得到的构造生命的力量,要把它改成有个人特点的
。
换牙的时候,孩子要丢掉对于构造生命的力量的自然遮掩保护,从这时开始,我们从外界来故意引导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做法才起作用
。那么,现在我们要搞清楚什么对构造生命的力量才能起作用。构造生命的力量做改造和生长的过程,也是发展习惯、良心、个性、气质、记忆力和脾气的过程。怎么对这些起作用?
就是让小孩发挥的形象、象征、例子和被引导的想象力
。过去给孩子物质方面的榜样能让他模仿,现在要给孩子一种能给他意义的环境,给孩子一种能追求的价值观念,给孩子一种意义的形象和比喻。这对于7到13岁的孩子最合适。
如果被引导的想象力能接受他身边鲜活人的或者精神上的形象和比喻的根据,让孩子找到一些规律把他们变成生活方面的观念,构造生命的力量就能发挥它的力量。
抽象的概念不适合引导构造生命的力量的形成,不是感观直观而是精神直观才适合对它起作用。
精神方面的观念在这时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所以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教育者中发现具有一定素质及个性的人,通过这个人的观念启发得到聪明才智和道德观念。
现在不是以前(1到6岁)那样以模仿和榜样作为教育最重要的部分,而
是遵循和威信
。不是通过压力,而是通过直接的精神观念。
通过精神观念,孩子才能造成良心、习惯、爱好和协调脾气,然后据此观察认识世界
。美丽的诗句“每个人都要找到并且学习自己崇拜的偶像”,这句诗对于7—13岁的孩子特别的重要,通过威望使孩子的构造生命的力量很好的发展。
在7到13岁时,如果孩子不能完全去敬仰佩服某个人,那么在将来的生活中,这个孩子一定会有心里的痛苦
。如果缺少敬仰,构造生命的力量的活力就会枯萎。可以看一个对于孩子心理起作用的例子:一个8岁的小孩,从我们这里听到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孩子每次听到那个人的事情就会又敬畏又害羞,终于有一天准备要见到那个人就会感到颤抖和敬畏。通过这种经历得到的美好感觉给这个小孩留下永远存在的感受。如果孩子不仅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很自然地敬仰教养他的人,而且都能保留这种崇敬的情感的话,孩子就能很幸运地面对未来。
孩子在精神上能接受的智慧、聪明和道德都具有活力的权威
。
历史和故事的人物形象必须引导孩子的良心和精神方向
。抽象的道德基础,在性成熟(构造生命的力量成为了个人的东西)时,才能真正地起作用,特别注意
要把历史课当作有这种教育作用的课
。7岁以前,给小孩讲的故事主要给他一种趣味、舒畅和高兴,现在通过故事要能给孩子一种在精神上能追求的生活形象,通过故事把孩子的不良习惯改掉。
依靠提醒,改不掉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爱好,只有用故事上某种人的真实形象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了解一种爱好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才能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和爱好。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构造生命的力量起作用的不是抽象的想象,而是直观的生动精神形象。可是也不能随便运用这种方法,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会引起相反的作用。所以,讲故事时,老师一定要领会故事里的精神形象,通过恰当的方法、表情和语调表达出真正的精神形象,不要随便用书本来代替自己要说的故事。
精神形象和象征的想象,在另外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7到13岁的孩子认识到大自然规律和生存的规律
,不能通过逻辑说明学会,而只能通过代表意义的标记接受到。这些的在精神上存在的联系通过比喻能让孩子感觉到生存的规律。不要通过逻辑说明来教育孩子,可以用名人一句话“能吸收的都只是比喻”来引导教育。
生活的道理要通过作出比喻来接受
。逻辑上能理解生活道理之前,通过比喻使孩子在精神上接受,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下边的例子能说明这回事:
比如给孩子讲精神在人体死之后还存在,怎么说明精神是如何离开身体的呢?可以通过蝴蝶从蛹里出来的情况做一个比喻,来说明精神象蝴蝶一样离开死的身体。没有接受过这种形象的人,不会通过智力理解这种精神上的事实。通过这种比喻,不仅对孩子的智力起作用,而且对于他跟精神联系的感觉起作用,因为这样学到的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范围留下印象。一个接受过这种比喻的小孩,将来遇到这方面的说明,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甚至,如果小孩不是先利用感情(通过比喻感觉到)接触生存道理的话,对于他的将来是有害的。因此教育者需要知道世界所有规律的比喻。
比如跟孩子研究植物的时候可以让他通过植物直觉到他离不开的宇宙。如果我们吃鸡或者吃根据科技学造出的另外一种有同样营养的动物,我们嘴巴分得很清楚两种肉对我们不同的享受。一样的,宇宙不同范围对我们生命也起普通科技学分不出的不同作用。如果我们让孩子通过研究植物象吃肉一样直觉到我们跟宇宙的联系,这样把他们的精神扩大,小孩就很自然的得到学习上的兴趣。
孩子要用人不同范围,包括感觉和全身体经过活动去学习
。感觉和身体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活动)能给孩子一种健康的好奇感,能帮助孩子管理他学的知识,把它变成真事。如果只用智力来教给抽象的理想,这个理想就进入不了包括所有范围的实际生活,使学到的知识被孩子用不上。
可见,
精神科学对于实际生活多么有用
。如果一个人只是从物质和逻辑方面去想象,找出一些比喻来给孩子听,他能给孩子的印象就很少。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在利用逻辑思维来想出比喻。这种为了适应孩子特点而发明的比喻,不能让孩子感觉到真理的事实。因为一个人利用形象对孩子说什么,起作用的不只是说的或者给他看的,还有从说话的人精神上洋溢并传到孩子的心里去的东西。如果说话的人没有热情相信自己说的比喻(的感情),他不会留给孩子什么印象。为了能真正起作用,要自己相信说的比喻有事实上的道理。
只有教育者有了精神科学的思想,而且把比喻从这种思想中提炼出来,才能相信它
。真正的精神研究家,很容易找到前面提到的比喻,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事实。对他来说,蝴蝶离开蛹,就是在低级阶段说明本质在高级阶段同样的道理:精神离开身体。他对此深信不疑,这种相信通过神秘的感应就传到小孩的心里去,使孩子没有怀疑。这样,教育者和小孩就把自己的生命活力直接互相交流,互相感染。可是为了这些,教育者的话和所有的做法都需要从精神科学研究的泉源和真正精神科学的思想得到感情。这样,教育就能进入美好的未来。
如果教育从精神科学得到富有成果的教育方法、得到一种能了解一切的动力,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许多模糊的方法。精神科学对于所有存在的道理都有合适的比喻,都有从实际情况的本质得到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人为塑造的,而是世界形成所依赖的形象,是造成一切的基础。所以精神科学应该是教育的真实形象的基础。
7到13岁是孩子发展的时期,特别需要重视的一种精神才能是记忆力
。记忆力的发展依赖构造生命的力量的改造,因为改造构造生命的力量的结果是构造生命的力量变成了个人自己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
有意识地促进孩子记忆力的发展
。
如果这个时候不重视发展记忆力,记忆力永远达不到本来可以达到的发展程度,以后也改正不了现在留下的缺陷。
物质和智力的思想会犯很多错误。被这种思想影响的教育,很容易产生一些通过记忆力学习方面的偏见。有这种思想的人很严肃的对待关于记忆力学习的问题,他们想出很多巧妙的办法来说明:不需要让孩子记太多他们还没有理解的东西。这种说法对于成年人是正确的,成年人只要学会找到知识的方法,但是
7到13岁时期是能练习记忆力的时期
。理解到底是什么回事?持物质和智力思想的人比较容易认为,除了抽象的说明以外没有更好的可以深入了解生存规律的方法。这种思想很难承认,除了智力以外还必需利用其他的精神力,才能理解。抽象说明只是理解一切道理的一种手段。只有物质主义者才以为没有其他手段(事实上,一件事情,不只可以通过智力来理解,也能利用感觉、感情和性格来理解)。当然,有很多人以为自己不是物质主义者,可是他们只承认智力理解的方法。甚至有人自己认为有理想主义的或者有精神主义的世界观念,可是他们还是用物质方面的兴趣来看精神主义。因为智力就只能是了解物质的精神手段。
为了能更深入地说明“理解”的基础,需要看前面提过的Jean Paul写的书,这本书包含有很多对于教育的宝贵观念。可惜,这本书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其实,对于教育,这本书比人们所重视的书更重要。看下面这段话:“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怕说明不清楚。你们的表情和声调,还有孩子的追求和能了解的欲望能表达一半,另一半让时间去表达。表情对于孩子来说,象中国人的声调是组成语言的一半一样。我们要注意,孩子就象学外语的人一样,先听得懂后才能说——依靠时间和周围事物的作用。一个5岁的小孩,虽然听得懂‘可是、虽然、不过、尽管’,可是要说明这些词的意思,并没有这么简单。要说明一个‘虽然’,就需要几乎达到哲学家的水平。既然8岁的小孩能让3岁的小孩理解他话的意思,为什么大人为了适应3岁的小孩而只要说小孩自己能说出来的语言?
大人对小孩说话的水平应该比孩子的年龄水平先进几岁
(哲学家给我们写的书,水平比我们先进几百年)。跟1岁的小孩要说2岁的话,跟2岁的小孩说6岁的话,因为孩子的长大年龄和孩子学习的速度成反比例。
教育者容易以为孩子学的东西全部是他教的,可是孩子要学的一半,他已经有了,这就是精神的部分,比如道德和形而上学的思维内容。在孩子的心里已经完全存在的东西,我们只需要用物质上的比喻来激发它们,而不是重新教育。我们跟孩子说话需要快乐和自信,相反,我们从孩子也学到快乐和自信。
我们利用语言教育孩子,也能根据孩子的语言理解到一些事情
,孩子很勇敢地造出一些新词,比如4岁的孩子说......”
虽然上面那本书说的是在语言方面的智力能理解之前的了解。可是不同方面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孩子的精神结构也在接受语言的结构,不一定需要在逻辑上理解语言规律。同样,
孩子为了培养记忆力,要学会一些几年之后才会利用智力去理解的东西。
甚至,前边通过记忆力接受的东西,以后更加容易能利用说明来了解。一样的道理,学会了一种语言以后更容易理解这个语言的规律。认为
“背一些还不能理解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说法,只是物质主义者的偏见
。比如小孩只需要利用手指从几个简单例子学到最基本乘法的规律,然后就背乘法口诀。这种做法就是根据形成少年儿童(7到13)的天性去做的。
如果在孩子发展记忆力的时候利用智力太多的话,就会破坏孩子的天性学习方法。
智力
是一种14岁的时候才独立产生的精神力,还没有到性成熟的时候,还不需要智力起作用。
性成熟之前孩子要通过记忆力获得人类已经得到过的文明财富,以后在14岁时再利用说明深入了解他所背过的东西
。那时候,他不仅要记住性成熟时候了解的东西,而且也要了解他以前接受和背过的东西,象小孩先听后了解一样。
所有方面都应该这样:学历史,应该首先记下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然后利用说明来理解;学地理,首先记下地理内容,然后才理解地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所有清楚的理解,是从背过的内容中得到的。
一个人在他理解之前,具有的知识越多越好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对于孩子的7到13时期,以后不一定适用。过了14岁以后,也许合适的学习过程刚好相反。当然那个时候学习方法还离不开学生的精神状态。总之,
在孩子7到13岁的时候,不要利用孩子太多的智力
来说明,避免削弱孩子的精神力。
课题中过分重视感官的观念,是物质主义者通常犯的错误。这个时期(7到13岁)的孩子,所有观念都要经过精神的范围。例如,说明植物本质通过感官观念来看种子、花等等,也要把植物当成精神范围的对象。一粒种子不只包括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还包括植物隐藏的所有将来形态,这是要有感觉想象力和性情才能理解到的真实形象。如果孩子要感觉到这些,他们对生命规律会有一种直觉。不能说这样的做法影响了感官观念,其实相反,如果不超越感官观念,就得不到真正的事实情况,因为完全的事实是由精神“材料”和物质材料构成。如果利用所有的精神才能,这并不是说可以排斥做认真的感官研究。
如果人们象精神科学研究家一样能看到,只利用感官观念的课题使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力多么萎缩,人们就不这么想保留现在的教育方法。孩子只看到矿物、植物、动物的物理作用,直觉不到精神规律的比喻,那有什么用呢!很难爱护自己的环境。精神科学研究家很了解,这里的内容因为不符合物质主义的思想,肯定用不上,可是他也知道
真正实用的教育不可能是从物质主义想到
的。虽然物质主义看起来很实用,可是在要理解生活的真实形象如何给孩子生活能力的时候,它是不实用的。对事实来说,物质主义的思想是异想天开;同时,对于物质主义的思想来说,真正的精神科学研究看起来也只能象异想天开的。从生活诞生的精神科学的基础,肯定还要经过很多阻碍,才能进入教育。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现在很多人对精神科学的事实还是不习惯的。可是,如果精神科学的基础真的是事实的话,它肯定将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