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微博大V@李成东 在微博上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东哥有个疑问,都说“知识经济”到来了,王利芬的优米网做的为什么不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得到为什么是罗胖做出来的,而不是王利芬。王利芬老师录制的内容也都是大咖,为什么付费买单的不如得到多?二者之间主要差别在于哪里?
正如李成东所言,一个好问题胜过一篇好文章。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大家对此问题的讨论。
很多网友评论,王利芬的产品之所以卖不过罗胖,是因为王利芬优米网的产品太高端,不接地气。而罗振宇的课程则是比较屌丝化、大众化,非常符合大众的口味。
万能的大熊的评论比较有意思,他认为王利芬的逻辑是干货,罗辑思维的逻辑是安慰。干货听多了会厌倦,自己也做不到。安慰倒是可以常常去听,听完了觉得自己要变身了,其实还是loser。前者是大佬商务,后者是屌丝安慰。
大熊后来又补充:王利芬就像是五月天,跌倒了鼓励你站起来再摔一次。罗辑思维,就像是苏打绿,跌倒了问你疼不疼,然后推荐一个舒适的姿势再趴会。
娱乐化娱乐化,说笑归说笑,但知识君觉得这些大咖还没有说到点上。知识君觉得秒拍高级副总裁刘新征的说法有一点道理。
他在微博上说,所谓知识经济在他看来,就是个人品牌变现,没有个人品牌就没法变现,无论是罗本人还是其得道签约用户,都在个人品牌培养上花了大功夫,而王利芬则始终在卖知识本身,但没有个人品牌背书的知识根本不值钱,成功企业家就有个人品牌吗?
刚才在微博上,知识君发现王利芬对李成东的微博进行了回复。她说,优米的单课价格已经降到了19元以下,不信上优米网去看就知道了。
知识君看到王老师的回复以后,也忍不住去优米网看了一下。发现优米网一些产品上的价格的确降了不少,但是运营模式没有做根本性改变,还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现在优米网也推出了“专栏”,在专栏中不乏“冯仑”等这种业内大咖,但是订阅数却少的可怜,还处于个位数。
在知识君看来,王利芬当初无论是在央视的地位,还是手中的资源,都要比罗振宇好太多。优米网成立于2010年,据说天使投资人是柳传志、史玉柱、马云等大咖,起点不可谓不高,阵容不可谓不豪华。优米网,最早在行业里推出视频收费课程,马云、史玉柱、雷军、刘强东等叫上名的互联网大佬,都在优米网上录过课程。王利芬做优米网最早涉水知识付费领域,按说最有可能做出“得到”这种产品的,然而,为什么做出“得到”的偏偏是罗振宇呢?
在知识君看来,王利芬没有做出“得到”,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王利芬做优米网是在2010年,推出付费课程大概在2012年,那时候很多网民还没有养成对知识付费的习惯,产品的确是推出的太早了。对于现在的网友来说,网上花199元订阅一个专栏,已经没什么大惊小怪了,支付起来也很方便。但是,放到5年前,微信支付还没有,支付宝也没有几个人会用,买个课程还要用网银。别说网友还没有付费的习惯,就是真心想买,也会被支付过程吓跑了。
二、这么多年来,王利芬一直没有解决流量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罗胖之所以能做出“得到”,跟他的罗辑思维的“社群”有最直接的关系。现在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超过一千万,目前“得到”也达到560万的下载量。这几年,罗振宇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通过60秒音频和“罗辑思维”的视频,积累了大量的粉丝,然后把这些粉丝沉淀到社群里,最终转化为公众号的粉丝和“得到”APP的下载量。而反观王利芬,这几年好像做了很多事情,一会儿去拍“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一会儿又去做直播。但是,个人的粉丝和影响力没有做出来,更要命的是,没有把个人的影响力和粉丝沉淀到优米网里。如果拥有粉丝和流量,冯仑的专栏怎么也不可能出现个位数的尴尬啦。
三、再说产品逻辑,优米网是用视频网站的逻辑做课程,而得到则是用出版的逻辑做产品。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优米网上的内容说实话真不少,其中还有不少是顶尖的大咖,但是内容都比较散和碎片化,没有聚合到一个人的个人品牌之下,都是一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系统和体系。马云、柳传志这种大咖,的确稀缺,但他们又那么忙,怎么可能给你持续地提供内容呢。而反观罗振宇的“得到”,内容远没有优米网上那么多,现在也只有20个专栏而已,在讲师选择上都是一些像李翔、万维钢、吴军等一些知识二传手,他们虽然没有马云、史玉柱咖位那么大,但是他们也都是知识红人,后面都有一票粉丝。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持续地提供优质内容。
正如十点读书的林少说的那样,知识付费看起来很热,但是做起来还是有门槛的,决定胜负的关键还是流量和讲师个人品牌。他说,”十点课堂“同样是开发一堂课程,如果是名人的可以卖到上万份,而如果是素人的话,即便内容再好,最好也只能卖出几千份,但背后人力和物力的付出都是同样的。所以,他在“十点课堂”的初始阶段,会把流量优先向名人去倾斜。
在知识君看来,知识付费看上去很美,但也不是所有人的机会。罗振宇有流量、有名气,所以他做出了“得到”。林少虽然没有央视的光环,但他有流量,所以他做出了十点课堂。而王利芬,虽然目前没有流量,但她还是有人脉和名气,如果把流量的问题解决好,没准也能抓住知识付费的这轮红利。